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何惧井绳
作者:李葆春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广为人知的俗语。它比喻人在经历一次如蛇咬般的伤害或挫折后,易对相似事物或情境产生长期恐惧与戒备——既点出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也揭示了人性中难以挣脱的弱点。若不能及时走出创伤阴影,打破这层心理桎梏,便极易陷入“因噎废食”的困境。
被蛇咬后汲取教训,本是自我保护,而非自我设限。那齿间的疼痛,应是刻在心头的警钟,提醒我们辨识险途、规避暗礁,而非任恐惧蔓延成荒原,遮蔽前行的道路。正如航船遭遇风浪后,当加固船身、研习水文,而非永远停泊港湾,任潮起潮落空耗时光。怕蛇,是趋利避害的天性;怕井绳,却是因噎废食的执念。前者让我们远离危险,后者却让我们错失寻常日子里的安稳与可能。
真正的“吃一堑,长一智”,是在伤痛中淬炼清醒,而非在恐惧中画地为牢。被蛇咬过,便要学会观察草间动静、备好应急之策,再遇蛇时方能从容应对,而非对一切形似之物退避三舍。人生路上的挫折与伤害,正如这蛇咬,既是警示,亦是磨砺。它们让我们看清自身短板、世事复杂,却不该成为禁锢脚步的枷锁。就像登山者曾失足滑坠,之后会更谨慎审视路况、系紧绳索,而非从此畏惧峰峦——唯有带着教训前行,每一步才能走得更稳、更坚定。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来不是空洞的箴言,而是在无数次跌倒与爬起中验证的真理。那些伤害过我们的“蛇”,那些绊倒过我们的“坎”,本质上都是成长的养分。爱迪生历经千次试验才点亮电灯,倘若一次灯丝熔断便畏缩不前,何来照亮黑夜的光芒?史铁生在轮椅上与命运周旋,若因躯体残缺便闭锁心灵,又怎能写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文字?伤害属于过往,挫折是向上的阶梯。真正的勇者,不会因一次蛇咬便惧怕所有蜿蜒,而是带着伤痛赋予的智慧,在探索中踏平坎坷,在坚持中靠近理想。
井绳依旧垂在井台边,映着天光,晃出岁月的从容。蛇咬的伤痛终会结痂脱落,唯有刻在心底的智慧与勇气,能伴我们穿越风雨。不必因过往伤害而裹足,不必因曾经跌倒而踟蹰——蛇咬何惧?只要心有明辨,行有分寸,即便再遇荆棘,亦能踏之而过;井绳何惧?只要破除执念,心怀坦荡,这寻常物件,终是助我们汲取生活甘霖的桥梁。
人生本就是在试错中前行,在伤痛中成长。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带着蛇咬的教训,放下井绳的执念,在挫折中积攒力量,在探索中寻找光亮。终会发现:所有伤痕,都将成为勋章;所有跌倒,都是向成功的靠近。
写于2025年11月15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拥有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担任主官期间,所带单位及个人多次获评军级、大军区级乃至全军“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荣誉;是党龄长达55年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如今已是76岁的古稀老人。
退休十余年来,重拾文学写作爱好,先后编撰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及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心海拾贝》三部著作,并在微刊文学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都市头条《当代文艺》社团大连分社社长,即便受耳聋、眼花、脑梗等多种疾病困扰,仍秉持“老骥伏枥”的精神,在文学沃土上不懈耕耘。
【主播简介】
刘振民(笔名大丁),中共党员,1995年12月参军入伍,2003年4月参加首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优秀共产党员3次,酷爱文学艺术,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陈寒柏,2012年6月转业至大连市人民检察院,现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大连分院副院长,大连西岗区曲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