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桑梓情深
“师长爷”大名张万信,清末出生在曹村虎头山脚下的邹村。因贾坡杨府是他外家,和我二爷和爷爷(杨海潮、杨海瑞)同辈,又曾任国民革命军34师师长,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师长爷”。现将关于张万信先生的相关事迹作以整理,以飨读者。
——杨晓鹏
张万信(1879-1952),字子实,光绪四年(1879)出生在富平县曹村镇邹村堡。曾在陕军田维勤部任旅长、师长,直鲁联军第二十六军军长。其祖辈皆农,父忠厚农民,早年去逝,由母亲杨氏主持家务。他尚是幼童,母亲又不幸去世。张万信兄弟二人,他行二。哥名万善,二人相依为命。
1885年,张万信开始读私塾,因家贫无力延师,后辍学寄居于曹村贾坡村杨氏外祖父家,给人放羊、喂牲口。据当地老人讲述,他小时候天资聪明,做事认真,人也长得帅气,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是贾坡村的“孩子王”。在外家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常常与羊为伴,饥食干馍,渴饮山泉,羊群中有母羊产羔,他助其接生,常抱小羊羔一同回村,深得大人喜爱。
1904年(光绪30年)跟随其兄张万善在智兴乡(现曹村镇)“源聚西”商店当店员。1916年陕西革命党人驱逐陕西督军陆建章,由原任陆军第四混成旅旅长陈树藩取代陕西督军,富平白马村田毅民辞去陕西省议会议员,在洛川一带招兵买马,编为陈树藩部第三营。张万信随洪水村的纪元林等奔洛川投田毅民营当兵。由于秉性忠厚,严守军纪,不到两年升任排长。1920年陈树藩被靖国军推翻,出潼关投奔直系军阀吴佩孚。田毅民不愿投依靖国军,又以孤军住洛川,恐遭覆灭,率领全营官兵,东出潼关,投入直系吴佩孚,张万信随田到河南,之后,田毅民作了直系副帅(正帅为吴佩孚),纪元林逐级升为军长,张万信也由排、连、营、团升为师长。1926年广东革命军出师北伐,先后消灭直系军阀湖南督军萧耀南、湖北督军赵恒惕,直系大败,吴佩孚人逃四川,田毅民部由冯玉祥收编,住河南一带。田毅民被冯玉祥召至郑州杀害,部队由其子田公或率领,公或又被投毒身亡。1928年冯阎联合倒蒋。冯阎兵败后,田毅民部队由蒋介石整编为国民革命军三十四师,蒋先派纪元林任师长,纪十分厌恶军阀抗战,拒受而解甲归田,师长由张万信担任。1932年1月三十四师由豫南移住湖北监利、沔阳一带,从东线威胁和进攻洪湖苏区。1932年秋,红三军主力撤出洪湖苏区后,第34师103旅奉命留守原洪湖苏区各县,第102旅则在第十军军长徐源泉指挥下,向西追击红军。经过一年多的交战,红军被迫再度放弃湘鄂边苏区,向南撤退,徐源泉乃留第102旅留在原地处理善后事宜。然而徐源泉显然高兴地太早,1934年底,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师后,又打回湘鄂边苏区,并一连歼灭徐源泉三个师,张万信知道第34师战斗力不行,也就不敢再积极向红军进攻。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踏上长征之路进入湖南后,第34师由于属于湖北军队,就没有再继续追击,而是被调出去重新整理。

“八一三”淞沪会战时(1937年),张万信师长率队抗击日寇。因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不抵抗日本侵略军,东三省被日军占领,又不收复,国人责骂不已。张万信深感蒋介石对于杂牌军队既不给以应有装备,又不赐以合理待遇,遂决然弃职归家,从事农业。由于年迈,先设饭馆“会贤春”于曹村街道,让那些揭不开锅的人免费饱餐一顿,人送外号“张善人”。1938年抗战开始第二年,地方事务较前增繁,非德才兼备,富有军事经验者难以胜任。张万信接任了智兴乡乡长,一面主持乡政,一面经营饭馆。与此同时,又被富平县政府聘为财务委员会委员,按期参加会议,监督审查县政府各项财务,杜绝贪污,取缔非法收支,减轻群众负担。1942年富平县参议会成立,又被选为智兴乡参议员直至解放。
张万信一生从事军旅将近二十余年,两袖清风,不论由排而连、由连而营、而团,以至宫任师长,不克扣兵粮兵饷,为己谋利。在城市未置房产,在农村未购土地;幼年由农而商而军,老年由军而商而农,只身从军,空手归农。当官没官,待兵如子,每战必先士卒,从不畏缩,在国民党军队中实属罕见。
张万信热心文化教育。1936—1938年,他率部驻防湘鄂一带的藕池口,看到藕池口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十分揪心,就自己出资在杨泗庙(现藕池造纸厂)创办一所小学,取名中山民众学校,设儿童班和成年班,并亲自兼任校长。同年,他为了让更多百姓的孩子能够上学,又在藕池荷园开办了“藕池私立崇实小学”,设四个班,学生200余人。1936年,张将军拔营对日作战,藕池人民全力支援。同年,为了铭记张万信师长“教育救国”的理念及对藕池教育的支持,在南岳庙(现藕池中学操场左侧)修建了“张公亭”以示纪念。
张万信解甲归田任智兴乡乡长期间,目睹了家乡文化落后的现状,心情不安,联络地方有识之士李柱石(曹村李家堡人)、周润身(曹村周家人)等人筹粮筹款,于1940年创建了智兴乡完小。并亲自聘请教师,解决教师困难,改善教师待遇。校址在原曹村西街寺院修建(寺院前身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修建的锦屏书院,是富平历史上九大书院之一)。
学校的建筑格局属庭院式,校门楼是仿日式青砖建筑,雄伟大气;进入校门,迎面是屋顶四角飞檐上翘,宛如雄鹰展翅的大亭子(教师会议室),亭子后面是青转平台(文艺演出和学生集会讲台);亭子正对的是大礼堂(可容纳五六百学生)。
礼堂和亭子中间是学生集会的广场,栽有两棵国槐;学校大礼堂门额正上方镶嵌一块由他亲笔题写的石制匾额,匾额正中上书“礼堂”二字,右为“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五日”,左下落款为“张万信”(匾额现存曹村中心幼儿园)。曹村完小也曾是我父亲杨逢举念书和教学的地方。
该校从1939年开始筹建,1940年春季开学,首任校长是王秉璋,并兼建校负责人,学校历经77余年(2017年因年久失修拆除重建,现曹村中心幼儿园),从这里走出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张万信在任县参议员期间,亲自赴省购买了一批珍本字贴,赠送曹村和流曲通川等学校,足见他倾心民间教育之用心。
张万信热爱秦腔戏剧艺术。1938年,由他发起,在曹村筹建了文化社职业剧团,当时集资捐款者有白彦信(中共地下党员)、李浪生(国民军团长、辛亥人物)、马忠骏(副乡长)和他本人,共集资小麦三百石。第一任社长的何福堂,副社长陈庆福。第二任社长支俊贤。主要职员有李四海、周新堂、薛保民、苜荣华、冯明义、程福义、秦福华、张建民、苏瑞民、安德宫、王荣贵、卢景民、权三民、成存民、罗巧云、杨文秀、韩化叙等。经常到铜川和耀县等地演出,大大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张万信一生娶一农家良女为妻,膝下所生二女,长女嫁雷村一农民,二女嫁曹村刘家堡(女婿刘永禄,字相臣)两女吃喝穿戴,一生素行,一如农村妇女,无丝毫官家习气。女婿刘永禄,艰苦朴素,勤奋好学,是他创办的曹村完小第二任校长,曾多年从事乡村教育事业,桃李满门,颇著成就,皆先生教诲之力也(刘永禄长女刘慧兰嫁贾坡王生华,子刘望智为原曹村初中校长)。
建国之初,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政协于1952年邀请先生去西安,征求老人意愿,参与人民建设事业。他虚怀若谷,谦称自己年迈力拙,恐难胜任。不幸先生突患喉癌,经医治无效,病故家中,终年七十三岁。
张万信一生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两袖清风、不谋私利;聚贤惜才、乐施好善;服膺乡里,精神可嘉;重教兴学、教育救国,名垂青史,堪为廉洁淳朴之楷模。
回忆:
据曹村贾坡村我四伯杨逢勤老人生前讲,张万信身材高大,身体强健,有一身好拳脚,在外家打拳时,水窖里的水都哗哗作响,可见武功功底之深厚。在他带兵剿匪时,匪首自称是天兵天将,刀枪不入,挥舞大刀,赤膊上阵,他带的兵迷信不敢开枪,于是,他就率先带头,瞄准冲上来的匪首,手起枪落,一枪毙命,解除了士兵的顾虑,鼓舞了士气。1937年,红二方面军(后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驻富平曹村田家堡时,贺龙同志邀请张万信出山,被他婉拒,两人还在田家堡麦场里演绎了一场比武(张万信的三十四师曾驻防湖北监利、沔阳一带,与贺龙的红军有过交集)。
在我小时候,听我婆说,我们的“师长爷”在他解甲归田后,常回外家贾坡,与表弟杨海潮(我二爷)、杨海瑞(我爷)等亲属乡友一起相聚,支锅煮肉,喝酒谈心。在我的记忆里,二爷窑里曾挂过张万信两张相片,一张免冠照,一张戎装照。可惜后来均遗失。据我叔父回忆,我爷爷杨海瑞解放前曾经历两次大的磨难,一次是在富平薛镇私人商号当店员(相公)时受人欺负一事,另一次是我爷爷在庄里私人商号当掌柜的(经理)时,因支持抗战私自卖给红军物资而遭国民党逮捕坐牢之事,两次磨难都是张万信师长出手相助而解决。
以上回忆片段,均为口传,难免有出入,敬请张万信先生后裔、亲属和读者批评指正。
注:根据2015年09月10日富平图书馆《富平名人故事:张万信先生事迹》、2022年4月2日藕池镇老促分会《碑亭不在,“教育救国”精神永存—张万信将军在藕池》、2024年8月28日菁菁文苑《杨铁社:我是北山狼》等文章和贾坡先辈的生前回忆整理。
杨晓鹏2025年4月20日
作者简介
杨晓鹏,1970年1月出生,富平县曹村镇贾坡村人,梅家庄杨氏后裔,退伍军人。《富平县粮食志》撰稿者之一,政协富平县第十三、十四届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富平县粮食企业。
本刊插图由编辑杨敬信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