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火映霓彩,烟火续根魂
作者:蔡佰华
暮色四合时,车自南山向市区穿行,华灯初上的光晕里,十字路口忽跃动起点点橘红——那是寒衣节祭祀的纸火,与霓虹交织成都市里最古旧的暖意。车流仿佛懂得这份虔诚,不约而同放缓节奏,任烧纸的青烟携着祈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漫开淡淡的烟火气。
隔着车窗望去,几位老者正用木棍轻轻翻动火堆,纸灰在晚风里打着旋,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字句里藏着对先人的惦念与冬安的祈愿。这场景瞬间牵出记忆里的母亲,她总把节气与祭祀刻在心上,即便在破四旧的年代,也会悄悄备好祭品,案前烛火摇曳时,连平日里调皮的兄弟都敛了性子,静立一旁学着祈福。那些烛火跳动的夜晚,香火味混着家常饭菜的香气,成了童年最深刻的年味注脚。
可到了我们这辈,这样的仪式渐渐断了流。现代文明的浪潮里,焚烧祭祀被贴上“污染”的标签,洋教堂的尖顶也渐渐模糊了传统习俗的轮廓。我们总在追赶新鲜事物,却在不经意间弄丢了老祖宗传下的烟火气——那不是迷信,是秋丰时节对天地的感恩,是寒衣将至对先人的告慰,是血脉里代代相传的牵挂。
车过祝甸中路,又见几人围着铁桶焚烧,火苗被妥帖圈在桶内,既了却心愿,又减轻了环卫工的负担。这小小的铁桶,恰似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古老习俗在文明都市里寻得容身之地。想起春节时东风街道的便民祭祀桶,忽然明白:传承从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用巧思让传统适配当下。若每个祭祀日,路口都能立起这样的铁皮桶,既守住环保底线,又留住祭祀的仪式感,何愁老习俗后继无人?
烟火气里藏着民族的根。儿时春节的鞭炮声、端午的艾草香、中秋的月光饼,还有寒衣节的纸火微光,都是老祖宗用生活智慧凝结的文化密码。它们不是落后的符号,而是维系亲情、锚定文化认同的纽带。当洋节的狂欢盖过传统节气的静谧,当外卖订单取代家宴的烟火,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仪式,更是与先辈对话、与文化相拥的契机。
夜色渐浓,纸火渐渐熄灭,却在心底燃起不灭的暖意。老祖宗留下的烟火气,从不是负担,而是照亮精神家园的微光。唯有以包容之心守护,以创新之法传承,让纸火与霓虹共存,让习俗与文明共生,才能在时代变迁中留住民族的本色,让千年烟火气绵延不息,温暖每一个归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