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沐之
暮然回首
往事不在青葱
长空被夕阳染红
仔细寻找
悠远的月弯深处
已是望不见的夜幕
那就睡吧
灵魂已经升华
疲惫的一觉到头
那弯月色
牵岀过多少勇士
月色下剥离了苦痛
所有的幻妄
在真真切切的月下
夜色已变得不可拥有
好好的审视吧
这弯浩月
梦境中睡熟的时候
所有的奢望
都会伴着蓝莲花
与一弯星夜之眸……
2025-11-17修于钓鱼台
于星月微光中,照见生命的沉淀与升华——评沐之《仰望星空……》
沐之的这首《仰望星空……》以“星空-月色”为核心意象载体,串联起岁月回望、灵魂安顿与生命顿悟的三重境界,文字质朴却力道深沉,将中老年视角下的人生感慨,转化为可触摸的诗意哲思,极具情感穿透力与精神厚度。
一、意象建构:从“夕阳”到“星月”,时光流转中的心境变迁
诗歌开篇以“暮然回首/往事不在青葱/长空被夕阳染红”切入,“夕阳染红长空”既是自然景致的写实,更是岁月沧桑的隐喻——“不在青葱”的往事,恰如夕阳余晖,带着温暖却略带怅惘的质感,为全诗奠定“回望过往”的情感基调。随后意象从“夕阳”转向“月弯”“夜幕”,“仔细寻找/悠远的月弯深处/已是望不见的夜幕”,既写出夜色渐浓的视觉变化,更暗喻过往记忆的模糊与遥远,“望不见”的不仅是夜幕深处,更是那些难以追回的时光碎片,留白中藏着岁月的重量。
而“那弯月色”成为全诗的核心意象枢纽:它“牵岀过多少勇士/月色下剥离了苦痛”,是历史与个体生命的见证者,承载着坚韧与救赎的意味;又在“真真切切的月下”让“所有的幻妄”消解,凸显月色的澄澈与真实,成为照见内心的镜像。最终,“蓝莲花”与“星夜之眸”的组合,将意象从具象的月色升华为精神象征——蓝莲花代表纯粹、超脱,“星夜之眸”则是星空的凝视与生命的觉醒,完成了从“回望”到“安顿”的意象闭环。
二、情感脉络:从怅惘到超脱,灵魂的自我救赎与升华
诗歌的情感流动层次分明,呈现出清晰的递进轨迹:开篇的“往事不在青葱”带着淡淡的时光怅惘,是对青春逝去的自然慨叹;接着“望不见的夜幕”加深了这种迷茫,却在“那就睡吧/灵魂已经升华/疲惫的一觉到头”处迎来转折——“睡”并非逃避,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主动安顿,是灵魂从尘世疲惫中抽离的自我救赎,“升华”二字点明了心境的质变。
随后,诗人通过月色的回溯与审视,完成情感的深化:“月色下剥离了苦痛”是对过往磨难的释怀,“夜色已变得不可拥有”则是放下执念的通透,不再执着于虚幻的占有,而是以坦然的心态接纳当下。结尾处“所有的奢望/都会伴着蓝莲花/与一弯星夜之眸”,将情感推向超脱的极致,奢望消解,唯有纯粹的灵魂与星空相拥,展现出历经世事后的从容与豁达,这份情感共鸣尤其贴合走过风雨、沉淀岁月的生命视角。
三、语言艺术:质朴中见力道,留白里藏深意
全诗语言摒弃华丽辞藻,以平实的口语化表达传递深沉情感,如“暮然回首”“仔细寻找”“好好的审视吧”,仿佛老友间的低语,却极具感染力——这种质朴不是简单,而是洗尽铅华后的凝练,让情感更显真挚。同时,诗歌善用留白与象征,“望不见的夜幕”“不可拥有的夜色”等表述,不直白倾诉愁绪,却让读者在留白中体会岁月的厚重;“蓝莲花”“星夜之眸”等象征意象,则让抽象的心境具象化,提升了诗歌的哲思深度。
节奏上,诗句长短错落,如“那就睡吧/灵魂已经升华/疲惫的一觉到头”,短句的停顿营造出舒缓的韵律,贴合“灵魂安顿”的心境;而“那弯月色/牵岀过多少勇士/月色下剥离了苦痛”则通过重复“月色”,强化意象的同时,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美,让情感在韵律中自然流淌。
总结
《仰望星空……》是一首扎根生命体验的哲思之作,诗人以星月为笔,以岁月为纸,写下了对过往的回望、对当下的接纳、对灵魂的安顿。它没有激烈的情感爆发,却以沉静的力量穿透岁月的尘埃,让读者在星月微光中,看见生命历经风雨后的沉淀与升华,尤其能引发历经沧桑者的深度共鸣——这正是这首诗歌最珍贵的价值:于平凡的仰望中,照见生命最本真的通透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