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七律·那坡达金谷
文/隆光诚(广西南宁)
秘境灵源万象罗,鸟声风籁共欢歌。
云峰飞泻千寻瀑,林谷潺湲九曲河。
百越枭雄曾遁隐,一身虎略费研摩。
流年往事成青史,今辈英豪俯逝波。

☆灵谷藏幽史,长河照今贤
文/若欣
“秘境灵源万象罗,鸟声风籁共欢歌”,隆光诚先生的《七律·那坡达金谷》以笔为舟,载着读者驶入桂西南那坡的深山秘境。短短五十六字,既绘尽山川之灵秀,又藏尽历史之厚重,更寄寓古今英豪之情怀。品读再三,只觉字里行间既有“云峰飞瀑”的自然壮阔,亦有“百越枭雄”的历史沉郁,更有“今辈英豪”的时代昂扬。循着诗中脉络,穿行于达金谷的山水与史迹之间,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温度,感受到文明的传承,在古今交织的光影里,读懂自然、历史与人生的深邃意蕴。
一、灵谷蕴天工:山水诗魂与自然哲思
中华文人向来有“寄情山水”的传统,从《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清吟,到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山居闲趣,再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悠远,山水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栖居地。隆光诚先生笔下的达金谷,正是这样一处融自然之美与诗性之魂于一体的秘境。“秘境灵源万象罗”,一个“罗”字,尽现达金谷的包容与丰饶。峰峦、瀑布、溪流、林海、珍禽、异兽,皆囊括其中,如天地铺就的锦绣,藏尽造化之奇。“鸟声风籁共欢歌”,则以动写静,将鸟鸣的清脆与风声的悠扬交织成自然的乐章,让寂静的山谷焕发出鲜活的生机,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山水之灵与人心之悦在此刻达成共鸣。

颔联“云峰飞泻千寻瀑,林谷潺湲九曲河”,更是将达金谷的山水之美推向极致。“千寻瀑”以夸张的笔法写瀑布之高,仿佛自云端奔涌而下,带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九曲河”则状溪流之柔,蜿蜒穿梭于林谷之间,藏着“清泉石上流”的灵动婉转。一刚一柔,一纵一横,勾勒出达金谷山水的刚健与温婉。这里的“千寻”并非虚指,古人以“八尺为寻”,“千寻”极言其高,恰如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浪漫,既写出自然景观的壮阔,更暗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山水不仅是独立的自然存在,更是人心的映照与精神的延伸。《老子》有言“上善若水”,达金谷的瀑布与溪流,正是这种“善”的具象化:瀑布奔涌,是一往无前的刚健;溪流蜿蜒,是顺应自然的从容。二者相生相伴,恰如人生的进退之道,既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亦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历代文人对山水的描摹,从来都不止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更在于“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谢朓笔下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借江景抒怀才不遇之慨;苏轼笔下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借江涛咏历史兴亡之感。隆光诚先生笔下的达金谷,亦是如此。这“千寻瀑”与“九曲河”,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过百越先民的刀耕火种,见过枭雄豪杰的蛰伏隐遁,见过岁月流转的沧海桑田,却依旧奔涌不息、潺潺不止。正如《庄子·秋水》所言“水奔流不息,是故能穷千里之远”,达金谷的山水,以其永恒的生命力,承载着转瞬即逝的人事,形成“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辩证之美。这种美,让达金谷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成为承载时光与记忆的精神地标。

二、幽谷藏青史:百越风云与枭雄密码
如果说山水是达金谷的骨架,那么历史便是达金谷的血脉。颈联“百越枭雄曾遁隐,一身虎略费研摩”,笔锋一转,从自然之美转向历史之深,为静谧的山谷注入了雄浑的历史气息。那坡地处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接壤,自古便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民族以其骁勇善战、智慧坚韧著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传奇。达金谷的深山密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成为乱世之中枭雄豪杰的遁隐之所。
这里的“枭雄”,并非贬义的“奸雄”,而是指那些身怀绝技、胸怀天下,却因时运不济而选择蛰伏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遁隐”从来都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待时而动”的智慧。姜太公垂钓渭水,隐忍半生终遇周文王,成就“武王伐纣”的伟业;诸葛亮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却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辅佐,创下“三分天下”的格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避世,实则是以归隐的方式坚守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达金谷的“百越枭雄”,亦是如此。他们或许因部族纷争而暂避山林,或许因朝代更迭而蛰伏待机,或许因壮志未酬而潜心磨砺。“一身虎略费研摩”,一个“费”字,道尽了他们在幽谷之中潜心钻研兵法谋略、砥砺意志品格的艰辛与执着。

这“虎略”,既是安邦定国的军事智慧,也是为人处世的生存哲学。百越民族虽“各有种姓”,却在长期的迁徙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后汉书·南蛮传》载百越“好相攻击”,却也“重然诺,轻生死”,这种刚健不屈的精神,正是“虎略”的核心。达金谷的枭雄们,在遁隐期间,不仅钻研兵法,更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领悟生存之道。他们懂得利用山谷的地形设防,懂得顺应季节的变化耕作,懂得与相邻的部族结盟,这种“因势利导”的智慧,与《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思想不谋而合。而“费研摩”的过程,亦是自我沉淀的过程。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枭雄们在幽谷中的蛰伏,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变”中寻求“通”的可能,在“静”中积蓄“动”的力量。这种“蛰伏”的智慧,不仅是古代枭雄的生存密码,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屡经磨难却总能涅槃重生的精神内核。
岁月流转,“流年往事成青史”,那些曾在达金谷遁隐的百越枭雄,早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抹剪影。他们的姓名或许已被遗忘,但他们的智慧与精神,却沉淀在达金谷的山石草木之间,成为后世敬仰的精神遗产。如今,当我们穿行于达金谷的林间小道,仿佛仍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那潺潺的溪流,或许曾映照过枭雄们练兵的身影;那陡峭的山崖,或许曾见证过他们盟誓的庄严;那茂密的丛林,或许曾藏匿过他们运筹帷幄的智慧。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达金谷的山水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等待着后人去品读、去感悟。

三、长河照今贤:古今同脉与时代担当
“今辈英豪俯逝波”,尾联以一句铿锵有力的吟唱,将视角从古代拉回当下,完成了从“怀古”到“伤今”(此处“伤”为感怀之意)的升华。如果说古代的枭雄是“遁隐山林以蓄势”,那么今辈的英豪便是“立足当下以建功”;如果说达金谷的山水曾见证过古代枭雄的蛰伏与崛起,那么如今,它正见证着今辈英豪的担当与作为。“俯逝波”三个字,意境开阔,既写出了今辈英豪俯瞰历史长河、铭记先辈遗志的谦逊与敬畏,也展现了他们立足时代潮头、勇担使命重任的豪迈与自信。
那坡作为边境县,地处祖国南疆,是守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发展的前沿阵地。这里的“今辈英豪”,或许是扎根边疆的基层干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达金谷所在的那坡县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或许是戍守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他们顶风冒雪,坚守在边境线上,用青春与热血守护着祖国的安宁;或许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潜心钻研,将百越民族的歌舞、手工艺、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或许是投身生态保护的工作者,他们悉心呵护达金谷的山水草木,让这片秘境保持着“万象罗”的丰饶与灵秀。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都是新时代的“英豪”,他们没有古代枭雄的“虎略”与“遁隐”,却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情怀。

古今英豪,虽所处时代不同、使命各异,却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古代枭雄“费研摩”的执着,与今辈英豪扎根边疆、潜心实干的坚守,本质上都是对“初心”的坚守与对“使命”的担当。《论语·宪问》有言“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明知前路艰难却依旧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古今英豪共同的品格。古代的百越枭雄,在部族纷争、战乱频仍的年代,选择遁隐山林磨砺意志,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今辈的边疆英豪,在和平年代选择扎根南疆、默默奉献,是为了让边疆更稳定、人民更幸福、祖国更强盛。他们的选择,都是对“责任”与“担当”的最好诠释。
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上,更体现在达金谷的山水与文化之中。如今的达金谷,早已不是古代枭雄遁隐的“避世之地”,而是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宝地。游客们慕名而来,既为欣赏“云峰飞泻千寻瀑”的自然之美,也为探寻“百越枭雄曾遁隐”的历史之谜,更为感受“今辈英豪俯逝波”的时代之气。在这里,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密码。达金谷所承载的百越文化、枭雄精神与今辈担当,正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回望历史,从百越枭雄的蛰伏磨砺,到今辈英豪的实干担当,达金谷的山水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展望未来,这片充满灵秀与厚重的土地,必将继续孕育新的希望与传奇。“秘境灵源万象罗”,达金谷的自然之美永不褪色;“流年往事成青史”,达金谷的历史之魂永不停歇;“今辈英豪俯逝波”,达金谷的时代之光永远明亮。

四、诗韵传千古:格律之美与精神共鸣
作为一首七律,《那坡达金谷》不仅意境深远,更在格律上堪称典范。七律是古典诗歌中最讲究格律的体裁之一,要求平仄相间、对仗工整、押韵严格。隆光诚先生的这首诗,严格遵循七律的格律要求,平仄合律,对仗工整,韵脚和谐,展现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首联“秘境灵源万象罗,鸟声风籁共欢歌”,“罗”与“歌”同属平水韵“五歌”部,押韵自然,朗朗上口。“秘境灵源”对“鸟声风籁”,偏正结构对并列结构,虚实相生;“万象罗”对“共欢歌”,主谓宾结构对偏正结构,动静结合,对仗工整而不呆板。颔联“云峰飞泻千寻瀑,林谷潺湲九曲河”,“云峰”对“林谷”,“飞泻”对“潺湲”,“千寻瀑”对“九曲河”,词性相对,意境相合,一幅壮阔灵动的山水画卷跃然纸上。颈联“百越枭雄曾遁隐,一身虎略费研摩”,“百越枭雄”对“一身虎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曾遁隐”对“费研摩”,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对仗严谨,意蕴深厚。尾联“流年往事成青史,今辈英豪俯逝波”,收束有力,余韵悠长,“成青史”对“俯逝波”,古今对照,升华主题。

格律的严谨,不仅让诗歌具有音韵之美,更让意境的表达更为凝练。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言“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优美的音韵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让读者在诵读之间,更易沉浸于诗歌的意境之中。隆光诚先生的《那坡达金谷》,正是通过格律的锤炼,将自然之美、历史之重、时代之魂熔于一炉,让读者在感受诗歌音韵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古典诗歌能够穿越千年依旧震撼人心的核心。从《诗经》的质朴纯真,到楚辞的瑰丽浪漫;从唐诗的气象万千,到宋词的婉约豪放;古典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隆光诚先生的《七律·那坡达金谷》,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既以精湛的格律展现了文学之美,又以深邃的意境传递了精神之魂。它让我们看到,古典诗歌并非过时的文学形式,而是能够与当下产生深刻共鸣的精神纽带。

如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与浮躁裹挟,心灵缺乏栖息之地。而隆光诚先生的这首诗,恰如一股清泉,能洗涤心灵的尘埃;又如一座灯塔,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然的美好、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价值,在古今交织的意境中,找到精神的归属感与心灵的宁静。
“秘境灵源万象罗,鸟声风籁共欢歌”,达金谷的山水依旧灵秀,历史的回响依旧清晰,时代的步伐依旧昂扬。隆光诚先生的《七律·那坡达金谷》,不仅是对一处秘境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礼颂。它让我们明白,自然是根,历史是魂,担当是本。唯有铭记历史,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才能在时代的长河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愿我们都能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如达金谷的山水般坚韧包容,如古今英豪般执着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达金谷的灵秀与厚重,也将永远镌刻在岁月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隆光诚:广西那坡县人,现在南宁工作和定居。广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西散曲学会创始会员。桂林都市诗社等多个文学社副社长。香港《诗词荟萃文学社》副社长、主编。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 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