精华热点 

【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山东诸城乡村教师钟来周为解决农田喷灌塑管破损的难题,凭着过人的智慧,发明了“塑焊机”。这项创新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创造出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是个人才智与时代需求碰撞的火花。其间,一波三折。请看台见新写的纪实散文《知识产权为“焊接机”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为“焊接机”保驾护航

作者 // 台见新
八十年代初期,诸城市白龙山一带只要提起教师钟来周的大名,那可是如雷贯耳,真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要问了,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何以享有如此大名呢?这要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因为钟老师业务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二是八十年代初期,他发明了“塑焊机”,更让他名声大振,因为这项创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项目的空白,而且破解了困扰农业生产多年的难题,深受广大农民朋友欢迎,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们不禁又要问,“塑焊机”为何物?简单来说,就是塑管修补机,与日常所见的“电焊机”一样。然而,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了!那么钟来周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为什么要发明“塑焊机”呢?这要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吧。
七十年代初期,钟老师一直在百尺河镇初中教授物理课,出类拔萃的教育教学水平,赢得了师生们交口称赞,因而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的爱人却一直住在百尺河镇小仁河村务农,星期天节假日钟老师也帮着下地劳动,自然他也成了“带工资的农民”,身处农村,自然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因为钟老师有文化,而且头脑聪明,心灵手巧,又善于钻研问题,所以农村的各种行业技能他都了然于心,是白龙山一带出名的能工巧匠。要说他的技能有多高超啊,大到精通各种农业生产机械的维修养护,小到精通各类门锁、钟表的维修,至于社会上三教九流各派的各种技艺,他都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因此,人们事无大小,遇到困难,都愿意找他排忧解难,他也乐此不彼,久而久之,人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万能”!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旱涝保丰收,家家户户购进了小型喷灌机,进行农田灌溉。然而,喷灌所用的塑料胶管,经常出现磨损漏水现象,当时塑料行业刚刚兴起,喷灌用的塑料胶管内夹有线层,如果磨损了,只能简单手工修补一下,不久又出现破洞,因为当时不能回收利用,农民无可奈何,只能扔掉更换新的,这样给农民朋友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面对这一农业难题,大家都束手无策,农机部门也无计可施,因此农民非常苦恼。曾经有人找过钟老师,希望它能解决这一难题。钟来周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他暗下决心要攻克这一难关,支援农业,服务社会,造福于民。
从此,他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观察、记录,跟农民技术员深入交流,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塑管结构,并查阅了大量的科技文件和有关塑料书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钟老师决定制作一台“修补塑管机”。他首先根据构思画出草图,经过反复思索修改,然后在家进行制作试验。开始他的研究仅局限在修修补补范畴,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受到电焊机的启示,他一下子豁然开朗,心想能不能像“电焊机”一样,发明一台“塑焊机”呢!于是他根据电焊机的原理,重新进行构思。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翻阅资料,夜里思索绘图,白天就找材料动手制作,那些日子他茶饭不思,废寝忘食,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了制作材料,为此受到家人的埋怨。
科学上是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可行的,只有崎岖不平的山路,严峻的现实是十分残酷的,虽然钟老师文化水平高,又心灵手巧,号称“万能”,然而也有不能的时候啊!无数次的试验,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这时社会上有些闲人开始说风凉话了,“国家都研究不出来的东西,他一个土老帽真是自不量力,穷捣鼓!什么‘万能’,我看要成了狗熊了!”嘲讽挖苦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一向十分自信的钟来周却没有气馁,他不怕嘲讽,顶着压力,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于是他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对照、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终于初具成效,制作出了基本样机雏形。他的孜孜不倦的精神鼓舞了大学毕业的儿子钟卫东,钟卫东十分感动,于是也参加了研发工作,从此积极协助父亲研究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儿子钟卫东的协助之下,不久父子俩终于发明了“单面塑焊机”。

宣传画
“单面塑焊机”一经问世,立即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前来修补塑管的络绎不绝。然而,单面焊接,成本高,效率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验,钟来周和儿子对“单面塑焊机”又进行了改造,1989年秋天,终于成功发明了“双面塑焊机”,简称“塑焊机”。实现了机器这头进入破旧塑管,那边吐出复新新塑管的愿望,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钟来周发明的“塑焊机”其基本构造为:外部有主体机架,左右两个补条盘,电机;内部有气泵、储气筒、减速机、调节手轮、焊箱体、压焊棍、调节螺钉、齿轮、锁紧扣、活页、定位辊、导向柱、滤清器、轨道、压板等60多个零部件,机体构造十分复杂。
“塑焊机”的发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奔走相告,大加赞赏。然而社会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非常妒忌,有的人甚至以参观为名,前来打探“塑焊机”的原理及制作方法,憨厚的钟来周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于是有些贪婪之人觉得有利可图,便暗暗进行仿制,企图抢占钟来周的创新成果。这件事立即引起了诸城市知识产权局的高度重视,他们派人前来进行实际考察调研,并向村民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通过宣传教育,不仅提高了钟来周和村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而且为钟来周及时申请创造发明知识产权创造了条件。
钟来周通过学习“知识产权”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为了保障自己创新发明的合法权利,他与钟卫东一起立即将该项目上报《诸城市知识产权局》,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钟来周和钟卫东申请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资料十分翔实,其中有“塑焊机”机体、整体及各部分构造图七幅,同时,注明机体内部各部件名称以及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作用与其他部件连接、运作程序等文字资料。
“塑焊机”专利技术迅速获得诸城市知识产权局的批准,拿到知识产权这方尚方宝剑之后,钟来周和钟卫东如鱼得水,立即大显身手,他们及时将“塑焊机”投入到社会上使用,附近群众闻讯后,欢欣鼓舞,争先恐后前来加工,农民纷纷用车拉着破损的塑管水龙带,在钟老师家门口排成了一条长龙,钟老师与钟卫东轮流值班,日夜加工。
当时,修补一米塑管水龙带要比新购塑管水龙带节约五、六元钱,一条二十米长的塑管水龙带就节约一百多元,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深得农民朋友欢心,社会上影响很大。不久连周边县市的群众闻讯也前来加工。由于日夜开机,机器受损严重,经常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因为有些零部件还得重新制作,这样既耽误了农民朋友的宝贵时间,又延误了喷灌农田。钟来周心急如焚,怎么办?这时社会上又有人见到效益这么好,就眼红了,暗地里进行仿制,然而终究因为仿制技术不过关,不但给农民朋友造成经济浪费,而且给“塑焊机”带来负面影响。面对这一新情况,诸城市《知识产权局》领导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钟来周保驾护航,他们按照《知识产权法》查封了仿制者,并进行了严肃处理,维护了钟老师的合法权利,同时建议钟老师与企业合作,通过工厂加工实现产业化。
恰此时,诸城市多家企业前来找钟老师洽谈合作事宜,钟来周为了实现自己支援农业生产,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为了社会做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就接受了诸城市《知识产权局》的建议,选择了一家诚信企业,达成协议,仅以三万元的转让费,转让了自己发明的“塑焊机”的《知识产权》。
“焊接机”通过工厂科技人员又一次的设计、加工、改造,更加适宜生产需要,批量生产后,及时投入社会,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后来大批生产,畅销全国各地,大受欢迎。
“塑焊机”的运用不仅在诸城市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影响到了整个山东乃至全国各地,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进行农田灌溉,实现了钟老师支援农业,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愿望,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社会效经济益数以亿计。
2021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乡镇和部门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乡村记忆”是都市头条平台上一个专注于记录乡愁、传承乡土文化的专栏。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来稿,让乡村记忆成为您心中的精神原乡。投稿微信:xcjyg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