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沙河庄采风感怀
文/张增良
2025年11月13日,初冬的暖阳如金色薄纱,轻柔地洒落在王舍人街道沙河庄的每一寸土地上。红枫读书堂和红荷文学社的部分会员,一行十二人,怀揣着对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探索的热忱,踏上了这场充满历史底蕴与现实活力的采风之旅,同行的还有王舍人街道文化站李明站长。
古桥文韵 在东沙河三村村委,支部书记路洪成就村庄的历史沿革、时代变迁、目前状况及未来展望,向大家做了简短的介绍。之后,采风团在同行的路洪图兄的引领下,来到沙河古石桥之三官庙(红庙沟)大桥。或许是有过历城区文物遗址安全保护巡查员的兼职经历,我对区域内的老宅旧庙、河道古桥等人文遗迹知道的还算不少,此三官庙桥也曾造访多次,且印象深刻。我给出的定义是,这座历经风雨的古桥,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横跨在这条古老的河道上,默默地为一代代沙河人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
或许是经年失修,亦或是沧桑所致,桥身斑驳的石块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裂缝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南侧桥孔几近埋没,顶端的兽头清晰可见,相比之下,北侧桥孔裸露面积多一些。据现场一位村民介绍,桥洞中有一圆形石盘,在春季河道无水的时候,她曾看到过。问其石盘上是否有字时,她却道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站在桥边,伴随着路兄讲述三官庙桥的一些过往,古时商贾往来、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仿佛在耳边萦绕。文友们也是纷纷驻足,不时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瞬间,用心感受着古桥所承载的厚重文化。
离开古桥,采风团取道西沙河二村,来到了村北的小清河桥头。这里,一套刚刚建成、尚待装修的二层别墅和一处装修一新的平房院落令人眼前一亮。其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老旧院落景色互补,相得益彰。大家依次走进平房,逐间观摩、欣赏,宽敞明亮的空间,精致用心的设计,时尚大气的装修,无不体现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西沙河二村李恩露书记介绍:这处别墅和平房约占地一亩左右,是村两委规划实施旧村改造的样板房。目前,诸多因素使然,沙河庄已成为王舍人街道22个村中唯一没有拆迁的村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今天我们沙河村又怎能安于现状、掉链子呢?。有道是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村两委审时度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组织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经过一次次的考察、调研、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打造一处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区。由两委协调,拿出180亩土地,分区域构建二层别墅和独立小院,以方便村民自主选择。除此之外,两委还准备引进中医药康养项目,为村民的身心康健保驾护航。李书记一席话,令现场文友为之点赞,大家一致认为,有这样的好书记,实乃村民之福气也。
随后,在李书记带领下,一行人走上大桥,去往清河北一处菌菇养殖基地参观。行走在沙河大桥上,环视四野,心旷神怡。拓宽的清河水波荡漾,岸边的绿植郁郁葱葱,平坦的路面,整洁的街巷,一派美丽乡村该有的景象。实话说,我对这座沙河桥的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它在改造前,是一座南北相通的铁桥,是连接王舍人与荷花路两个街道的必经之路。也正是因为两乡镇交汇之处,这里的环境也曾有过脏乱差时代,河水污浊、尘土飞扬、垃圾遍地、满目凄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市政府小清河治理的开展,如今,这里桥宽路顺,绿草如茵,河水清澈,水鸟成群,可谓时过境迁。桥北片区(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后店子),虽住户不多,但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地摊贸易最是红火,不仅为周边经济带来活力,更为周边老百姓生活带来福祉。不夸张的说,方圆十公里以内,提起后店子,妇孺皆知,影响广泛。
西沙河二村菌菇种植基地乡村振兴菌菇养殖基地规模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庞大,院门上方的巨幅横匾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八个红字很是醒目,目标明确,寓意深刻。进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科技赋能,让人耳目一新:东西一字排开7个板房样式、且相对独立的菌菇种植房,每个门口都配备有一台大型加湿器。房顶上整体安装着统一的太阳能光伏板,彰显了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由于菌菇种植房防、消菌要求极其严格,大家放弃了进一步探索的好奇,跟随李书记移步菌菇房,这里的菌菇品种多样,一箱箱井然有序,摆放整齐,有些看着眼熟,却叫不出名字,还有些根本就没见过。文友中,有的在用心咨询哪种蘑菇好吃、怎么吃;还有的不时用手机咔嚓着,好像在“取证”。几位工作人员正忙着一把一把的分拣、称重、包装,一丝不苟,忙而不乱。这些包装好的蘑菇,一般都销往市区各大超市,李书记一边说,一边简单介绍着蘑菇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以此,大家对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悟: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总会有一个勇立潮头的人,挑战困难,践行自我,超越自我,李书记便是其中之一。
菌菇种植让大家开了眼界,接下来,采风团驱车来到了东沙河三村清朝时期先人路叔勤所创立的沙河义学(启蒙书屋)。这座古朴的建筑,仿佛是一座时光的宝库,将往昔的文化气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文友们跟随路兄走进了这个破旧且有些荒凉的小院,或许是人多势众吧,两只看家小狗警惕的叫了几声,便躲了起来。据路兄介绍,这里最初叫沙联小学,后来改为沙河中学,再后来沙河中学合并到冷水沟村,几经易名,最后定格为沙河小学。院落中,两颗古松因疏于管理,已然背驼腰弯,中间的花池也让枯枝野草鸠占鹊巢,一排十几间的教室,因弃用,也已残桓断壁,瓦烁狼藉。反观与之对应的启蒙书屋,却尽显古朴魅力。方块石垒砌的墙体,根牢蒂固,古色古香;返修过的房顶,青瓦层叠,错落有致;前出厦下面,几根红柱子起到了立木顶千斤的担当;地面青砖铺就,砖缝间还生出了细嫩的草芽,在一缕阳光的映照下,虽显稚嫩,却也顽强。
走进屋内,清巡抚铁保赠给路叔勤的石匾《义全梓里》格外醒目,那苍劲有力的字体,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乡梓的深厚情谊。两侧还陈列着几块石碑,比较清晰的是咸丰十年,关于重修启蒙书屋的详细资料及其规章制度的通知。这些细节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崇文重教的年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张兄,你上小学的时候是否用过这样的课桌,路兄的一句话转移了我的思路。
回头看,一排排老式学生桌凳映入眼帘,干净、整齐,像是一直在用着的样子。坐下试一试,那感觉,好熟悉,像是又回到了小时候上学的课堂。哦,还有前面的大黑板,看得出来,那是块水泥黑板(用水泥沙灰抹平在墙上,待凝固、干透之后,再涂上墨汁,一般涂两遍,晾干后就可以用了)。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上小学那会儿,教室前后各有一块这样的水泥黑板,前面是老师讲课专用,而后面那块算是我的专属吧! 因为,我是班里的故事委员兼黑板报策划+编辑+写手。触景生情,耳边隐约响起了那首熟悉的儿歌:小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呐/没有学问哦/无脸见爹娘。
沙河街,五里长。顾名思义,西沙河一村至东沙河五村,约五里路的距离。时间如白驹过隙,临近中午,采风团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沙河五村的文化广场。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面高大的大影壁。这是一座文革时期的建筑也是2013年12月公布的济南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浓郁的时代特色。上面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油画画像,神采奕奕,仿佛在诉说着那个特殊时代的激情与梦想,让人不禁回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句铿锵,气吞山河!毛主席雄浑豪迈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荡。
有道是计划不如变化。原计划这次的沙河采风,至东沙河五村就该结束了,但架不住郭元金老师的热情,他坚持既然来到东沙河五村必须去鲁菜博物馆看看。那还说啥呢,恭敬不如从命呗,说话间一行人相继走进了鲁菜博物馆。此馆是环联商务酒店执行董事、总经理李滨先生利用自己的老宅改造而成。馆内陈列着各种鲁菜的菜谱、制作工艺、烹饪技术,以及自古至今与烹饪有关联的各种炊具器皿,无不展示着鲁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文友们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目不暇接,啧啧称奇:这哪是鲁菜博物馆啊,分明就是一部鲁菜的发展史嘛,真的是长见识了,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 无巧不成书。在鲁菜博物馆,巧逢济南电视台记者小范来此拍摄鲁菜专题片,由于之前拍民俗文化馆有过合作,这次不期而遇,甚是惊喜。因为熟悉,小范指着一个风箱,让我为大家介绍并示范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这是我的专业,小菜一碟,乐此不疲。
此次的采风之旅,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不仅领略了沙河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更在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相信这次活动,将成为未来创作的财富和伏笔,以此激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学的力量。
七律《沙河采风感怀》(平水韵)
初冬阳光映九杨
红枫红荷踏古庄。
三官桥古传岁月,
雅墅菇房沐晓光。
义学遗碑存古韵,
铁公石匾耀梓桑。
伟人风采展影壁,
鲁菜文脉续华章。
作者简介:
张增良,历城区作协理事、乡贤文化促进会理事、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济南鲍子书院院长。热爱地域文化与泉水文化,喜欢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书籍刊物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