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本次《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核心亮点是依托“一目了然”的板书设计推动课堂,有效助力学生理解课文。板书以“爬前—爬中—爬后”为核心框架,逐步补充“峰:高、陡”“人:犹豫→协作→自豪”及关键动作、语言关键词,形成可视化知识脉络,成为学生的“学习导航”。
课堂上,板书的指导作用贯穿多个环节:回顾旧知时,学生借助板书快速梳理课文结构;精读“爬中”段落时,围绕板书“协作”关键词,能精准圈画动作、语言描写,理解互助过程;总结主旨时,通过板书串联“畏惧—互助—感悟”的逻辑链,抽象道理变得直观易懂,大幅降低了中年级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了课堂效率。
但教学仍存在不足:板书生成较被动,多为教师预设补充,未及时吸纳学生课堂生成的独特感悟(如“紧张”等心理关键词);在迁移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环节,未借助板书回顾范例,导致部分学生无从下笔;板书形式仅为文字罗列,缺乏图示、色彩区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后续将针对性优化:一是强化互动生成,预留空白让学生上台补充板书,使其成为师生共建的学习成果;二是依托板书落实迁移训练,让学生对照板书范例进行写作练习,发挥其“支架”作用;三是优化呈现形式,加入简单图示和色彩标注,增强直观性与趣味性,让板书真正成为服务学生学习的“动态伙伴”。
(七一路小学 董雅雯)
教学《气味告诉我们》一课以“感官体验、游戏互动,围绕“识别常见气味、知道气味能传递信息”的教学目标展开。设计了把物品藏在布袋里的游戏环节。气味抽象难感知”的教学重点。课前准备了花椒 、大蒜 、橘子皮、薄荷叶4种生活中常见且气味特征明显的物品,分别装入密封袋,让学生轮流通过“闻一闻”的方式判断物品名称。过程中,学生能快速将“酸甜味”与橘子皮、“刺鼻的与薄荷叶对应,甚至有学生主动说“闻到花椒味会冲鼻子,自发意识到“气味能帮我们识别东西”。此外,“气味小侦探”游戏环节,通过播放“妈妈做饭的香味”“雨后泥土的味道”等音频,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场景,85%以上的学生能说出“闻到饭菜香知道要吃饭了”“闻到花香知道附近有花”,顺利达成“气味能传递信息”的认知目标,课堂参与积极性极高。
但在教学中也显露出两个问题。一是对“安全闻气味”的规范指导不够细致。活动初期,有些学生直接将鼻子凑近袋子猛吸,虽及时制止,但反映出课前仅口头强调“轻轻闻”,未结合具体动作示范(如“用手扇动气味到鼻子前”),导致低年级学生因好奇忽视安全规范。二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部分嗅觉较敏感的学生能快速识别所有气味,还能主动分享“闻到药味知道要吃药”的生活经历,却缺乏进一步的拓展任务;而有些嗅觉稍迟钝的学生,在识别薄荷和花椒的气味时出现混淆,因害怕说错不愿主动发言,未能获得足够的引导与鼓励。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教学要强化“安全操作”的示范与巩固。课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明确“用手扇闻”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七一路小学 袁蕾)
本次英语课堂围绕水果相关内容展开,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等维度进行反思。
在语言知识传授上,“Let’s learn”环节通过对话呈现 “apples”“bananas” 等水果词汇,借助情境对话让学生感知词汇用法。但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对词汇的音、形、义掌握不牢,后续应强化词汇认读练习,结合多样游戏(如水果词汇猜猜猜)巩固,契合课程标准中语言知识循序渐进积累的要求 。
语言技能培养方面,“Listen and chant” 旨在提升听说技能。 chant 韵律感强,能激发兴趣,但听力输入后,学生模仿 chant 时,语音语调准确性欠佳。后续可增加听力分层训练,先听辨词汇,再跟唱模仿,同时引入同伴互评,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度,落实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综合发展的指引 。
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渗透中,借助水果话题,可拓展水果在不同文化中的寓意(如苹果在西方文化的象征),但课堂未充分挖掘,文化意识培养不足。后续应融入文化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水果文化,培养跨文化理解,契合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诉求 。
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度上,虽有情境对话,但互动形式较单一,多为师生问答。可设计小组合作创编新对话,如 “Do you like oranges? Yes, I do.” 等,提升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遵循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 。
总之,本次教学在词汇与句型基础教学有一定实践,但在语言技能深化、文化意识拓展及教学方法创新上需改进,后续将紧扣英语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
(七一路小学 付锦绣)
《悦纳自己》这节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孩子喜欢自己、接纳不足,上完后深切体会到“共情比说教更有力”。我没堆砌理论,而是设计了“我的小优点盲盒”和“不完美小贴纸”活动:让孩子挖掘自身闪光点,再大胆写下自己的小遗憾——比如“写字有点慢”“不敢主动发言”,贴在黑板上一起讨论“这些不完美会不会影响我们变好”。孩子们慢慢明白,每个人都有短板,有不足也值得被喜欢。后期会调整:增加“我的不完美伙伴”分享环节,用自己的小缺点举例拉近距离;设计“和不足做朋友”承诺书,引导孩子主动接纳并尝试改进。心理健康课的关键,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心拥抱自己的全部,既爱优点,也接纳不完美。
(七一路小学 许延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分类是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有序认知”。教学一年级《一起来分类》,以整理文具盒、书包为载体落实课标要求,同时也存在可优化空间:
1. 立足“生活情境”,落实“数学生活化”要求,选取“整理文具盒、书包”的真实生活任务,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经历分类过程,符合课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价值”的理念,有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兴趣。
2. 重视过程体验,达成核心素养启蒙,让学生自主尝试分类,如按“用途”分文具、按“学科”分书本,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初步培养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契合课标对一年级“初步形成数据意识、模型意识”的素养要求。
可优化方向:分类标准的“层次性”可强化,课标强调“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分类的本质是对事物属性的抽象”。课堂活动中,学生多停留在以颜色、大小分类,可增加抽象属性的引导,如按是否常用分文具,帮助学生体会“分类是对事物特征的提炼”;个体差异的关注可细化,课标提出“关注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对标准多样性理解不到位,可增加同伴互查环节,如看看同桌的分类标准和你有什么不一样等,通过互动加深对分类本质的理解。
(七一路小学 伍晓静)
今天我执教了《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我觉得光让学生动手拼一拼,不等于真的理解了背后的道理。这节课的核心是想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把三角形变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合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看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流程也走完了。但课后发现,不少孩子只是机械模仿“拼”的动作,根本没搞懂“为什么要拼”“遇到稍微变式的题目就不会了。感觉在探究环节的引导不够细。没考虑到有些孩子能力较弱,直接让他们拼任意三角形,难度太高了。应该设计分层任务,先让他们拼简单的直角三角形,明确底、高怎么对应,再慢慢过渡到锐角、钝角三角形。探究时要多追问,“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一样吗?高呢?”“面积是原来三角形的几倍?”,帮他们把思路理清楚。
(七一路小学 李超)
《健康看电视》第二课时围绕“别让它抢走太多”这一核心标题展开,聚焦“控制看电视时间、平衡电视与生活”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过度看电视的危害,主动合理规划收视行为。以“冲突场景”切入,紧扣标题核心。开篇通过“作业没写完就看电视”“拒绝和家人出游只想追剧”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问,自然引出“电视抢走了什么”的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过度看电视对学习、亲情、运动的影响,精准呼应“别让它抢走太多”的主题。用“数据+案例”强化认知。展示“小学生日均看电视时长调查数据”,结合“因沉迷电视导致视力下降、成绩下滑”的真实案例,打破学生“偶尔多看会儿没关系”的侥幸心理,让“过度看电视的危害”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提升重视程度。开展“我的收视计划表”制定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作息,自主规划看电视的时间、节目类型,并预留出学习、运动、陪伴家人的时间,将“合理看电视”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不足:对“抢走太多”的解读不够全面。课堂讨论多集中于学习和视力,忽略了过度看电视对想象力、社交能力的影响。改进:拓宽认知维度,完善危害认知。补充“过度看电视影响创造力”的实验视频(如“长期看电视与阅读的孩子想象力对比”),结合“同伴互动vs独自看电视”的情景模拟,让学生全面理解过度看电视对身心发展的多重影响。
(七一路小学 弓雪萍)
教学《江南》时,我紧贴合低年级学情,激活课堂活力。
1. 情境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开篇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实景视频、展示采莲图片,搭配轻快的民歌背景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莲叶何田田”的繁茂景象和采莲人的欢乐氛围。自然引出古诗,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聚焦语言训练,落实基础目标: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朗读的核心要求,将“江、南、可、采、莲”等生字的教学融入语境,通过“图文对照认字形”“拍手记笔画”“组词造句练运用”等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生字。朗读环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的梯度设计,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和欢快感,尤其通过模仿“鱼戏莲叶间”的灵动语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互动式体验,深化理解感悟:设计“模拟采莲”“扮演小鱼”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的含义,理解“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动态画面。
不足:虽然设计了多种朗读形式,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足。例如,部分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未能读出“热闹感”,却未得到针对性的纠正;对古诗中“何田田”“戏”等关键词的朗读重音、节奏点拨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传递不够到位。
未来教学中,需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古诗转化为具体、生动的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扎实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七一路小学 毛雪琪)
本次《江南》两课时的教学,基本达成了“识字写字+朗读感悟+审美体验”的目标,但在细节设计与学生互动上仍有可优化之处:
一、可取之处
1. 朗读环节落实到位,通过“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赛读”的分层设计,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朗读,部分学生还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结合江南美景图与古筝伴奏,帮助学生代入了采莲的欢快氛围,达成了“感受江南美”的情感目标。
2. 识字教学注重方法,借助偏旁归类(三点水、草字头)、笔画拆解(“竖钩”“竖弯”)等方式,降低了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难度;二次备课中补充的“字的结构”提示(如“可:半包围”“东:独体字”),也强化了学生的书写认知。
3. 情境与生活链接自然
通过“采莲图观察”“鱼儿游的方位游戏”,将文本与生活体验结合,既理解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又渗透了方位认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待改进之处
1. 识字环节的趣味性不足
虽然用了偏旁归类,但缺乏“编儿歌”“做动作”等低年级学生更喜爱的识字游戏,部分注意力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写字指导中,对“西”的“竖弯”笔画,仅靠示范观察,没有强调“起笔、行笔、收笔”的细节,部分学生书写不够规范。
2. 个性化指导有欠缺
朗读环节中,对发音不准(如“南”“莲”的鼻音)的学生,纠正后缺少跟进练习;感悟“采莲的欢快”时,没有给内向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互动集中在少数活跃学生身上。
3. 课后巩固的实践性待加强
当前作业以“书写、背诵”为主,若补充“画江南美景”“和家长演鱼儿游”等实践任务,能更好地延伸课堂体验,提升学习兴趣。
(七一路小学 贾娜)
《秋天》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聚焦识字写字、积累运用,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通过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一、紧扣课标,落实核心素养
1. 识字写字重基础,符合学段要求:依据课标“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中通过“看图识字”“编儿歌记字”“语境识字”等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秋天的落叶、果实等实物中认识“秋、叶、风、果”等生字,既降低识字难度,又激发识字兴趣。写字指导时,遵循“一看二写三对照”原则,重点指导“秋”“火”等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落实课标“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的要求。
2. 语言运用重实践,强化积累运用:围绕课标“鼓励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所学词语”,设计“说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系列活动。让学生用“秋天到了,______变黄了”“我看到了______的秋天”等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再将自己的发现画下来并配上简单文字,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初步培养了书面表达意识,符合课标“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理念。
3. 人文内涵重渗透,培养审美情趣:结合课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欣赏秋天的古诗《山行》、诵读描写秋天的童谣,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走进校园寻找秋天的踪迹,培养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一路小学 张春荣)
本周执教Lesson 13《Seasons》一课以“四季”为主题,力图在语言学习中渗透自然感知与生活实践。本节课以“天气问答-四季树木观察”导入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在“听音分类”环节,让学生听音并轻声跟读后,学生通过助学单完成对四季特征词的归类,并在对子活动中相互纠错,后在全班展示。然而,部分学生在单词拼写与意义匹配上存在困难,说明词汇输入环节还可加强图像支撑与音形义整合,继续加强自然拼读的练习。
在课文处理中,我尝试将语法知识如就近原则、感叹句融入语篇理解,但讲解略显生硬,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整体阅读体验。以后应更注重在重复性语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避免单纯讲解。
针对“不同季节着装”这一生活化内容,学生能较好理解 put on 与 take off 的语义区别,但在小组朗读与表达中,机械性操练偏多,真实运用不足。所以这一部分可以增设“为不同季节搭配衣物”的图片任务或情景表演,有利于学生内化语言,实现“用语言做事”。
助学单任务设计虽层层递进,形式以填空为主,相对简单,学生大多可独立完成,且完成情况较好,但开放性不足,未能充分激发学生个性表达。例如,在描述季节特征时,可鼓励学生补充个人感受,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及季节特点。
本课在情境创设与基础语言操练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任务设计的真实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及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上仍有提升空间。
(七一路小学 宋立雯)
今天听了赵琳琳老师执教的《外婆的澎湖湾》,赵老师教学方法灵活,互动性强:采用“听-唱-析-创”的教学流程,通过播放歌曲音频、展示澎湖湾实景图片、讲述歌曲背景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的地域特色和情感基调;设计“节奏拍手”“小组合唱”“歌词创编”等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针对歌曲中附点节奏、弱起小节等难点,教师采用“分解练习+整体演唱”的方式。但是歌词创编环节时间较短,学生多停留在简单替换词语的层面,缺乏对旋律、节奏的自主改编。如果在歌曲分析环节,结合旋律线图谱,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主歌、副歌的旋律差异。
(七一路小学 马蕊)
近期教学了《搭船的鸟》一课,作为本学期习作单元的开篇课文,是落实“学观察、写观察所得”单元语文要素的载体,教学中,我通过文本梳理、直观感知、模仿实践的路径,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与写作方法。
课堂上,我先带领学生聚焦翠鸟描写段落,通过圈画“彩色的小鸟”“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等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清晰梳理出“整体勾勒外形—局部细写特征—凸显独特亮点”的写作思路。同时,结合翠鸟的高清图片与动态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观察顺序与文字表达的对应关系,突破教学难点。在写作环节,以小白兔、白天鹅的实物图片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描写的方法,运用积累的优美词语和修辞进行表达。从学生成果来看,多数人能学以致用,写出“小白兔穿着洁白的衣裳,红宝石似的眼睛嵌在脸上”“白天鹅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优雅的长脖子”等符合要求的句段,效果超出预期。
反思教学过程,仍存在可优化之处:部分学生在局部描写时,未形成清晰的观察顺序,内容比较混乱,少数学生虽能运用修辞,但表达生硬,还有因为词汇储备不足,很难让练笔作品生动优美。后续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强化练笔落地,挖掘文本中可学可用的素材,同时开展小组互评活动,让学生在互改互评中明晰不足、优化表达。此外,还会布置“生活观察日记”的任务,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实现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七一路小学 晋娜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