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特约作者:饶晓辉
题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味道,无需标签,无需命名,却能在一瞬之间唤醒沉睡的记忆,牵动最柔软的心弦。它不来自名厨巧手,也不见于珍馐佳肴,它是母亲在厨房里日复一日的守候,是柴米油盐中沉淀的深情。这种味道,没有配方,却最难以复制;看似平凡,却最深入人心。它是时光的印记,是爱的具象,是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最初的温暖,最后的归途。这,就是妈妈的味道。
小时候,总以为妈妈做的菜是天底下最平常的味道:一碗稀粥,一碟咸菜,一锅炖得软烂的红烧肉,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长大后才懂得,那根本不是饭,是藏在烟火里的牵挂,是揉进面团里的温柔,是她用一双手、一口锅、一辈子,在岁月里熬出的无声告白,在最平凡的日子里熬出的时间标本。
的确,妈妈的味道就是灶火明灭间,她鬓角沾上的白霜,是寒冬清晨,她呵着白气掀开锅盖时,蒸腾起的整个家的暖意。往辣椒里多放点肉,是记得妈妈为了呵护孩子们常做的事情。还记得淘气的我,乘妈妈炒其它菜的功夫,先端上桌子上那碗辣椒炒小鱼,一会儿只剩下一碗小鱼头的时间记忆。原来,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都浸透了她不肯言说的惦念。她把担忧揉进面里,把祝福熬进汤里,把岁月里所有的风霜,都默默化作,递到我们面前,那碗热气腾腾的、最寻常不过的米饭。也成了我走遍天涯都挥之不去的乡愁。原来,妈妈的味道,从来不是舌尖上的记忆,而是心灵上最深的烙印。
我曾以为这一切稀松平常,像呼吸一样理所当然。直到有一天,为了理想,远赴他乡。在琳琅满目的便利店,对着摆满货架的食物却食不知味;在色香味俱全的酒店餐厅,尝遍精巧的菜肴,却总觉得少了灵魂。
在我记忆的脑海里,灶台边,铁锅铲碰撞发出的烟火气,便想起妈妈灶台上泛起永不熄灭的暖黄光晕,竹蒸笼里飘荡出的糯米香弥漫整个房间。那些被岁月揉碎的日常,那些在记忆的褶皱里发酵成琥珀色的乡愁里,都是挥之不去儿时独恋的味道,无不散发出妈妈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是藏在旧毛衣袖口磨出的毛球里;是躲在雨天校门口,踮着脚张望的身影里。这味道,是岁月熬煮的汤,是时光精制的辣香,是无论漂泊多远,只要闻到一丝相似的气息,眼眶瞬间变得湿润起来,心底便会无端发热的,那是生命最初的、永不褪色的印记。妈妈的味道,把岁月熬成了烟火,把爱揉进时间的长河。
现在想想,妈妈的味道不仅是灶台边被熏黄的嘱咐,是粗瓷碗里盛着的半勺月光, 更是离家后突然想家时,舌尖上泛起的那阵辣辣的暖。是电话那头絮絮叨叨的“吃饱穿暖”,是行李箱里永远塞得满满当当的自家小菜,是深夜归家时,门缝下透出的那缕不肯熄灭的微光。
印象最深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那时物资极其匮乏,什么都需要计划的岁月里,在吃了上顿不吃下顿在哪的时候,却迎来了我的高考年。母亲经常会为我“开小灶”,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里面放着一根葱、两个鸡蛋(除了补充营养外,还包含希望每次考试都能上当时的满分100分),不说一句话,默默的静静地离开了。这碗包含爱和希望的面条,却让我在整个迎考期都安静而坚定地努力学习。 就这样,妈妈的味道,从记忆的深处袅袅升起,像一缕永不消散的炊 烟,穿过岁月的巷口,拂过离家的背影,落在我每一次思念的瞬间。是她把牵挂缝进了衣角,在褶皱的岁月里沉香,是走不出的温暖守候。
八十年代初期,当我应征入伍,首次要出远门离开家时,行李箱的轮子碾过门槛,那声音像碾过母亲的心。她一直默默跟在身后,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围裙边,那条洗得发白的蓝布,是她日日系在身上的影子。到了门口,她终于停住,嘴唇微动,却只挤出一句:“记得到了部队,写封信报平安。”我没有回头,怕一回头,看见她眼里的那份牵挂和不舍,就怕再也迈不出这扇门。可就在转身的刹那,余光瞥见她抬起的手,不是挥手,只是悬在半空,像要抓住什么,又像想再看一眼我刚刚站立的地方。那眼神,不是哭,却比哭更沉,空落落的,仿佛整个屋子的光,连同她的心,都被我拖着,走出了门。我听见她轻轻吸了口气,那声音很轻,却像一声呜咽,卡在喉咙里,似乎化成了门口那盆绿萝上,一颗摇摇欲坠的水珠。
她那无声的凝望,悬在半空的手,是她眼底那片被抽空的、空落落的海。这味道,是她整个身体里最深的不舍,这就是妈妈的味道,她早已渗进我的骨血,成了我漂泊世界时,唯一能辨认归途的航标。
这些珍贵细碎的片段,像一颗颗珍珠,被妈妈的味道串成一生的珍藏。它不只是舌尖上的回味,更是情感的坐标,是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心底始终牵连着的那一根温柔的线。当生活的喧嚣渐次退去,当浮华的滋味归于平淡,我才恍然明白:原来最深的眷恋,从来不在远方,而在那一餐一饭、一粥一汤里,在那熟悉得近乎遗忘、却永远无法割舍的气息中——那是妈妈的味道,是生命最初的底色,也是此生不变的乡愁。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历任无线班战士、通讯班长、连部文书。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