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究竟是给谁看的
戏台之上,水袖翻飞间,一个千古谜题随之舞动:这戏,到底是演给谁瞧的?
曾几何时,戏台高筑,伶人目光越过芸芸众生直抵庙宇,那唱腔是要穿透云霄给神明听的。而今戏台贴地而建,演员忙着与观众握手互动,眼神在掌声起伏间游走,唱腔专为搔中观众痒处而设计。
这变迁引发十连问:
第一问:当戏台从神坛跌入人间,我们得到的究竟是亲密无间,还是精神矮化?
第二问:若戏只为票房与流量,艺术尊严该何处安放?
第三问:迎合大众口味与坚守艺术本心,孰轻孰重?
第四问:满堂彩与神明默许,哪个更值得追求?
第五问:若无人喝彩,艺术家能否独守孤高?
第六问:曲高和寡与下里巴人,当真水火不容?
第七问:创作如琢玉,是讨好买主重要还是对话玉魂重要?
第八问:当所有眼睛都低垂寻觅掌声,谁还仰望星空?
第九问:若庙宇中神明蒙尘,艺术的香火何以延续?
第十问:这世间,可容得下既不倨傲也不媚俗的虔敬?
给神看的戏如古刹钟声,清越悠扬。演员心无旁骛,每个身段都是与永恒的对话。这样的戏,是献给美神的祭品,是穿越时空的信使。
给人看的戏如市井叫卖,热闹非凡。演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个包袱都要抖在观众笑穴上。这样的戏,是娱乐至上的狂欢,是即时满足的盛宴。
给钱看的戏如精算师手笔,数据为王。制作方研究市场胜于钻研剧本,关注点击多过关注灵魂。这样的戏,是文化快餐,是情绪消费品。
给自己看的戏如痴人独白,不管不顾。创作者沉溺自我表达,观众懂或不懂,悉听尊便。这样的戏,是艺术家的喃喃自语,是孤芳自赏的镜花水月。
我举十则,看破迷局:
1. 庙会大戏既娱神也娱人,众神在香火中微笑,乡邻在台下叫好。
2. 宫廷雅乐取悦帝王,却意外保存了千年古韵。
3. 勾栏瓦舍专为市民,催生了元曲的万丈光芒。
4. 抗战街头剧唤醒民众,戏成了救亡图存的号角。
5. 样板戏服务政治,艺术沦为宣传工具。
6. 商业大片讨好市场,票房与骂声齐飞。
7. 实验戏剧孤芳自赏,知音虽少却开辟新径。
8. 广场舞配乐服务大妈,俗到极致便是风景。
9. 短视频短剧收割流量,十五秒一个高潮。
10. 传统戏曲守望者,在寂寞中传承文化基因。
四、破解千古谜题
经过层层剖析,答案水落石出——戏,既是给神看的,也是给人看的,更是给穿越时空的“美”本身看的!
高明如关汉卿,写尽人间悲欢,观众拍案叫绝,神明也会心微笑。杰出如梅兰芳,既能让票友如痴如醉,也能让艺术流芳百世。真正的大师,能在神、人、己之间找到那个黄金平衡点。
他们心中有庙宇,眼中有观众,手中有绝活:
☆对艺术保持虔敬,如匠人琢玉,每一刀都全力以赴
☆对观众心怀尊重,但不盲目迎合,而是引领提升
☆对自己诚实无欺,在寂寞中坚守,在喧闹中清醒
最后亮出底牌:戏的终极观众,是那个既在庙堂之高、又在江湖之远,既在当下掌声、又在未来回响的——“永恒之美”。当你为这美而演,神会颔首,人会动容,时间会记得。
曲终人散时,但见:戏台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好的戏剧既能让你在剧场里笑出眼泪、哭到心碎,也能让你走出剧场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得。这,才是戏的至高境界——既接仙气,又接地气,仙气与地气在舞台上空碰撞出照亮灵魂的闪电。
如此看来,何必纠结戏为谁演?不如问问:这戏,可曾对得起舞台?可曾对得起光阴?可曾对得起你那颗滚烫的、跳动的、作为人的心?
值得自豪的是陕西富平县阿宫剧团,作为“阿宫腔”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守护者,自1951年成立至今,始终以炽热的艺术情怀点亮千年古调,成为陕西戏曲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在艺术创作上,剧团推陈出新,《青天女巡按》《红梢林》等佳作屡获赞誉,联合创排的《根据地》更摘得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非遗传承方面,阿宫腔多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等高端舞台,折子戏《断桥》清音远扬,展现出稀有剧种的独特魅力。
剧团坚持以“委培班”培育新苗,五十余名年轻学员已能独当一面,更在“小梅花”等赛事中斩获殊荣。与此同时,他们常年扎根基层,年均演出超270场,让古老声韵回荡在乡间地头,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从皮影戏台至现代舞台,富平县阿宫剧团用七十余年的坚守,让阿宫腔在当代重焕生机,书写了一部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