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殷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顺利为39岁患者路女士完成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患者解除了心脏健康隐患,更填补了本院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空白,为区域内同类患者带来了就近就医的新选择。
病例分享
据了解,路女士在1年前的体检中被查出患有心脏房间隔缺损。近期,她逐渐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经检查提示已出现肺动脉压增高的表现。为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案,路女士曾在市内多家医院咨询,综合考量医疗技术水平、 医保报销比例及就医便利性等多种因素后,最终选择在殷都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患者入院后,心血管内科团队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结合心脏超声、心电图等详细检查结果,与特邀专家共同研判病情,制定了精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11月14日手术当天,经右心导管检查显示,路女士的肺动脉压已高达52mmHg,需尽快干预。在团队的密切配合与专家的精准指导下,手术历时36分钟顺利完成,成功对其直径约25mm的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术后即刻超声检查证实,缺损处无过隔血流,手术效果达到预期。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对患者来说好处很明显,伤口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风险也低,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同时医疗费用相对可控,结合医保政策后可大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参与手术的心血管内科王云峰主任介绍时说。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科室及医生简介)

此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殷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介入治疗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为区域内先心病患者带来了“家门口”即可享有的高水平医疗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心脏健康。
科普时间
什么是房间隔缺损?你了解多少?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胚胎期房间隔发育、吸收或融合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房间孔。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心血管畸形合并存在。
本病多见于女性,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另有部分顽固性头痛、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系由卵圆孔未闭造成,封堵未闭的卵圆孔会起到根治的作用。
房间隔缺损是由原发隔和继发隔组成,原发隔位于左侧,继发隔位于右侧。
一、病理分型
房间隔缺损分原发孔型与继发孔型,通常房缺是指继发孔型。根据缺损部位不同分为四型:
中央型又称卵圆窝型:位于房间隔中部相当于卵圆窝部位,此型最常见,76%;
下腔型:缺损位于房间隔后下方,与下腔静脉入口相延续,12%;
上腔型:位于房间隔后上方,缺损与上腔静脉入口无明确界限,3.5%;
混合型:兼有上述两种以上的巨大房间隔缺损,8.5%。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伴肺动脉高压者可于活动后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听见II-III级吹风样杂音、较柔和,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分裂。当肺动脉显著扩大,可伴有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早期杂音。
心电图检查见右心室肥大及(或)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X线检查可见右房室、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均扩大,肺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