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今天执教了《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目标,结合本课“预习检测—感知大意—合作探究—感悟写法—语用实践”的教学环节,我从优点、不足与改进方向三方面梳理我的收获:
一、符合课标要求的亮点
1.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预习检测”环节通过字词认读、课文朗读,夯实学生基础语言积累;“语用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法(“校园里的植物在夏天生长”),直接呼应课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有效整合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实现从“学写法”到“用写法”的转化。
2.体现“学习任务群”理念:“合作探究”环节设计“找课文写了哪些事物的成长”“这些事物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特点”等探究问题,将“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融合,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自主梳理文本脉络,符合课标“倡导真实的、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倡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
二、与课标要求的差距
1.“文化自信”渗透不足:课标强调“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本课教学中,我仅聚焦“夏天成长”的文本内容与写法,未拓展“成长”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时不我待”的时间观念、“蓬勃向上”的生命态度,未能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深度结合,导致教学的文化价值挖掘不充分。
2.“差异化教学”落实不到位:“语用实践”环节统一要求“校园里植物的夏天成长”,未考虑学生写作能力差异——基础薄弱学生难以写出“具体变化”,能力较强学生缺乏“创意表达”空间,不符合课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提供分层教学支持”的要求。
三、基于课标的改进方向
1.融入文化元素,深化素养培育:下次教学我会在“感悟写法”后增加“文化链接”环节,结合“夏生长”引导学生联想“小满见三鲜”的节气习俗、“少壮不努力”的成长格言,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写法的同时,感受“顺应时节、积极成长”的文化内涵,落实“文化自信”的素养目标。
2. 设计分层任务,满足多元需求:优化“语用实践”环节,设置三级任务:基础层“用一两句话写事物的成长变化”,例如“小黄瓜长粗了”;提升层“用一段话写事物的具体成长”,例如加入颜色、形状描写;创新层“用拟人手法写事物的成长故事”,例如“小番茄踮着脚往上长,想看看夏天的太阳”,确保不同能力学生都能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成就感,符合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的要求。
(七一路小学 信玉静)
本周开展《扇形统计图》教学时,我紧扣新课标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统计与生活联系” 的育人导向,以 “校园社团人数占比” 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自主探究并发现扇形统计图 “直观呈现部分与整体关系” 的核心特征,深度践行 “在真实情境中解读数据” 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结合智慧中小学中的微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各部分占比、绘制简易扇形统计图,有效落实 “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提取并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关键信息。然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其一,对新课标中 “不同学段数据分析能力进阶要求” 的把握不够精准,分层教学策略实施不足,导致部分学困生难以理解 “扇形面积大小与百分比数值的对应关系”;其二,课后拓展环节未能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缺乏对家庭开支结构、社区人口分布等现实数据的深度分析,削弱了 “统计服务生活” 的教学实效。在后续教学中,我将设计梯度化学习任务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差异化指导方案,帮助学困生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引入更多鲜活的生活案例,开展深度探究活动,使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既契合课标要求,又精准对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七一路小学 马玲敏)
在教学了《健康看电视》第一课时,围绕“神奇的‘宝盒’”“眼睛的‘抗议书’”两大核心标题展开教学。通过“打开神奇宝盒”的情境,让学生分享电视带来的乐趣与知识,自然引出电视的积极作用,贴合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快速集中课堂注意力。聚焦“抗议书”,深化问题认知。通过拟人化的“眼睛的‘抗议书’”文本朗读、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时间、不正确看电视对眼睛的伤害,相较于单纯说教,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强化健康意识。互动实践结合,落实方法掌握。设计“健康看电视小妙招”讨论、情景判断等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护眼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不足:体验感与共鸣度待提升。“眼睛的‘抗议书’”环节虽有案例,但缺乏直观体验,如未设计“模拟近视看物”等活动,学生对眼睛受伤的感受不够深刻,护眼的主动性有待加强。改进:丰富体验活动,强化护眼意识。增设“蒙眼摸物”“戴模糊眼镜写字”等体验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视力受损的不便。
(七一路小学 弓雪萍)
《寒号鸟》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比分析喜鹊与寒号鸟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勤劳与懒惰的结果,并强化语言积累与价值观培养。一 语言建构与应用: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如表演“东寻西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早“)并将词语理解与有感情朗读相结合,提升语言能力。二 情境创设与互动:利用多媒体动画,音效和角色扮演(对子分角色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营造故事氛围,加深人物形象和寓意的感悟。三 教材资源融合:有效运用课后题,插图等教学系统,以问题“为什么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好鸟却冻死了?”统领教学,在探究原因中渗透语言训练。四 价值观引领:通过对比喜鹊的勤劳与寒号鸟的懒惰,帮助学生树立“提前准备辛勤劳动”的意识,并联系生活实际(如讨论“得过且过“现象)强化价值观引导。
(七一路小学 蒙晨)
《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以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为基础,重点在于感悟其中的数学转化思想,这种思想方法是学生探究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空间观念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实践操作等途径,结合多媒体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是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
尽管课堂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但课后观察发现,仍有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转化思想”的本质,仅能模仿“用两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操作。这一问题源于探究环节的“脚手架”搭建不够精准: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应设计分层探究任务(如先拼直角三角形,再尝试锐角三角形),明确“拼组步骤+寻找底、高对应关系”,为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提供清晰指引。
(七一路小学 盛雯雯)
今天教学《寒号鸟》一文,我尝试以“侦探破案”的情境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趣味探究中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现结合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以“黑猫警长破案”为情境主线,将“梳理时间找线索”“收集破案线索(分析住处、环境、对话)”“还原现场找原因”等环节与语文学习的“理清文脉”“分析文本”“理解寓意”目标深度融合,极大地激发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小侦探”的角色代入中,主动探究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表现,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情境化的任务设计(如“前往案发现场分析住处环境”),让抽象的文本分析变得具象可感,助力学生理解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懒惰和喜鹊“勤劳筑巢”的踏实。
二、识字教学,通过“对学拼读、组词、归类说识字方法”“群学分析字形结构”等任务,学生对“号、当、像、冷”等生字的认读、书写掌握较为扎实,在检测环节的形近字辨析中表现良好。阅读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圈画关键词等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角色情感,在动笔中对故事内容的熟悉度提高。
三、寓意理解:通过“小侦探复盘讲故事”“总结智慧锦囊”等环节,学生能清晰领悟“幸福靠劳动创造”“不能得过且过”的寓意,并迁移实际生活,实现寓言学习的真正目标。
四、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今后教学中,需进一步细化情境环节的童趣化表达,强化生字与阅读的趣味巩固,深化知识拓展的直观性,同时完善课后实践的反馈机制,让教学活动既贴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在语文素养培养上实现更扎实的落地。
(七一路小学 穆亚婷)
本次教学,我紧紧围绕“体会观察的细致”和“感受发现的乐趣”这两个核心目标展开。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值得肯定的亮点,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深思和改进的问题。
一、 成功之处
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课堂伊始,我通过展示金色草地的优美图片和蒲公英的视频,并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片看似普通的草地,在作者眼中却藏着一个神奇的秘密。” 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 紧扣“变化”,引导细致品读。本课时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草地的“变化”及其原因。我设计了“寻找变化—探究原因—感悟情感”的教学主线。
二、 不足之处与原因分析“观察方法”的提炼略显仓促。
课堂中,学生虽然理解了作者观察到了什么,但对于“如何观察”的方法性总结,我处理得不够到位。我只是在结尾时点出“要留心观察”,但未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出作者的观察方法,如:长期观察(不同时间)、对比观察(不同状态)、带着思考观察。这使得“学习观察”这一核心目标的达成度打了折扣。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路径思考不够细致。
(七一路小学 武锐哲)
今天我执教了《Lesson13 Beijing Is Great》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与北京相关的核心词汇与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the Great Wall”“Tian'anmen Square”等重点词汇,并能运用“Beijing is great.”及“There is/are...”等简单句型对北京进行描述。不过,仍有部分学生在发音准确性和语法运用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巩固。本节课组织学生 在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北京的印象与感受,旨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相互交流,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个别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今后需更关注这些薄弱学生并及时给予引导。同时,需要加强语法训练,特别是"There be"句型的专项练习,通过造句、改错等形式巩固语法知识。
(七一路小学 樊婷)
今天我进行了Unit4 A部分Let's talk 部分的教学。本节课围绕单元主题“常见的职业与人们生活、社区服务”展开教与学的活动。通过Look and say,Listen and fill,两个活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对话文本内容,了解Sarah与弟弟,妈妈在哪里,在干什么,在交谈什么。使学生初步感知对话内容,了解在社区中的2种职业既消防员和校车司机,以及大家。课堂探究部分通过独学思考和对子交流来完成Watch and answer,的活动,引导同学们运用He's/She's a/an...;He /Sahe often...针对社区不同行业的工作者进行介绍交流。并通过“How's the firefighter/school bus driver?”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对职业做出评价。例如:He's a very nice man./He 's also very nice.在Share and say 部分的活动中,提供了更多关于社区中工作者的词汇,用于操练核心句型。此部分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任务。小组内擅长绘画的同学负责绘画,口语标准流利的上台分享,书写漂亮的执笔书写,思维活跃的负责语句的创编。这样小组内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最后在展示环节,上台的小组表现页精彩纷呈,每个小组都展示了社区内不同的职业,以及该职业的职责和大家对于这种职业的评价。从多感官,多维度,多视角让学生感受社区不同职业不同职责,最后通过对不同职业的评价过度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都很重要,都值得被人们尊重,使本节课的核心素养落地。
(七一路小学 张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