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传千古,一字悟人生——《滕王阁序》赏析课有感
图文/许碧 编辑/谦坤
今日的黄埔老年大学文学讲习班赏析课,刘兰玲老师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时光,走进了王勃与《滕王阁序》的传奇世界。这篇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的名篇,不仅以珠玑满篇的文采震撼人心,更以深刻的人生哲思,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历史与心灵的感悟之路。
公元675年秋,26岁的王勃正值仕途失意之际。他因“戏为《檄英王鸡》”被贬出府,又因牵连官奴案连累父亲被贬交趾,彼时正孤身前往越南探望父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恰逢都督阎伯舆为庆祝滕王阁重修落成,大宴当地名流雅士。阎都督本欲让女婿预先写好序文炫耀才华,却未料王勃在众人推让间主动请缨,挥毫泼墨间成就千古绝唱。起初不悦的阎都督,在听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时,不禁拍案叫绝,盛赞其为“天才”;而文末“槛外长江□自流”的空字玄机,最终以“空”字点化,既显长江自流的苍茫意境,更藏王勃的机敏与通透,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学轶事。
这篇即兴创作的骈文,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全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既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盛景,也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民俗画卷。而那些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名句,更是句句道尽人生况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逆境中坚守初心的坚韧;“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共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是仰望天地的哲思与通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则是笑对过往、珍惜当下的乐观与豁达。
王勃以短暂的一生见证了命运的起伏,却在文字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他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不堕青云之志;他深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却依然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豁达面对逆境。这篇文章既是他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是他积极进取的宣言,更奠定了他“初唐四杰”的不朽地位。
刘老师常说,文学赏析从来不是单纯的文字解读,而是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感悟人生。重读《滕王阁序》,我们读到的不仅是王勃的天才文采,更是他面对挫折时的坚守与通透。那些跨越千年的名句,如今依然能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失意时,有“穷且益坚”的信念支撑;迷茫时,有“桑榆非晚”的希望指引;孤独时,有“萍水相逢”的温情慰藉。
一堂赏析课,一篇千古文。《滕王阁序》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古人的心境,也映照出我们的人生。它让我们明白,人生或许有“命途多舛”的无奈,但更有“不坠青云之志”的可能。在文学的滋养中感悟生命的厚度,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便是文学赏析课带给我们最珍贵的馈赠。而这份来自千年之前的人生启示,也将伴随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