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 半世悟 》
文/刘永平(笔名:梅蛮)
霜染鬓丝心未老,书香漫卷度清宵。
不争权贵抛尘扰,不逐虚名远伪朝。
世事浮沉观雁渡,人情冷暖辨风谣。
躬身向德亲贤达,抱朴存真守本樵。
目揽山河藏丘壑,耳听风雨记渔樵。
寸心各抱云千态,孤影独明境万遥。
日省吾身磨璞玉,勤耘砚田养灵苗。
知行合一终无憾,淡看浮云任去飘。
2025年11月18日长沙
半世沧桑磨璞玉,一身清骨守初心——评梅蛮《半世悟》
梅蛮的《半世悟》是一首浸透人生智慧的七言排律,以“悟”为核心脉络,串联起半世浮沉后的通透、淡泊与坚守。全诗格律工整、意蕴醇厚,既见古典诗词的雅韵,更藏历经世事的哲思,将中老年视角下的人生取舍与精神追求,写得掷地有声、余味悠长。
一、意象与主旨:从“霜染鬓丝”到“淡看浮云”,半世沉淀的通透境界
诗歌开篇以“霜染鬓丝心未老,书香漫卷度清宵”破题,“霜染鬓丝”是岁月流逝的写实,却以“心未老”形成鲜明反差,凸显精神世界的丰盈;“书香漫卷”则点明晚年的精神寄托,于清宵之中与书为伴,奠定全诗淡泊宁静的基调。
中间部分层层递进,展现“悟”的核心内涵:“不争权贵抛尘扰,不逐虚名远伪朝”直抒胸臆,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摒弃,彰显人格的清高;“世事浮沉观雁渡,人情冷暖辨风谣”以“雁渡”“风谣”为喻,写尽对世事人情的通透洞察,不深陷浮沉,只淡然静观;“躬身向德亲贤达,抱朴存真守本樵”则明确人生准则——亲近贤德、坚守本真,如樵夫般质朴纯粹,不随波逐流。
结尾“知行合一终无憾,淡看浮云任去飘”将主旨升华,从个人修养推向人生境界,“知行合一”是行事的准则,“淡看浮云”是心境的超脱,完成了从“悟”到“行”再到“达”的完整闭环,尽显半世沧桑后的从容与豁达。
二、结构与韵律:排律形制下的严谨与流畅
作为一首七言排律,全诗共16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尽显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世事浮沉观雁渡,人情冷暖辨风谣”“目揽山河藏丘壑,耳听风雨记渔樵”等联句,词性相对、意境相合,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谣”“樵”“遥”“苗”“飘”等韵脚的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结构上,诗歌遵循“起—承—转—合”的脉络:开篇点题(起),中间铺陈人生取舍与修养(承),继而拓展至山河心境的开阔(转),最后以知行合一、淡看浮云收束(合),层层深入,逻辑清晰,将“半世悟”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情感与价值:历经沧桑后的精神坚守
全诗情感真挚而深沉,没有悲春伤秋的怅惘,只有历经世事的沉静与坚定。“霜染鬓丝”虽有岁月的痕迹,却难掩“心未老”的赤诚;“不争权贵”“不逐虚名”是对世俗的清醒疏离,“躬身向德”“抱朴存真”是对本心的执着坚守。这种情感,既不是年少轻狂的意气,也不是老态龙钟的消沉,而是半世沉淀后的通透与从容,尤其能引发历经风雨、看淡名利者的深度共鸣。
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表达,更在于传递出的人生智慧——在世事浮沉中坚守本真,在岁月流转中涵养心性,于书香与德操中安放灵魂。这份“抱朴存真”的坚守、“淡看浮云”的豁达,正是《半世悟》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总结
《半世悟》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佳作。梅蛮以凝练的笔墨、严谨的格律,将半世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既有古典诗词的雅韵,又有当代人生的思考。它如一块历经打磨的璞玉,温润而有力量,让读者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更能读懂那份藏在岁月深处的通透、坚守与从容,堪称中老年人生感悟类诗词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