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分界线的文化诠释
作者:宋连生
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海岸线,从南到北一直比较平缓,然而,绕过山东半岛后,却陡然向西,直插内陆,来了一个三百多度的大回旋,圈出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门户,既独立成海,又与浩瀚的太平洋相连接的海域面积为77284平方公里,海岸线2668公里的一片辽阔海域,这就是中国的内陆之海——渤海。这是大自然对中国,特别是北部温带地区的一份特殊赏赐。
更为神奇的是,站在大连旅顺的老铁山上,可以看到在渤海与太平洋相连接的门户之处,有一条黄渤海分界线,东边是黄色的黄海,西边是蓝色的渤海,泾渭分明,蔚为壮观。我曽站在老铁山上,望着这条分界线沉思良久,最后领悟到,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自然寓意和文化寓意。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学者认为,我中华民族的文明只有融入海洋文明,才能有活力,获得高速的发展。而我通过这条分界线领悟到的,则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物质交换的深刻自然寓意和文化内涵。

海汽升腾,凝聚而为云雾,飘落则为雨雪,即为江河之源;再奔流入海,就完成了一个自然轮回。在这种轮回过程中,实现着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这种物质交换实际上是海洋对陆地的滋润,助其滋养万物。引人深思的是,这种物质交换,在中国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物象:那些飘落在黄河源头和流域的水,在回归海洋的过程中,携带了大量泥土汇入太平洋,形成了一大片具有我炎黄色彩的海面——黄海。 如果说这种流入带有深刻的文化象征的话,那么,黄海就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汇的见证。它是太平洋中一种文化交汇的特殊样式。它让全世界见识了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和张力。在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中华民族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对海洋文化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没有一个民族能在海洋中留下自己文化的如此鲜明,如此宏大的自然印记。有人说黄海是中国对太平洋的污染。在我看来,流入太平洋的不是污染物,那是养育了我中华民族祖先的充满生机的泥土,它必将给海洋带来勃勃的生机。事实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这一点。我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享受着这片海域的丰饶回馈。而且这种融入并非人为,而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大自然让这些养育了我们这个世界上公认的聪明、勤劳、善良的民族的古老、神奇的泥土与作为生命原始源头的大海相交汇,肯定具有深长的意味。在我看来,这应当是大自然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示范。所以,我们说,黄海是海洋对我中华民族文化的接纳和表彰,是大海对我中华民族文化能量和气魄的张扬。有人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可以传承的社会历史积淀。所以,只有人类的活动成果才可以称为文化。海洋中没有社会组织形式,是不可能有文化的。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念。我读过一本生物社会学的书《新的综合》,认为社会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组织形式,只要是群居动物,都有社会组织,而且每一个群居的动物种群都有其得以维系的组织形式,都有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规矩”、“规范”。这些组织形式和规矩、规范,实际上就是文化。社会不是人类独有的组织形式,作为社会意义上的文化,也不是人类独有的。前面所说的海洋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海事活动的文化积淀。我认为,人类的文化只是人的一种物种文化,因为社会实际上是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的维生组织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的社会文化也可以叫做自然文化,是自然文化的一种样式。不可否认,在人类文化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其中的海洋文化,就是大海作为一个比人类更古老、更广阔、更复杂的生物世界的维系机制和进化机制,是大海作为人类最原始的孕育地,蕴含着的比陆地更深邃复杂的造生奥秘。当然还包括大海与陆地之间玄妙的物质交流。这些,对人类的维生活的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说,人类对这种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海洋文明的深层寓意的领悟和运用,还是非常有限的。

更引人深思的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在太平洋刻画出了广大深刻的印记,却在自己的内陆之海,保留了一大片原始本色的海域——渤海。我想,这应当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教化,大概是想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一种鲜明的文化参照,是开示我们这个在世界上有着特殊文化底蕴和完整文化传承的民族,知道并牢牢秉持文明的最原始的根基,牢记和忠诚于生命物种的最原始的自然造化,信守大自然创造人类及其文化的初心,信守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质的规定性,沿着这个源流进行文化的丰富和创新,让大自然创造的这种高层次的文化一脉相承地、不间断地延续下去。事实证明,大自然的这种文化期待,在全世界,只有我中华民族做到了。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华夏文明完整地、不间断地传承了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所以,我华夏文化是底蕴最深厚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最符合大自然造人初心的文化,因而是最恒久、最有潜质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自然演化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地球上,不论格局如何变化,最终都必然回归到我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上来。我中华民族不论经历多少曲折,其世界文化主流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现代世界格局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彰显了这种趋势。
宋连生,退休军人,退休前为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大校军衔,先后被评为沈阳军区优秀党员,全军教书育人优秀教员。退休后开始学写散文,先后在各种媒体发表诗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