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碧头文化治理与
乡村振兴的研讨发言
刘耀华(桂林)
作者简介,退休前是桂林日报社受社长和总编委托,对《桂林日报》和《桂林晚报》这两个最大媒体的最后把关人;目前是桂林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顾问,《都市头条》《书法江湖》认证编辑和首席代言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与会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受特别邀请,与大家齐聚一堂,向各位老师学习,参与这场以“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为主题的圆桌会议。聚焦于“文化振兴”这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维度,并重点探讨 “乡村文化治理与旅游融合” 的现实路径。这既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落实,也是破解大碧头当前乡村文化发展与旅游产业升级难题的关键举措。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阳国亮先生及其领导的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在文化治理与旅游融合方面的先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及更为直观的现场研究案例。
一、从文化振兴到文化治理:理论内涵与实践维度
自2022年起,我们开启了乡村振兴系列研讨。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逐年深入产业、人才等“五大振兴”,今年我们系统性地推进至“文化振兴”层面。
文化振兴内涵广阔,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层面,便是 “文化治理” 。它并非简单的乡村治理,而是以文化为内核和引领的治理新模式。其内涵主要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1. 精神思想的提升:通过文化浸润,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 村庄环境的文明化:将文化理念融入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治理目标。
3. 德治法治的融合:在基层治理中,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治与保障公平正义的法治,构建善治乡村。
二、大碧头文化治理的实践探索与深化方向
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宏观文化振兴上已有建树,但在具体的“文化治理”层面尚可深化。因此,我围绕 “大碧头文化治理的实践路径” 这一方向,提出以下三方面思考:
1,文化治理如何实现思想提升?
大碧头的实践表明,思想提升并非依靠空洞说教,而是通过文化记忆的激活与社区认同的重塑来实现。例如,通过恢复传统节庆、组织村民口述历史、编撰村志族谱等方式,让村民在文化认同中自发形成维护乡村、发展乡村的内生动力。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化,比外部灌输更为持久深刻。
2,村庄治理与环境整治中的文化创新实践:
大碧头在此方面提供了三个值得关注的范例:
①. “景观叙事”与生态美学:将污水处理设施景观化,建成生态湿地公园;把农耕器具转化为公共艺术小品,使基础设施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展示功能,实现了 “用景观讲故事,让生态成为美学”。
②.“新旧对话”的建筑哲学:在民居改造中,摒弃大拆大建,采用 “微更新、轻干预” 策略,保留传统桂北民居的筋骨,植入现代生活设施,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治理智慧。
③. “文化IP”引领产业升级:深入挖掘本地“稻作文化”“温泉文化”与“长寿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并将其延伸至农产品包装、民宿体验与文创产品中,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实现了文化治理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前瞻性路径:
大碧头的经验提示我们,德治与法治的融合,关键在于找到“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契合点。
1,德治的“软约束”硬化: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德治载体,通过民主程序转化为具有社区共识的行为规范,并建立“道德积分”、“红黑榜”等激励约束机制,使“软”的乡风文明有了“硬”的衡量标尺。
2,法治的“硬约束”柔化:将法律宣传与服务融入村民日常,设立“法律明白人”和“乡贤调解室”,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普法,使冷峻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社区规则,提升了治理的接受度。
3,构建“文化规训”体系:展望未来,可探索构建一个以文化认同为根基、以村规民约为抓手、以国家法律为底线的多层次治理体系。在此体系下,村民的行为选择不仅源于对惩罚的规避,更出于对社区文化价值的内心认同与自觉遵循,最终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度融合。
我的发言小结:
大碧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 “根”与“魂” 。它通过思想的引领、环境的塑造和规则的创新,将宏大的战略目标落细、落小、落实为每一位村民的自觉行动和每一天的乡村生活图景。我们期待,通过对大碧头案例的深入研讨,能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治理路径提供一份有价值的 “地方性知识”与“大碧头方案”。什么是地方性?我们的大碧头是属于中西部地区?还是西北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一律不要去管他。一句话,就是只要适合的地方就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