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共舞博联唱大风
——开博周年感言
冯宝哲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我开博于博联社已经整整一个年头了。回想一年前,那时我还只是个网盲,根本不晓得什么叫“博客”,当时只知道网络有搜索功能,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在搜索《郑板桥对联赏析》作者党明放时才发现他有博客网页,我深为其多彩多姿的内容所吸引,于是便试着跟贴留言,其时大约在二○○七年的三月初,这便是我自己击键传上网络的第一段文字了。此前网络上虽然可以搜索到我的名字,但那多是论文或典籍的索引,与我本人的操作无涉。
当时我同党明放并不认识,只是出于对郑板桥对联的共同爱好,通过博客的牵线我们终于有了联系。记得三月二十日我们第一次通电话,他就说有许多资料要传我一阅,寄送多有不便,建议我在网上开信箱、建博客,那时我只能如实地告诉他,对于网络我是一片茫然,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但是尚未谋面的这位乡友却热情有加,积极鼓励我不妨一试,话语中透露出殷殷情意,在乡友的盛情推动下,我说干就干,当天下午就借助儿媳的电脑并请其操作,在搜狐网建立了信箱与博客。以后几天党君接连几次电话催问,我均告之以已经照办,但他在网上就是搜寻不到。三月二十二日他索性建议我移户博联社,并主动电话联系马晓霖总裁亲自为我办理开户手续。我就是这样在初交未晤的第一个博友党君的引进下到博联社安了家。
其时我入博的开场白是:“在网上浏览别人的博客,觉得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真正使人眼花缭乱,于是便萌生了邯郸学步的想法,也试着为自己申请注册,在党明放先生的引进下,想不到一下竟成功了,真得谢天谢地,我也有自己的博客了!但是问题接着来了,我乃一古稀老头,对这新玩意一窍不通,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头学起,诸位可莫笑话哦1我相信慢慢摸索摸索,一定是会熟练的,阅者一定要耐得性子,时间长了,我们说不定还会成为朋友呢!”
开博第一篇即是我的回忆长诗《风雨坎坷路》四百韵四千字,在实名制博客中首先来了一个自我大亮像,次日,初访我博客的第一人当然就是党明放了,接着巴蜀教授徐平首批来访,他的留言“老树吐新蕊,香花迷后人”颇有诗意,马晓霖总裁也发来贺贴,表示了对落户博联社的欢迎。山东的孙力也是我的第一批客人,记得我当时发布博文后不会修改排版他还提过疑问哩!无奈我只好请党君帮忙,每次所发的博文都要由他改排,这可给他增添了不少麻烦。亏得他有耐心,甚至还不避风雨骑上摩托车往返三百华里赶到我的住处上门传经,手把手地对我进行技术辅导,在他的倾力帮助下,我终于很快学会了粘贴、发布、修改等技术,能够开始自立办博了。但是由于电脑知识的贫乏,仍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离不开别人的提拨。比如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布博文时不知道选择分类,以致被自动列入其他而难于登上博文榜示,而且本身就不知道博联社还有个博文榜,从未点击过博联首页,还是徐平老师给我提示后我才弄清这其中玄机的。以后照办了,果然上榜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又如我至今不会照片上传技术,更别提其他较为复杂的先进技艺了,碰到难题多是推给明放君来处理,好在他虽然代劳但并无怨言,我也好像就心安理得了。一年来的博客经历,我就是这样在博友们的支持与呵护下走过来的。
感谢博联社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优越的述怀叙事、交友结谊的交流平台,它已经成了我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这一年间我发出的博文共计一百一十篇,不管其质量与水平是否拿得出手,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写博的。不弛空想、不骛虚声,说实话,叙真情,是我写博的宗旨,尽可能地打造精品是我写博的目标。不敢说做到了一丝不苟,但起码不会苟且马虎、草率从事、即使跟贴也决不会随声附和言不由衷地为平庸之作吆喝叫好乱戴高帽,为人为文务求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是由于本身功力不济而少有满意之作,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我二○○七年所发的七十篇博文中据博联社年终统计,各有四篇被列入嘉文榜和精粹榜,虽然与上榜数十篇者比较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菜一碟,但就我有限的水平而言,这就算很大的抬举了,足够我沾沾自喜一阵子。
对于博联社我已经爱得入迷了,二○○八年伊始,博联社举办第二届新春民俗网络晚会,从元月三十日开始到二月十一日十多天过去了,时间已经过半,但参与者只有三十四人,明显呈冷落状态,于是我坐不住了,写了《博联社冷不冷》的博文,感叹博友对晚会反应的冷淡,发出了杞人忧天的疑虑,按说我既非主持人又非评委,晚会的冷热与我有何关系,何用我操此闲心,但是强烈的归属感促使我把博联社这个群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看,于是就多嘴参言呼吁博友积极参加晚会活动。为了表示对晚会的参与意识,自己对文字单元的六个版块各投了一篇稿件。最后的事实表明我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晚会结束时共收到稿件二百七十四篇,其中仅文字单元即达一百五十篇,这当然包括我写的六篇在内了。初评出优秀作品十八篇,我写的《元宵节送灯》与《百鼠窜成语》竟意外入选,评委们对自己的关爱与青睐当然应该感激,但是我却有一种自愧的心理,拙文枉占优秀名额,使更优者痛失机会,心中甚为不安,只好抱怨自己当初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浮躁情绪了。
对于跟贴量和点击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很在乎,有的人不介意,我则界于两者之间。说不介意吧,那是虚意的遮掩,开博就是为了抒发己见参与交流啊,来访者当然是多多益善,那有开博不欢迎人访问的道理,但是又不能过份在意,单纯追求跟贴与点击的数量,那就是虚荣心了。这一年我的跟贴量据博联首页显示,在学术村暂列第七,为一千七百七十二条,其实其中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是我的回贴,对于博友的留言我是很看重的,“来而不往非礼也”,一般都得有回复,剔除这个虚数,实际的跟贴量大约在一千上下。点击量据我统计是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五条,除了我自己经营博客的点击外,来访的博友大约在一万六千人次,虽然不敢与有的博友的博文一次的访问量动辄数百的情形相比,限于我的联系圈子,对此我也心满意足。

令我十分欣慰的是在博联社这个群体里群英荟萃,高手如林,我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老师与好友,虽然大多数至今尚未谋面,但我们的心却被博联广博地联结在一起了。记得徐平博友于去年五一节前曾以《鲜花五月寻佳对》的博文在博联社自办征联,其出句是:“博雅博闻博爱博施济众博联社”求下联,我曾以三联相对,分别是:“好文好字好图好画益群好课堂”;“同心同志同学同道求知同乐园”;“大言大智大师大笔医愚大课堂”;这三联就是我对博联社的认识与期望。徐教授还约我对此次征联进行点评,并且写了一篇《诗赋联韵尊宝哲》的博文把我海夸了一番,虽然言之过誉令我汗颜,但博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深厚情谊却洋溢在字里行间,让人经久难忘。我退休后加入了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以后又任职于渭南市楹联学会,对于诗联发生了浓厚兴趣,在博上讨论诗联的博文占了很大比重,这就引起了同好们的关注,我同李问圃先生的一首步韵和诗,竟引来了南闽的王亦鸣大夫、北国的王凤云女士、旅京秦人李勇先生以及初交文友杨仲礼的共鸣,六人的次韵酬答诗达十一首之多,充分表达了天南地北博友间互相仰慕的挚情。我所写的赞颂博联社的七律也得到王亦鸣、李锋、王凤云三人的唱和。其中深具功力的王亦鸣大夫更是多次酬赠,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他对我的和诗,令我十分感动。其他给我赠诗、和诗的博友计有:北京的卢铭、山西的梁长斌、陕西西安的雷达、闫良的朱民志、蒲城的李坤明、富平的惠志刚等,特别是北京民俗大师魏洲平老师春节前在出差途中,还以《步出厦门行一章——赠诗翁冯宝老,兼赠我博联社全体诗友》为题给我赠诗贺年,其盛情简直让我手足失措无法担待,称我为诗翁可真把我折煞了。许多博友还登陆我的博客讨论诗联,卢铭、李锋、王凤云、张琰、李坤明、魏增宇等诗友则热情地从博上发来诗作请求修改,面对大家的殷殷情意,我这笨鸭子也只有上架的份儿,只好尽力而为了。通过互相切磋,拿出答卷,既增进了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丰富了各自的知识行囊,可以说这也是博客带给我们的收获。对于同博友的链接,我一般是持被动态度,人家链接了我,向我伸出了双手,我才敢链接人家,在博联社这个藏龙卧虎的群体里,我只怕由于自己的浅陋向人抛出链条后会碰到反应冷漠的无趣。除前述已经提到的博友而外,我还要感谢其他同我已经实现了相互链接的博友,如:张海峰、张小红、刘璕、张波、诸华丰、王志书、王雷鸣、胡树勇、喻文波等先生以及本家冯俪女士,你们均是主动链接拙博的贵宾,我们之间的链接是心的链接,一年来你们对我的关注与支持跃然博上,我是铭记在心的。 这里特别应当提到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李振盛教授,他不仅关心我的博客动态,“遥隔浩瀚的太平洋恭祝冯先生古稀之年生日快乐”,而且亲自题签赠我《见证香港回归摄影作品集》,十分惭愧的是我无以为报,歉疚之情难于言表,今天借写此文的机会我向李教授深鞠一躬,再度表示虔诚的谢意。由于篇幅所限,其他还有许多经常光顾拙博的新老朋友,恕我不能一一列举了,你们的每次前台评论和后台留言都使我心生暖意,使我感受到鼓励关注的目光,感觉到存在价值的美好。新年和春节我都给博友们发了贺诗,这实际上就是我对大家的回答。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客观的认识各有差异,在博上畅叙己见,难免发生观点的碰撞,比如我同宋逸人因对林则徐的评价问题就曾开展过一场论战,由于自己率直的性格,有时对别人的博文也会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极有可能冲撞了一些博友,我在这里也说一声对不起,请谅解我的鲁莽。好在许多博友精神心态平和,从不计较,比如于向真老师和刘鹏展博友均是在见了我持有异议的博文或跟贴后反而增加了同我的联系,这更使我感受到他们的雍容大度,在学习他们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受到了熏陶。总之,跻身于博联社一年来,领略了网上风光,开阔了眼界思路,结交了良师益友,充实了生活内容,可以说收获巨大,感慨良多,要想全都写出来是颇占篇幅的,说多了会惹人生厌,只好至此住笔。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一如既往,认真作务自己的博客,力求打造精品。愿与博友们携起手来,高歌奋进!让我们“团结求实铸劲旅,共舞博联唱大风”!
2008年3月22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主持过十多次征联大赛的收集与评审,编辑出版过《三圣遗风》、《孝苑联韵》、《联颂文祖》、《春沐三农》、《金鉴联韵》、《凛然正气》、《江河赤子》、《情驰夕阳》、《千古功臣》等征联荟萃,热衷乡土文化,担任编审,参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以及《尧山雅韵》第二至九集。著有《风雨留痕》五卷等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杨敬信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