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年前的一篇文章,重录

与贺捷生大姐聊天,时不时地会掉进党史、军史里。
有一次大姐和几个朋友相聚,又说到贺龙当年两把菜刀芭茅溪砍盐局的事,大姐说,以前父亲讲过,其实他们用的不是菜刀,而是柴刀。
啊,这倒是一个重要的修正。
多少年来,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早就已经是家喩户晓,深入人心了。在我们小学的课本上,就有毛主席用这个故事鼓励当时尚在幼年的红军的文章。
别看菜刀与柴刀只是一字之差,其实在感觉上,于我们湘西人的印象中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菜刀,只是用来切菜的工具。没有人把菜刀揣在身上。把菜刀带在身边就有图谋行凶的嫌疑。而用菜刀砍人总给人一种不爽的感觉。
而柴刀就不一样了。那是湘西的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熟悉的一种工具。男人出门腰上别一把柴刀,女人上山背篓里放一把柴刀。小孩子出去放牛手里也是要拿一把柴刀的。
柴刀,呈月牙形,锋刃有三十厘米左右,一端有一个尖嘴,一端安有一个可供手握的约三四十厘米长的木柄。这种工具主要是用来砍柴。但是也可以兼作他用。比如走路,路上常有拦路的荆刺、树桠,就可以用柴刀砍去;上山,有时碰到野物,也可用来作防身的工具。
而当年作为骡子客的贺龙,经常要翻山越岭,腰上别一把柴刀,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他们几个骡子客,经过芭茅溪盐局,遇到那些长年专门欺压老百姓的税警不讲道理,几个人气不打一处来,抡起柴刀就把这个盐局砸了,税警的几枝长枪近身又施展不开,只好缴械了事。这个故事就是最合理不过的了。也就让他故乡的人们听来更为亲切。
又有一次和大姐见面,我说,你那个柴刀与菜刀的事,我写过博客可以吗?大姐说,你慢点,我有一篇文章会说到这事,等文章出来,你作为呼应写一篇。
最近在《中国作家》2011年6期上看到大姐的文章《虫声唧唧不堪闻 ——父亲贺龙和一首诗》,文中,大姐写道:1916年2月,我父亲在故乡桑植带领他的12个弟兄,揭竿而起,用两把菜刀(其实是两把柴刀)砍了芭茅溪盐局,夺了官府的12枝枪。
这应该是对砍盐局是用什么工具的第一次披露。
柴刀至所以误传为菜刀,我想是有原因的。在南方有许多地方,这两字的读音都不卷舌,有些相近。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时讲这个故事,一种可能是民间早就把柴刀说成是菜刀了;还有一种可能,毛主席操的是湘方言,而我们湘西虽也是湘,但方言却是属于西南官话区,与湘方言大不一样,是他把传说中的柴刀误为菜刀,也不足为怪。
菜刀也罢,柴刀也罢,历史看重的是那种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也正是因为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时,引用了贺龙的故事,才使得贺老总砍盐局传遍军中,传遍全国。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