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秦腔的生存环境
文|闫忠录
千百年来,秦腔生存的范围深深扎根在西北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壤里,是老百姓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从很早之前到现在,谁家里若有红白喜事或给老人贺寿,都要请戏班子或自乐班唱上三五天大戏。远近村子的戏迷朋友知道了,不怕路途遥远,蹚水过河,不分白天黑夜都会赶来看戏。小时候看戏,看不懂也听不懂,但时间长了,机会多了,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也就学会了。

话说看戏听戏是为了什么?态度很明白,就是为了高兴。只要听说哪个村子、哪个公社晚上要唱戏,大家就高兴得不得了。随便吃些家里的剩饭填饱肚子,便结伙成群去看戏。秦腔大戏唱完了,老少爷们走在回家的路上依然兴致勃勃,疯狂地蹦蹦跳跳,有说有笑,有的还学着舞台上演员的腔调,边走边放声哼唱。总之,戏迷朋友的心情是快乐而兴奋的。

如今,老百姓戏迷朋友看戏,只要不掏钱不买票,就会蜂拥而至。安万剧团来西安唱大戏,是公演,不卖票,不收费,你说这能不受广大戏迷朋友的欢迎吗?

安万秦腔戏深受广大戏迷朋友的欢迎和热爱,因为它演绎了秦腔原有的风貌,原汁原味。同时它又能推陈出新,在《兴汉图》本戏中,将一段《哭童关》的唱腔改革得台上台下人人会唱。这段唱腔音韵旋律既好听又好学,连七八岁的孩子都能唱上几句。安万秦腔演出深深抓住了广大戏迷的心,让大家欣赏到亲民醉人的表演,真真正正地过了一把秦腔瘾,看后异口同声地称赞:“味道好极了,就像吃了一碗燃面,真过瘾!”

安万剧团是一家民营艺术团体,团队有几百号人。他是怎么组织起来的?经济上要投入多少钱?安万走的这条路,一般人办不到,也实现不了,但安万实现了。
安万从小喜欢秦腔,热爱秦腔。他带领他的秦腔团队唱响西北,唱响全国,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谁也猜不透,说不准,只有安万一腔热血,凭着对秦腔的热爱与执着,走到了振兴秦腔之路的最前沿。

可想而知,一家民营剧团在秦腔不景气的环境下,将秦腔重新推向生机勃勃的高潮。安万现象应引起秦腔界的重视和研讨,不应再说三道四、打嘴皮子仗了。

浅谈当下秦腔的发展与改革。秦腔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千百年来发展到今天,似乎已到了一个高峰。若要在现有基础上创新,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为什么戏迷朋友对秦腔争议很大?因为秦腔在老百姓心中广为流传,广为人知,人人热爱。你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论男女老少,走在路上都会哼几句秦腔,唱几板乱弹。因此,秦腔已成为老百姓和广大戏迷的一种重要娱乐活动。
戏迷的娱乐方式灵活多样,不讲条件,不挑环境。其中最为普遍的还是“地摊”文化。地摊文化也是文化,它能自由组织起来。尤其在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闲时或下雨天,戏迷朋友也想乐呵乐呵,有人一吆喝,三五人组织起来,会拉的拉,会唱的唱,会敲的敲,自由自在地就唱起来了。你说这“地摊”文化有什么不好?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近日,我观看了省戏曲研究院新上演的大型秦腔戏《红河谷》。看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有些疙瘩。女儿突然问我:“爸,今晚这场戏过瘾不?”我立马回答:“过瘾!”回家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几天后,我进一步思考:省戏曲研究院上演的这部重头戏,确实展现了研究院的水准,谁也替代不了。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老戏迷,虽然欣赏了一场秦腔的美味大餐,但心里仍泛起一丝涟漪。对《红河谷》的观后感就两个字:“震撼”!但总觉得有点像在看电影。

蒙太奇是小说和电影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将其运用到秦腔演绎中,显得有些“高大上”。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理解,并不影响《红河谷》的演出效果。
再谈安万秦腔为何能走红大西北。秦腔团队在西北五省星罗棋布,每个县都有剧团,但能走出外地、外省演出的少之又少。

安万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在组织剧团方面确实有两下子。仅乐队就有四十多人,加上演员和管理人员,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每天要吃要喝,要发工资,甚至还有团员之间谈情说爱或勾心斗角的事情发生。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安万在日常管理中必须细心周到,做好方方面面工作,常态化推进,才能带动团队持续发展。
安万剧团的袁红是位名演员,台柱子。她在《周仁回府》中的表演深受戏迷欢迎。袁红外形端庄自然,唱腔苍劲明亮,音域宽广,先声夺人。尤其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让戏迷看得心花怒放。大家用朴实的语言夸她:“袁火火的台架子好,演的是个活周仁。”袁红的表演艺术落落大方,评价极高,她的声腔中颇有任哲中老先生的余韵。

袁红全身心的表演艺术是她多年努力的结果,非一日之寒,更非一夜走红。若说“一夜爆红”,仿佛成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可以轻而易举获得。
再随便说说“大雅之堂”。从字面上看,这四个字没错,但从生存条件上细细分析,“大雅之堂”在哪里?谁见过?谁去过?其实这地方根本不存在。安万率领团队进北京、去深圳、来西安,过黄河到山西,奔延安,上银川,踏遍西北的山山水水,去过许多地方和县城,这才是真实可靠的。安万就是普普通通的民间秦腔领头人,他为秦腔付出了无数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怎能不为之拍手称快?

说一千道一万,秦腔就是老百姓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千百年来,秦腔界广为流传的《铡美案》,其剧情早有报纸指出是阴差阳错、胡编乱造,但舞台上唱了这么多年,老百姓和广大戏迷仍然爱看,久唱不衰。大家喜欢戏里的黑脸包公,同情秦香莲受尽千辛万苦,三口人差点无故丧命。而《三滴血》《周仁回府》《火焰驹》《赵氏孤儿》等许多传统戏为什么在舞台上久演不衰?因为它们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老百姓喜欢,戏迷热爱,因而在西北大地上广为流传。这也是西北人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
西北人的生活离不开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西北人在秦腔精神的鼓舞下茁壮成长、阔步前进!让秦腔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西北的天空。

闫忠录,生于一九四九年,文化程度初中。中共党员,陕西长武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六九年入伍参军,系商洛军分区独立连战士,班长,会计。一九七八年转业卫光电工厂,退休后居于西安。爱好文学、散文、小说发表在省市报刋及文学微信平台,著有长篇小说《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