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橛山 东汉崔琰《述初赋》“铁山”地望所指
琅琊俶翁
东汉末年文人崔琰所作《述初赋》,以典雅文笔抒写游历之思,原文虽已散佚,但《全汉赋》《寰宇纪》等古籍中留有残句。其序言中“登铁山以望高密”句,以及正文中 “望高密以亟征”句。历来为地理与文学研究者所研究关注。结合历史地理与文本语境,此“铁山”当指今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境内的铁橛山,这一观点具有合理的历史依据与地理逻辑。
崔琰(约163—216),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东汉末年名士、儒臣。少时好武,后折节读书,师从大儒郑玄,通晓经籍,以品行端方、仪容伟岸著称。初依袁绍,后归曹操,曾任别驾、尚书等职,以直言敢谏闻名。崔琰不仅是政治人物,亦是当时文坛翘楚,其文风质朴而意蕴深远,代表作《述初赋》融合个人经历与地理意象,展现了汉末文人的忧思与情怀。后因书信言辞遭曹操疑忌,被诬下狱而死,成为建安时代政治与文学交织的悲剧人物。
崔琰之“述初赋”目前没有发现完整的版本,《寰宇纪.密州》、《艺文类聚.卷二十七》等历史文献中有残佚记录。
《寰宇纪.密州》载崔琰《述初赋》部分序言“琰闻比郑徵君者,名儒善训,遂往造焉。涉淄水,而杞焉,过杞都之津,登铁山以望高密。”
唐代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卷二十七》记载:琰性顽口讷,至二十九,初关书传,闻北海有郑徵君者,当时名儒,遂往造焉。遂由齐都而作述初赋曰“有郑氏之高训,吾将往乎发曚,濯余发於兰池,振余佩於清风,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门而造止,觌游夏之莪莪,听大猷之篇记,高洪崖之耿介,羡安期之长生;登州山以永望,临洞浦之广溟;左杨波於旸谷,右濯岸之濛汜;运混元以升降,与三光而始终。蓬莱蔚其潜兴,嬴壶崛以骈罗,列金台之骞嵼,方玉阙之嵳莪。”
以上及其他文献的不完整记载,主要叙述了崔琰游历经过和感言抒怀。文中可见崔琰求学游历的地区主要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如崂山山脉的不其山(郑玄讲经处),州山(大小珠山)、旸谷(今琅琊)、琅琊台、以及江苏北部地区。
铁橛山位于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原属胶南市),六汪镇与铁山街道交界处,海拔595.1米,是境内第二高峰,为鲁东南沿海名山,古称“铁山”或“橛山”。铁橛山山色黑如铁,顶部孤峰耸立,状如巨大的木楔楔入山体。2025年5月,青岛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联合发布祝家庄战国至西汉建筑基址及手工业遗存考古结论,认定铁橛山中有两汉时期多处冶铁窑炉,祝家庄遗址很可能是两汉时期琅琊郡铁官治所所在地,这也是 “铁山”山名的重要由来之一。离铁橛山麓仅数公里的安子沟、土山屯和王家楼有大量的汉墓。祝家庄汉代遗址还出土了两汉时期“千秋万岁”瓦当以及大型建筑基础构件,说明在汉代,这里有重要的皇家建筑和行政机构,是两汉海岱区域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聚落。铁橛山山体雄峻,林木葱郁,奇峰林立,自古为登高望远之地。从地理方位看,流经高密的胶河之源头在铁橛山北麓。铁橛山与古高密县相距约百余里,登山顶可北眺胶莱平原,视野开阔,与“望高密”的描述高度吻合。此外,汉代这一区域属琅琊郡与胶东国交界,崔琰为清河人,在不其山拜郑玄为师历至此登大小珠山东望沧海,登铁橛山西望高密,畅咏抒情,感怀以赋,既合情理,亦符合作赋的时空背景。
明清方志如《胶州志》《莱州府志》均载铁橛山古称“铁山”,且将其与汉代人文活动相联系。崔琰曾长期活动于青徐一带(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其师郑玄(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人)故里高密正与铁橛山相望,且郑玄教授于崂山之不其山与铁橛山亦遥相呼应,故崔琰《述初赋》所叙或隐含对师门渊源的追慕。汉代文人赋作常以实地景物为依托,铁橛山作为滨海要地,既有军事隘口之险,又有两汉文化交汇之盛,符合东汉崔琰借山水抒怀的创作意图。
崔琰《述初赋》以“述初”为名,暗含追溯本心、寄托理想之意。铁橛山在汉代已是东方海岱文化的重要地标,登此山而望高密,既可实指眺望地理意义上的汉高密县,亦可虚指对儒学传统(如郑玄学术)的景仰。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汉赋典型的空间叙事策略。
文人精灵,千古脉脉。综而言之,自文献记载、地理吻合至考古实证,将崔琰《述初赋》中“登铁山以望高密”的“铁山”,认定为今日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铁橛山”,具有充分的历史逻辑合理性。这一考证不仅为解读崔琰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具体的地理坐标,也极大丰富了铁橛山作为汉代海岱文化核心区的地标内涵。铁橛山,由此从一座自然之山,升华为连接东汉文学史诗与青岛西海岸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成为东汉士人“登山临水以寄志”的深厚传统文脉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