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时序流转,寒英初绽,当2025年的小雪于农历十月初三的晨光中交节,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兼具自然意趣与人文温度的冬日长卷。
文章以2025年小雪精准交节时刻为引,南北地域的气候差异、"早小雪冻死牛"的民间谚语、腌雪里蕻与制糍粑的传统习俗,在文字间次第铺陈。作者既捕捉了万物冬藏的自然规律,又深挖了"温补防寒"的养生智慧,更于城乡景致的描摹中,藏着对生活本真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宝鸡地域的人文底色与节气的自然肌理相融,让冰冷的冬日多了烟火暖意,也让传统节气的文化基因在笔墨间静静流淌。
读罢此文,既能感受小雪时节的清寒之美,更能体悟顺应时序、沉淀蓄力的生命哲学。愿这份对节气的细腻感知,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拾与自然对话的初心,在冬藏的沉静中积蓄向上的力量。(343字)

【散文】
小雪: 寒英初绽,万物归藏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公历十一月下旬,时序悄然迈入小雪。2025年的小雪交节时刻定格在11月22日(周六,农历十月初三)09:35:18,北京时间的清晨阳光尚未完全铺展,便与这带着清寒气息的节气相遇。农历十月初三的日历页上,“小雪”二字如一枚素净的印章,印刻着冬季的第二个节拍,标志着寒潮渐频、万物敛藏的季节正式开启。此时节,天朗气清渐次让位于风寒料峭,草木褪去最后一抹葱茏,大地在沉静中积蓄力量,民间流传的习俗与养生智慧,也随着气温的回落愈发鲜活起来。

小雪之名,恰如其分地描摹着时节的特质。“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古籍中的注解精准勾勒出这一节气的核心气象。不同于大雪时节的漫天飞雪,小雪的雪往往是轻描淡写的,像天空洒下的细碎银砂,落地即融,或是在枝头凝结成一层薄薄的白霜,给枯寂的冬日添上几分诗意。2025年的小雪恰逢农历十月初三,较往年偏早,民间“早小雪冻死牛”的谚语,仿佛是自然的预警,暗示着这个冬季的寒冷可能会提前登场。上午九点多的交节时刻,属于“上午小雪”的范畴,据祖辈们的经验,这样的时序安排往往意味着冬季风会更早增强,寒潮活动的频率也会增多,阶段性的低温天气需要格外防范。
北方的小雪,是从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开始的。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越过长城,带着凛冽的气息席卷大地,往日喧嚣的街道渐渐沉静,行人裹紧衣领匆匆而行,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迅速消散。田野里,收割后的庄稼地裸露出褐色的土壤,被寒风梳理得平整而坚硬,只剩下零星的麦茬在风中摇曳,像是在与即将到来的寒冬作最后的道别。果园里的果树褪去了所有叶片,光秃秃的枝桠直指天空,枝梢上偶尔残留着几片枯黄的叶子,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树木在褪去繁华后,以最简洁的姿态抵御严寒的宣言。
黄河流域的村庄里,小雪时节的清晨常常被一层薄雾笼罩。雾气氤氲中,屋顶的烟囱缓缓升起袅袅炊烟,与雾气交织在一起,给村庄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村民们早早起床,添柴生火,炉膛里的火光映红了脸庞,也驱散了室内的寒意。院子里,老人正忙着整理过冬的衣物,孩子们则在薄雾中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穿透雾气,给清冷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机。远处的田埂上,偶尔能看到牧羊人赶着羊群缓缓走过,羊群踩着薄霜,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蹄印,在晨光中渐渐清晰。
南方的小雪,少了北方的凛冽,多了几分湿冷的缠绵。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相遇,往往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细雨霏霏,连日不绝,空气湿度极大,那种冷是钻进骨子里的,让人不由得裹紧衣物。江南的古镇上,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油亮,倒映着两旁的白墙黛瓦,屋檐下的灯笼在雨中轻轻摇晃,晕开一圈圈温暖的光晕。河边的柳树褪去了翠绿,枝条变得柔软而坚韧,垂在水面上,随着涟漪轻轻摆动。田野里的油菜苗披着一层水珠,在冷雨中依然保持着鲜嫩的绿色,它们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来年春天的绽放。

岭南地区的小雪,则更像是一场温柔的过渡。气温虽有下降,但依然保持在较为舒适的区间,阳光偶尔会穿透云层,洒下温暖的光芒。街头的三角梅依然开得热烈,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公园里,老人们依然坚持晨练,打太极、跳广场舞,动作舒缓而有力,在清寒的空气中勾勒出一道道灵动的弧线。池塘里的荷花早已凋谢,只剩下残荷败叶在水中漂浮,但它们的根茎却在淤泥中默默生长,等待着下一个盛夏的轮回。
小雪时节的气候特征,早已被祖辈们总结成朗朗上口的农谚,代代相传。“白天小雪冬雪少”,2025年的小雪交节在上午,预示着今冬的降雪可能会相对偏少,气候也会更为干燥。对于北方的农民来说,降雪偏少意味着土壤墒情不足,需要提前做好抗旱保墒的准备,为来年的春耕打下基础。而“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则提醒着人们,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土地将逐渐冻结,河流也会慢慢封冻,农业生产进入全面停滞的阶段,万物开始进入“冬藏”的休眠期。
“冬藏”不仅是自然万物的生存智慧,也是小雪时节民间习俗的核心内涵。北方地区有小雪腌制雪里蕻的传统,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此时节的雪里蕻鲜嫩多汁,正是腌制的最佳时机。村民们将收割来的雪里蕻洗净晾干,码放在大缸里,一层雪里蕻撒一层盐,用石头压实,密封腌制。在低温环境下,雪里蕻慢慢发酵,释放出独特的风味,经过一个冬天的腌制,来年开春便可取出食用,口感清脆,咸香可口,是佐餐的佳品。腌制雪里蕻的过程,不仅是储存食物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将冬日的匮乏转化为舌尖上的丰盈。
南方地区则流行小雪制作糍粑,这一习俗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捣烂制成,口感软糯,香甜可口。制作糍粑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年轻人轮流用木槌捶打,老年人则在一旁帮忙翻动,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捶好的糍粑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裹上黄豆粉、芝麻粉或白糖,口感更加丰富。在一些地区,糍粑还被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敬意。小雪时节制作糍粑,不仅是一种饮食习俗,更是一种家庭团聚的象征,让寒冷的冬日充满了温暖与亲情。
除了饮食习俗,小雪时节的养生智慧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医认为,小雪时节天气寒冷,阳气渐衰,阴气渐盛,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养生应注重“温补防寒、滋阴润燥”。在饮食上,应多摄入羊肉、牛肉、山药、红枣等温热性食物,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阳气,抵御寒冷的侵袭。羊肉性温,味甘,具有温中暖肾、益气补虚的功效,小雪时节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既能暖身驱寒,又能滋补身体。山药则具有健脾养胃、滋阴润肺的作用,与排骨、鸡肉等一同炖煮,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是冬季养生的佳品。
同时,小雪时节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滋阴润燥也尤为重要。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的食物,梨性凉,味甘微酸,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生吃或煮梨水饮用都非常适宜。百合则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与莲子、红枣一同煮粥,不仅口感香甜,还能滋养身体,缓解冬季干燥带来的不适。
起居方面,小雪时节应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冬季夜长昼短,早睡可以保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则可以避免清晨的严寒侵袭,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同时,要及时添衣保暖,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阳气容易散失的地方。早晨起床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耗伤阳气。此外,小雪时节光照时间减少,人体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情况,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改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小雪时节的自然景观与民间习俗,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冬日画卷。在城市里,街道两旁的树木被寒风染成了金黄色,落叶随风飘动,像是铺在地上的金色地毯。公园里,菊花依然傲然绽放,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公园里散步、聊天、锻炼身体,享受着冬日的宁静与惬意。商场里,各种冬季商品琳琅满目,羽绒服、保暖内衣、电热毯等成为热销品,人们忙着为自己和家人添置过冬的物品,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气息。
在乡村,小雪时节的生活则更加质朴而宁静。村民们除了忙着腌制食物、制作糍粑,还会利用农闲时间修缮房屋、整理农具,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准备。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打闹,堆雪人、打雪仗,尽情享受着冬日的乐趣。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屋顶都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聊着家常,其乐融融。

小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它承接了秋天的余韵,开启了冬天的序幕。此时节,万物敛藏,蓄势待发,大自然以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姿态,抵御着严寒的侵袭。而人类则顺应自然规律,用各种习俗和智慧,温暖着漫长的冬日,期盼着来年的丰收与美好。
2025年的小雪,在农历十月初三的清晨悄然降临,它带着“早小雪”的清冷预告,也带着民间习俗的温暖烟火,更带着自然万物的生存智慧。寒英初绽,虽未有漫天飞雪的壮阔,却有着细雪轻扬的诗意;万物归藏,虽未有生机勃勃的繁盛,却有着蓄势待发的坚韧。在这个节气里,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与温暖。让我们顺应时节的变化,在温补防寒中滋养身心,在宁静沉淀中积蓄力量,静静等待着大雪时节的到来,等待着冬日里更多的惊喜与美好。(3385字)
共3740字 2025年11月20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