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关于郭沫若与安娜
陈振民
安娜女士是郭沫若的日本夫人,恋爱成婚,感情殊深。而郭別妻抛子回国抗日后又娶新妇,在改革放以来累召苛责,说他绝情绝义,背判安娜。这就令人颇生感慨。
我与许多读者一样每每为安娜一掬同情之泪,但我又谅解和尊重郭老,并不因此而斥骂他。这是基于有关史料反映的以下事实:
1、 郭当年是响应国内正式召唤并在朋友安排下回国参加抗日的。由于政治环境险恶,为避免暴露目标,他不能携妻带子一家七口共同回国,只得一人秘密行动。 临走时将朋友助他回国的三百元悄悄放在抽匣,留作安娜与孩子生活费用。
2、 郭回国后曾托中国驻日使館与日方交涉,争取准许安娜与孩子们到中国与郭团圆,不料日方不但不准,还将安娜抓去毒 打。 郭得讯后十分悲愤,曾赋七律一首以寄恨。
3、 郭参加抗日活动奔走频繁,孤身生活难于安排。当时大家都觉得中日交战遥遥无期,郭与妻子团圆无望。董必武(一说林伯渠)等同志,曾劝郭另组织家庭以利生活,记者兼作家的林林同志遂给郭介绍了于立群。立群还将其姐立忱生前与郭唱和的诗作按姐之嘱当面交郭,郭甚为感动,经过一段接触过程,遂与立群结合,由周恩來主持了婚礼。
4、 郭与立群组成家庭直至病逝未变。建国前安娜偕子女回国,被朋友们安排于大连居住。郭亦曾计划整理家庭关系与安娜正式解除婚姻,商之于毛泽东主席,毛思索片刻后回答:“整理的结果,对于与你共同生活的女性来说当然是件好事,可对于另一位女性就是不幸的了。我看一切还是留给时间来解决吧!” (毛本人与其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的关系也是这么处理的) 就这样,安娜至终在名义上都是郭的日本夫人,而实际上与郭不在一起生活。
5、 毛泽东与周恩來对郭的婚姻与家庭是很了解并很同情的——其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日寇对中国的侵略,并非郭对安娜的存心背叛。也深知郭回国抗日给安娜造成的不幸及安娜抚孤成立的功劳。因之他们于1952年起将安娜归于中央统战部照顾,按副部级待遇。这种安排既体现着中央对安娜在婚姻家庭上所受牺牲的抚恤,也体现着对郭因抗日形成婚姻遗憾的安慰。郭去世后安娜進一步被任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也仍然体现的是对郭的遗孀安娜的关照。
6、 郭虽然与于立群组成了新的家庭,但直至暮年依然对安娜不能忘怀。1946年抗日刚胜利,郭即托人给安娜送去六百元以补家用。安娜回国后郭又对安娜遥施关照,款项信件通过夏衍转达。郭创作名剧《蔡文姬》时,还是以对安娜及子女的深情而写“文姬归汉”的,这一点他在《蔡文姬》的序言中特地作过说明。《蔡文姬》一剧之所以感人甚深,与此是很有关系的。
7、 郭沫若百忙之中,曾抽暇由秘书安排并陪同,在一旅舘会见了去日本探亲返回的安娜,交谈甚为融洽,分手时依依惜別。1978年郭病重时,安娜曾到医院看望过郭,郭给安娜说到他们的婚姻变故,其中一句“这都是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遗恨和痛苦。
鉴于上述种种情况,我认为郭老在婚姻上并不是所谓朝三暮四的小人或伪君子。他与安娜之间的悲剧是日寇侵华的罪恶结果,中央和毛周都能体谅和关怀并一再予以安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责备于郭?一些人不去认真地读他的有关自述和史料,不想一想组织上为什么要那样优待他们,一味以对那时很隔漠的眼光喷他骂他,是应该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