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 一副画 一眼情
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苏轼《题蓝田烟雨图》曰:“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顿感杜子美诗比之王摩诘“诗中有画”更为鲜活生动。其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其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两首七言绝句是杜甫置于同一蜀江春水环境下的诗作。其一写春阳、春风、春色;其二写春花、春蝶、春鸟。信手拈来一首诗,随意抒发一眼情,呈现出一副鲜活生动、生机盎然的阳春画卷,给人以自然天成之感。特别是诗句中动词的运用和春光花鸟动态的描写,如“懒困”的“春光”、“桃花一簇”;“满蹊”的春花,“留连”飞舞的“戏蝶”,恰恰鸣啼的“娇莺”,神灵活现地描绘了大自然生命的活态。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本可以直感描写,但诗人却选择了“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样动态的表现;阳光和煦,春风习习,本可以直接表述,但诗人却选择了“春光懒困倚微风”这拟人化的动态描写。这样的情景描绘,使人感受出情景交融的图画来。
由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再联想到《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本描写春雨,这本是人们都非常喜爱的事物,若按常人的抒情,则多用“春雨啊,你是多么喜人!你是多么可爱,你给万物催生!”等等热情洋溢的感情抒发。而《春夜喜雨》则是以一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春晓图来描绘。并追根溯源先写夜雨,以“好雨知时节”起笔,给予春雨人性化的品格。特别是“随风潜入夜”的“潜”字,给人以夜雨悄无言,不图虚名降人间的美感。而紧跟一句“润物细无声”更是深化了“夜雨”的品格。当然,作者本意是用诗来描绘一幅“春夜喜雨”图,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样明丽的晓景衬托出夜雨的喜景,从而抒发出作者对春雨润万物的无限深情。
在杜甫众多的诗篇中,随处可以找出诗人“一首诗,一幅画,一眼情”的例子,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诗句大气如天,写实如地;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深凝诗画与情感之间,融诗情画意于自然天成之中。
中唐诗人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评其诗云:“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此评尽显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中国诗歌中具有“诗史”般的伟大地位。而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又联想到盛唐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顿觉王维善于运用自然而又精炼、准确、赋予特征性的语言与杜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渭川田家》中的“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去懒困倚微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何其相似,两者均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的风格,同时都是独具匠心的动景描写,而又有各自的独到之处,从而体现出杜甫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伟大成就和“诗史”的艺术魅力。
作于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