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与“责任” (外四篇) 田彬
上周班级演讲比赛,王伟同学因为睡过头迟到了十分钟,错过了自己的参赛资格。站在赛场门口,王伟满心愧疚。班主任没有严厉批评,只说:“你自己失去了演讲的机会是小事,更忘了自己的参赛资格是班级投票争取的,你的迟到影响的是整个班级的荣誉。”
这件事也教育了大家:责任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约定里。对自己的承诺负责,是不辜负自已的努力;对他人的期待负责,是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作为一个学生还是成人,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守住时间、扛住责任,才是成长最坚实的脚步。
被拒绝的求助
期中考试前,李华同学对着数学压轴题毫无头绪,习惯性想找同桌抄写解题。可同学却摇了摇头说:“我可以教你方法,但不能直接给你答案,你得自己试着走一遍。”
李华被拒绝后很不悦,觉得他不够朋友,睹气要和他断交。
事因其实很简单,李华平时很聪明,但有一个长期依赖他人的惰性:作业遇到难题就找同学“借鉴”,总想着走捷径,导致基础越来越薄弱。那天在同桌的坚持下,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翻课本、查笔记,一点点拆解题目条件,整整花了两小时,居然真的算出了答案。
当他拿着解题给同学看时,同学说:“你不是不会,只是不愿花费脑筋自己去试。”这句话点醒了李华:依赖就像拐杖,看似省力,却会让自己失去行走的能力。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靠他人的搀扶,而是在独自面对困难时,勇敢地迈出自己的脚步。后來他也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多少,只是不独立,自己才没有底气。
一次善意的传递
放学路上,园园看到一位老奶奶提着菜篮在路口徘徊,绿灯亮了几次都没敢过马路。因为老奶奶眼神不好,来往车辆让她有些胆怯。园园便上前扶住老人:“奶奶,我送您过去。”
过马路时,园园放慢脚步,一边提醒奶奶注意脚下,一边跟司机示意避让。
到了对面,老奶奶瞅着园园的校服问:“孩子,你是新华小学的学生?”
园园点点头。
老奶奶又问:“你是哪个班的?"
园园没回答,蹦蹦跳跳返回了马路那边。原来老奶奶是新华小学的老教师,已经退休多年。她回了家,马上给校长打了个电话。校长很快查出了园园的班级和姓名,并结合学雷峰运动,在全校展开了大规模助人为乐的活动,园园在全校成了名星,全校的志愿者服务中,多了不少和园园一样的中学生……
这件事告诉人们,善意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举手投足间的温情。对他人释放一份善意,不仅能解决对方的困境,还会把善意像涟漪一样传递开来。这个世界的温暖,正是由无数个“举手之劳”汇聚而成,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递温暖的那个人。
一次失败的实验
在一次科学实验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同学们信心满满。按照课本步骤,在清水中加盐、搅拌,鸡蛋就会浮在水面。可是反复试验了一个多小时,鸡蛋一直沉在水底。同学们都认为是“课本错了,或者实验的盐有了问题。”
老师说:“课本不会错,盐也没问题,实验失败往往是细节没做好”。同学们重新检查:原来盐加得不够,而且搅拌不够均匀,盐分没有充分溶解。于是他们一点点加盐,一边加一边搅拌,终于,鸡蛋慢慢浮了起来。
这次实验的启迪是,坚持不是盲目固执,而是在明确方向后不轻易放弃。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只差最后一步,却因为一时的挫败就半途而废。成长路上的困难就像这次实验,看似无解,实则只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就能我到原因和转机。坚持,是跨越困境的最好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