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大美九寨沟》
——记五星九寨秋季版北京独立团双飞6日游纪实(五)
作者:宋厚健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羌城
9月22日(周二)大美九寨行的第五天,昨晚的一场大雨终于停了下来,在酒店餐厅一楼吃完自助早餐后,收拾行囊,我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旅行。
早晨7点,我们全体27名团员乘坐旅游大巴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羌城。
中国古羌城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西岸金龟包、银龟包之间,坐西朝东,背靠水西,脚抵岷江,面向九鼎圣山,头枕蓝天白云,庄严雄伟,气势恢宏。中国古羌城以羌族文化为核心,集非遗保护、活态展示、旅游体验于一体,入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文旅融合景区案例。

中国古羌城占地3000余亩,规划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建筑基础面积14万平方米,由12个组团组成的羌族博物馆、羌文化广场、羌王官寨、古羌城酒店、演艺中心、歌仙坪等景点构成。中国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常态化开展非遗展览及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是中国乃至世界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目的地。
中国古羌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损毁严重,经重建后于2013年开放,2017年11月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身穿羌族民族服装已婚女讲解员(从头饰上区分)的引领下,我们打着伞迎着蒙蒙秋雨来到一座雕塑前,她向大家介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牧羊老人站立云端,吹奏古老羌笛,天籁之音,云彩间羊儿依偎身旁,反映了生存在云朵之上的羌民族与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文化形态,将羌文化的核心元素羌从羊从人形象再现,这就是云中曲。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羊是羌人最早狩猎和驯养的动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羌与羊都密不可分。”

“我们现在看到的两边就是云梯圣火,传说羌族部落首领阿勿巴吉姑娘带领羌人,把家园建设的十分美好,感动了天上的神仙,火神蒙格西手捧圣果向她求爱,阿勿巴吉接受了纯真的爱情,吞食了圣果,生下了毛孩热比娃,热比娃成人之后,到天庭寻找父亲火神蒙格西取火种,父子俩同心同德,战胜恶神霍都的百般阻挠,终于把圣火带回了人间,点燃了铁三角下的熊熊篝火,驱散了恶神霍都给人间带来的寒冷。羌城天梯的石堆圣火,是热比娃对人们十全十美的祝愿。愿人间烟火越烧越旺,大平万年”。羌族的古老传说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受了中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里是古羌城门,它是茂县中国古羌城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风貌是将碉楼廊道居民有机结合,布居合理,造型雄奇,是国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建筑文化中的精品之一。这座建筑寓意深远,是让人们呼唤远古,体验王权体味庄严享受尊贵感受隆重,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吉祥之门。
走进古羌城门,大门的两边各有一个鼓楼,下面就是古羌城广场,看看远处的山,山下面就是美丽富饶的茂县。站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所学校——茂县八一中学。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四川某中学(未明确命名为茂县八一中学)仅用1分36秒完成紧急疏散,全校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这一奇迹归功于校长叶志平的长期防震演练和灾后组织工作。

事件的经过:叶志平担任校长后,立即处理教学楼质量问题,并坚持组织防震演练。地震发生时,师生在不到2分钟内有序撤离至安全地点;灾后,他迅速安排学生在食堂恢复上课,组织教师自费提供复习资料,确保中考不受影响,同时带领志愿者搬运救灾物资100多吨。
该事件凸显了事前准备和领导责任在灾难中的关键作用。叶志平的行动不仅保护了学生安全,还树立了教育工作者在危机中的榜样,强调防震演练和快速响应能有效减少伤亡。
走进神秘莫测的羌王官寨,这里是贵族上层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及王权文化的体验之地。羌王官寨是历代羌王及土司施政办案议事和居家生活的地方,也是羌族王权地位和高贵身份的象征性建筑,这是议事厅商议大事的专门场所。
走进五匠铺,五匠通常是指木匠铁匠篦匠砌匠石匠,这些手艺人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技艺和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不仅展示多彩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体现羌族人民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劳动之美,表达了新时代下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齐心协力共建幸福家园的决心。

走进中国古羌城博物馆,展厅设置:包括自然厅、信仰厅、羌源厅、民俗厅等8个主题展厅,展厅面积4229平方米。这是官轿,这是兵器,这是住房 ,这是民族物料,这是灶房,这是钱庄,这是牦牛和马……古羌族的现代文明就是从这里展现的。
我们走出这个古城门,前方就是萨朗广场。走进萨朗广场,这就是萨朗姐,一位身穿羌族服饰的歌仙。在盛开的羊角花中,手提衣裙翩翩起舞,她那优美激越的舞步,跨步转身的韵味,奇特而优美,她是羌族地区最美好的传说。这是歌仙坪,是为纪念歌舞女神萨朗姐来民间传歌习武的大型歌舞文化广场。白天有羌族传统歌舞演出,夜晚举办篝火晚会,游客可参与互动。
上午9时,在羌族女讲解员的率领下,我们集体前往萨朗广场观看盛大的中国古羌城开城仪式。历史上为冉骁居地,古茂州所在地,是全国最大的羌文化核心保护区,羌民族核心聚居地;这里是羌民族祭祖祈福之圣山,羌圣祠坐落在羌圣山之巅,分别建堂安放炎帝、大禹、元昊三位羌圣羌祖的大型塑像,供游客祭祖、朝拜;炎帝广场为羌人大型祭祖广场。

中国古羌城的开城仪式是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中国古羌城景区的核心文化展示活动,背靠水西,面向九鼎圣山,建筑风格保持羌族原貌,通过庄严的羌族传统仪式迎接游客,展现羌族历史、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开场:号角与炮声响起,巨型古羌城门徐徐开启。
②祭祀与表演:
“释比”主持祭祀仪式,跳羊皮鼓舞(莫斯纳沙)。
羌兵执兵器列队,羌家姑娘手捧羌红(红色长幅)迎接。
表演萨朗舞(集体歌舞)、扇铃舞(好舞蹈)和铠甲舞(军事仪式舞蹈)。
③高潮:羌红从城楼降落,信鸽放飞,游客受邀入城。

上午参观结束后,我们乘坐旅游大巴前往成都轩食记主题餐厅熊猫印象品尝了特色熊猫小吃。
五、走进天府之源,千年都江堰
都江堰以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拥有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是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都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两处AAAA级旅游景区虹口景区和灌县古城、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质旅游资源,被誉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长寿之乡。
中午在成都都江堰轩食记主题餐厅熊猫印象品尝了特色熊猫小吃后,下午我们前往都江堰大熊猫苑参观游览。

1、参观游览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
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又名熊猫乐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石桥村,距离市区18公里。这里北邻道教圣地青城山、南邻川西街子古镇,省道S106(川西旅游环线)连贯其间,交通十分便利。该苑紧邻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区域,拥有适宜大熊猫生活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苑区总占地面积760亩,园区内竹林婆娑,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步入其中顿觉神清气爽。这里分为盼盼园、双楠园、临泽园和蝶泉园等多个参观区域,饲养着大熊猫、小熊猫、黑熊和雉类等多种动物。游客可以在此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日常生活,包括进食、玩耍和休息,是了解大熊猫生活习性和保护工作的绝佳去处。

当你走进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仿佛闯进了熊猫的专属仙境,瞬间就被这些圆圆滚滚的萌宝宝所吸引!它们滚来爬去的模样人见人爱,和蔼可亲,简直太治愈了。青山环抱间,圆滚滚的身形或抱着竹笋大快地朵颐或蜷在木架上打盹 ,就连空气里都散发着软绵绵的醉意。熊猫乐园宛如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这里的每一只熊猫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宝藏,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世上的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参观游览熊猫乐园后,我们乘坐旅游大巴前往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游览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率领民众所修建的三大渠首: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泄洪道、鱼嘴分水堤。
2、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都江堰是一座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的大型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由秦国蜀都太守李冰及其子率领修建 ,它不仅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修建时间:约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修建者:秦国蜀都太守李冰及其子;伟大贡献:地理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可爱的家乡——都江堰,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岷江奔涌而来,被一座千年水利工程温柔驯服——这便是我的家乡都江堰。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一座流淌着智慧与温情的山水之城。清晨,迷雾笼罩着青城山,苍翠峰峦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山下,岷江水被鱼嘴与水堤,一分为二,内江如母亲臂弯,滋养着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外江则如奔马,携着淊淊江水奔向远方。宝瓶口处,江水穿过狭窄的岩壁,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 ’的治水智慧,都江堰的街巷间,处处是生活的烟火气。南桥下,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西街的青石板凳上,游客们品尝着钟水饺、甜水面等川味小吃,麻辣鲜香中透着市井的温情。夜幕降临时 ,仰天窝广场的‘自拍大熊猫雕塑亮起暖光,与岷江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为这座城披上梦幻的霓裳,这里山水与人文交融,古老与现代共生,每一次漫步在都江堰的街巷,都能感受到那份流淌千年的温柔与坚韧——它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家乡人心中永恒的骄傲。”当地年轻的实习女导游向我们介绍说。
走进天府之源,千年都江堰,这里是都江堰宝瓶口。在古代,这里是泄洪排沙的重要通道,洪水经过宝瓶口之后,会形成巨大的水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人工扩大的部分,天然的部分在上方,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着,人称玉垒关。如今,这里作为一处景点供游客参观。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宝瓶口,只见水流湍急,奔腾而下,溅起层层白浪,蔚为壮观。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鱼嘴、宝瓶口共同构成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飞沙堰坝顶平均海拔728.25米。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鱼嘴分水后,岷江扶带的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飞沙堰对面凤栖段弯道处,因弯道环流引水原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占岷江总量的80%左右。飞沙堰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适合漫步拍照。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园路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内,靠近市中心,交通便利,游客可以参观飞沙堰,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历史意义,飞沙堰附近有许多适合亲子互动的项目,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飞沙堰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诸多节日期间亲子游和文化爱好者的绝佳选择。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分水设施,因前端形似鱼嘴而得名。该工程通过弯道环流原理,将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两侧外江(金马河)为自然河道主排洪,东侧内江为人工引水渠道主灌溉。其独特设计实现“四六分水”功能——冬春枯水期内江引水六成保障灌溉,夏秋洪水期外江泄洪六成防范水患 。作为全球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该结构自公元前256年建成以来持续运行至今。
都江堰是一个尽显古韵的地方。这里的山川、河流、古桥、古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气息,让人为之沉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承载着两千余年的文明积淀,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成就,更在于它奠定了“天府之国”的根基,间接影响了中国统一进度。

作者介绍: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世界华人小学生获奖作品评析》、《世界华人中学生获奖作文评析》、《阮玲玉的死》、《青衣行酒》、《说悔》、《食色与欲》、《儿童急病与意外》等图书的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100位名人早逝之谜》等图书。《文学月报》杂志社、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总盟知青分盟副主席。在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