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试析王季思、吴晓铃《西厢记》点校体例、文本注释上的差异
作者:雷建德

(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研究名家大师王季思,亲自为笔者雷建德《旅游电视文学故事西厢记》作序并题词)

(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研究名家大师吴晓铃,亲自为笔者雷建德《旅游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作序并题词)
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研究名家大师王季思和吴晓铃,亲自为笔者雷建德《旅游电视文学故事西厢记》《旅游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作序并题词。
由此,《西厢记》王季思校注本与吴晓铃批本在点校体例、文本注释上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成为笔者进一步揭示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的学术影响……
《西厢记》的王季思校注本和吴晓铃校注本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最为通行、影响最大的两个现代整理本。它们体例、注释乃至底本选择的差异,直接体现了整理者不同的学术理念,并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读者对《西厢记》的解读。
下面我们从点校体例、文本注释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并进一步阐述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的影响。
一、点校体例与底本选择的差异
这是两大版本最根本的差异,决定了全书的基调。
1. 王季思校注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为代表)
· 体例特点:综合整理的“普及本”
· 底本选择: 不主一本,以明弘治岳刻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 为底本,但广泛参校了王伯良本、凌濛初本、《雍熙乐府》本等多种重要版本,择善而从。
· 点校原则: 旨在为现代读者(包括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情节连贯、文辞优美的“善本”。因此,在遇到各版本异文时,王本会进行综合判断,选择一个它认为最合理、最通顺的文本,有时甚至会融合不同版本的优点。其校记相对精简,主要记录重要的异文。
· 结构处理: 完全按照现代戏剧的“幕”的概念,将全剧分为五本二十折(加五个楔子),结构清晰,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2. 吴晓铃校注本(以作家出版社本为代表)
· 体例特点:尊重古本的“文献本”
· 底本选择: 严格遵循明崇祯十二年张深之校本。这是一个在曲学界评价很高、刊刻精良的版本。
· 点校原则: 旨在最大限度地保存某一古本的原貌。吴本强调“存真”,对于底本的文字,即使看起来可能有误或不如今本通顺,也首先予以保留,并在注释中说明其他版本的异文,供读者自行判断。其校记更为详尽,具有更高的文献价值。
· 结构处理: 保留了张深之本原有的分卷(如“卷之一”、“卷之二”)和出目形式,更接近明代刊本的原始面貌,能让读者感受到古本的编排体例。
小结:
王本是 “为读者服务”的整理本,追求文本的完整与优美;吴本是 “为学术服务”的整理本,追求版本的纯粹与真实。一个倾向于“创造”一个理想的定本,一个倾向于“呈现”一个历史的标本。
二、文本注释上的差异
注释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两位学者不同的学术背景和诠释角度。
1. 王季思注释的特点
· 侧重文学性与情感解读: 王季思先生是戏曲史大家,他的注释非常注重分析曲文的意境、人物的心理和戏剧的矛盾。他常常用优美的文字点出某支曲子如何刻画了莺莺的矜持、张生的痴情或红娘的俏皮。
· 引证广泛,注重源流: 注释中大量引用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类似句法、意象,进行溯源和比较,展现《西厢记》深厚的文学传统。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其“花间美人”般的雅致文采。
· 语言通俗,旨在普及: 注释语言相对平易近人,旨在帮助普通读者理解和欣赏,有时甚至会加入一些带有个人情感的点评。
2. 吴晓铃注释的特点
· 侧重语言学与名物考据: 吴晓铃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文献学家,他的注释更侧重于字音、词义、方言、俗语的考释,以及古代典章制度、服饰、器物的名物考证。对于元代特有的口语、衬字,吴注的解释往往更为精当。
· 严谨精炼,客观冷静: 注释风格非常严谨,引证确凿,不作过多的文学性发挥,更不加入个人主观评价,保持学术的客观性。
· 突出版本异文: 在注释中会频繁列出其他重要版本的异文,并偶尔考辨其优劣,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举例对比:
以第一折(本)张生出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点绛唇】为例:
原文: 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 王季思注:
· 会解释“游艺”出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用学问技艺漫游。
· 会分析“日近长安远”的典故(出自《晋书》),并指出这里用来形容张生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心情,为全剧定下了“追求”的基调。注释带有文学赏析色彩。
· 吴晓铃注:
· 会对“无线”、“蓬转”等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精确的语言学解释。
· 对于“日近长安远”,会详细标注其典故出处,并可能在校记中指出其他版本(如凌本)此句是否有异文。注释更侧重于知识的准确传递。
三、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的影响
王、吴二本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西厢记》复杂版本流变的直接体现。这种流变深刻地塑造了文本的面貌和意义。
1. 文本的“纯洁性”与“杂糅性”
· 《西厢记》在明代经过大量文人、书商的修改,形成了“雅化”与“俗化”两个趋势。凌濛初本标榜恢复“元本”之旧,文字较为古朴;而王伯良本、金圣叹本则经过大量文人润色,更注重辞藻和格律。
· 吴本(依张深之本) 代表了一种追求“纯洁文本”的努力,它呈现的是明末某位文人(张深之及其合作者)所认可的《西厢记》面貌。
· 王本 则代表了“杂糅文本”,它博采众长,融合了元明两代不同审美趣味的修改成果。我们今天读到的许多“名句”,可能并非元代原貌,而是明代修订的产物。王本塑造了一个集大成的、文学性最强的《西厢记》。
2. 人物形象的微妙差异
不同版本的异文会导致对人物性格理解的偏差。
· 例如莺莺的形象: 在一些更接近元本的版本(吴本所倾向的系统中),莺莺的语言和行动可能更大胆、更泼辣一些,保留了更多市井文学的色彩。而在经过文人深度雅化的版本(王本有时会采纳)中,莺莺的形象则更为含蓄、矜持、符合闺阁千金的身份。选择哪个版本的文字,就意味着认同哪一种人物塑造。
3. 主题的侧重不同
· “情”与“礼”的张力: 版本流变也反映了后世对《西厢记》主题的不同理解。有的版本可能更强调“情”的自主与反抗(如一些早期版本),有的则可能在“情”之外,加重了对“才子佳人”、“功名团圆”的渲染(如一些明刊本)。
· 王本 通过综合取舍,强化了其作为“爱情颂歌”的浪漫主义主题,削弱了一些可能引起伦理争议或显得“粗俗”的细节。
· 吴本 则通过保留底本原貌,可能更多地保留了文本内在的复杂性和时代烙印,包括那种“情”与“礼”之间更为原始、激烈的冲突。
比较维度 王季思校注本 吴晓铃校注本
核心理念 普及、综合、可读 存真、严谨、文献
底本策略 不主一本,择善而从 严格依从张深之校本
文本面貌 文学性强,流畅优美 古意盎然,保留原貌
注释风格 文学赏析,情感解读,通俗易懂 名物考据,语言训诂,客观冷静
对读者的影响 塑造了现代人对《西厢记》作为“古典爱情经典”的主流印象 提供了深入研究版本流变和元代语言的珍贵平台
王季思本和吴晓铃本的差异,是《西厢记》生命史在当代的延续。它们并非孰优孰劣,而是面向不同读者、承担不同功能的学术产物。王本是进入《西厢记》艺术世界的最佳桥梁,而吴本是探究《西厢记》历史真相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比阅读这两个版本,我们不仅能更全面地理解《西厢记》本身,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版本即阐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正是在其不断的抄写、刊刻、校注的流变中,生生不息,获得永恒的魅力。
读西厢校注感怀
季思校注重绳规,晓铃批本见精微。
体例殊途呈异趣,注释分野各扬威。
版本流转如潮改,文本解读因境移。
细辨异同寻脉络,方知一字系文思。
此诗借王季思校注本的规整与吴晓铃批本的精妙对比,点出二者在体例、注释上的差异,进而感慨版本流变如同潮水更迭,会使文本解读因具体语境而产生变化,唯有细究异同、梳理脉络,才能体会到一字一句中蕴含的文思深意,暗含版本研究对文本解读的重要影响。
(作者系:《西厢记》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文化学者,山西永济普救寺文化顾问)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