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个性文本中探索诗宇宙
一一透析郑升家的组诗
安徽/王瑞东
第一维度:哲思的辩证法《根源》
八组对立统一的命题构建了存在的本源图谱。诗人以“0/1”“死/生”等二元关系揭示宇宙规律:虚无孕育实存,毁灭催生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完美是毁灭之源”的悖论,暗含对绝对主义的警惕;而“食物/欲望”的链条则指向人类本能与文明的深层冲突。全篇以简驭繁,颇具《道德经》“有无相生”的东方智慧,结尾落款“花果山”的地名,又为玄思注入人间烟火气。
第二维度:情感的考古学《消失的影像》
这首情诗采用时光倒叙结构,从“旧梦如烟”的现在回溯到“触摸纤手”的往昔。诗人巧妙运用影像隐喻:本应鲜活的记忆如同“消失的影像”,暧昧的荧屏光线成为情感疏离的视觉对应。最具张力的意象是“听不到潮起的声音”——期待中的情感共振未能发生,最终在生肖测算的世俗妥协中,揭示出现代爱情的精神困境。
第三维度:文化的星图《文坛精英》组诗
三位文坛人物的评传诗构成当代文学现象的独特注释:
- 王蒙篇以“命运之书太混沌”对应其意识流创作特征,“功夫常在诗文外”暗合其“创作是对生活的发现”的文学观
- 余秋雨篇嵌入《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著作名,形成文本互文,末句“豪放”二字点明其文化散文的美学特质
- 余杰篇最具批判锋芒,“笔如刀”“狂小子”等语还原了新锐学人的战斗姿态,对《铁屋中的呐喊》等作品的植入,构建了理解其思想的坐标体系。
附录的阅读札记延续了知识分子的凝视:《借我一生》聚焦历史记忆的重构,《狼图腾》探讨文明冲突,《铁与犁》则展现对历史叙事的解构。这三首短制共同构成对世纪初文化景观的即时反应,具有文学史档案价值。
这组作品整体呈现从形而上沉思(根源)到私情感悟(影像),再到公共言说(文坛)的渐进轨迹,暗合诗人从内心世界走向文化场域的精神路径。在网络诗歌初兴的年代,这种将哲学思考、文学批评与诗意表达熔于一炉的尝试,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光泽。
(2025/11/19于马鞍山市)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