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诗词创作中的避忌
文/殷国利

提要:平仄、用韵及对仗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自以为是,其它视情况而定。

提要:题目尽量不要用评论性语言,少用形容词。


四、转而无弯的避忌
我们知道,诗的结构通常都是由起承、转合构成的,而转是全诗的纽带,转捩得当全诗就浑然一体,转捩不当就可能支离破碎。这个捩呀,就是一个提手啊,加一个户口的户底下一个犬字儿啊。这个念捩(列),学诗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字儿啊,文贵曲,诗亦贵曲。见头编织尾的诗不是好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才有味道,这就需要通过转捩达成目的。转捩,说白了就是转弯儿,有人不知如何拐,有人不敢拐,还有人拐不好。
我们看看几个经典的转捩,其一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前两句以景起兴,第三句突然转为言事,这是明显的拐弯儿了。但承上而未断,启下而贯通。
我们来看例子二,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也是以景起兴,第三句则转为含设问性的言理。虽然转了弯儿,但却天衣无缝。
其三,无题,这是明朱元璋的,有两个版本。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四声天下白(这个白呀,在旧音念簸),褪尽残星与晓月。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咏鸡鸣,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褪尽残星与晓月。
我更倾向于第二个版本啊,这首诗头两句俗不可耐,但第三句一转,不再言撅不撅,而是唤出了太阳。太阳一出,星月尽褪,由大俗到大雅的沧桑巨变,全由一个转字得来。如果我们把写诗当做一次旅途。那么这个转就是枢纽站、加油站、中转站,它不是表意的核心,但它却是这个核心的向导,由他决定核心的走向。
提要:转处宜荡开,但要保证似断而实连,承上而启下。

五、结不达意的避忌
有句俗语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儿,诗词创作也一样,中心思想关键都在结句上。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诗友。作品的起承转都很通畅,唯独结句总是言不达意或软弱无力。
常见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结句用比,比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注意。意思要明确,比而意不明,读者就不知所云,特别是当转句儿也用比象的语言更是如此。比如讲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改为桃花潭水深千尺,好似云端万丈情。语气够豪迈,但却不知何指。
二是语弱气短。比如有人写抒怀,前三句都很有力,最后一句来个不怕他人说我亏。人吃亏是常有的事,不怕也应该是人之常态,拿这点事儿说抒怀,显然格局不够大。我统计过古人的结句,很少用比,尤其是转结都用比的极其罕见。一般情况是结句用比,转则用赋。比如,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再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都是赋与比的并用。
提要:绝句不宜空或弱,少用比象手法或抽象的概念。

六、选韵不当的避忌
选韵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定向选择,二是随机选择。定向选择就是我们在未做诗之前就把韵确定了。随机选择就是根据首句或某个重点句子的韵而确定用韵。无论哪种方式,当我们遇到无法达意时,就该反思是否选韵得当了。有位诗友让我改诗,我怎么也想不出能表达他本意的好句子,后来发现他用的是冷韵,也可以叫它是僻韵,险韵,也就是可以很少字的韵。
对于选韵,我编过一首歌诀啊,这是按新韵编的,不是平水韵。高山壮志日东升,收飞方根别有情,东山花开好季景,收歇其姑歌不平。意思是高山东升四韵,适宜言志,收飞方根四韵,适宜言情,东山花开四韵,适宜言景,收歇其姑歌五韵适宜言愁。当然这种说法只是参考,重点是让大家知道选韵对表达主题很重要。
提要:尽量用适合主题的宽韵,如果遇到阻碍,要及时换韵。

七、用韵不当的避忌
我这里所说的用韵,不是选用的用。选用问题我们刚讲过了,这里的用是指使用。一般来说,用韵有八忌。一凑韵,二落韵,三重韵,四倒韵,五哑韵,六僻韵,七异韵,八撞韵。 凑韵就是这个字没什么意义,但是为了用韵而把它拿来用。落韵就是没入韵,这个字没入韵,这也叫失韵。重韵就是同样一个声儿重复使用。你比如生活的生和声音的声同时使用,或者是声音的声使用了两次,这就是重韵。倒韵就是为了用韵,而把这一个词给它颠倒着说,比如说慷慨,说成慨康。哑韵就是软弱无力,读起来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僻韵就是字很冷僻,不太认识,很少用。异韵就是有分歧的韵,用的这个韵意思有很多种,大家不好下结论。上面这个都好理解了,我们现在主要要讲一讲这个撞韵,这个是有分歧的,我们把这个撞韵给大家解读一下。
以绝句为例,第3句是转,正常情况是不能用韵的,用了就为撞韵。撞韵不是不行,要分怎么撞。撞韵缺少语音变化显然不好,但古人却有大量运用,李商隐、王安石等都有名作。撞韵最有名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是撞韵。这两个例子我们都没有不适的感觉,因此撞韵行还是不行,要看语境和意境,所谓词不害意,放在这里是实用的。
提要:尽量避免用韵不当,但不要听信那些绝对化的说教。

八、步韵合掌的避忌
经常写诗的人大都写过步韵诗,因为是同样的韵脚,所以很多人会出现其他字也重复的现象,并由此导致意重。步韵诗如果没有新意,也就失去了步的意义。避免意重有个技巧,那就是避免与原作用相同的起句方式。比如原作用平起,那我们就改用仄起。这样一来,你想重复原作的词句都难,自然而然的避开了重复合掌。
当然,如果你是依韵,就不必为难自己了,怎么达意怎么写好了。我这里所说的合掌,不是对仗概念的合掌,而是全诗意境的合掌及平仄形式上的合掌。杜甫写过秋兴八首,不是同韵,有人也写过同题同韵8首或10首,不用看重复造词肯定难免。所以和诗不一定非步韵不可,一定要步韵,要注意语言及句式上的合掌。
提要:步韵不是附和,要有新意,平仄句式最好与原玉相反。

九、四言一法的避忌
四言一法一般指的是绝句中四句或律诗中的中间两联句式完全相同。比如五言绝句:唐苍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时。唐昌崇敬为地名,短李迂辛为人名,都是专有名词,且后三句的结构又都一样,这就是四言一法,也叫结构合掌。
这是改的白居易的诗。白居易的原诗是这样说的,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句式相同虽然都可以叫自然一法,但如果词性不同,也不能以失并论,古人名作中句式相同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带上这个紧箍咒。
提要:尽量避免句式重复,如果句式难变,则变词性。

十、平头摞眼的避忌
平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下句都是平起,这个大家都懂得。没必要讨论。另一种是词性相同,比如四句话用风花雪月开头或纸墨笔砚开头,这种写法缺少变化。是要回避的,但如果只是词性相同而非同类,则不必计较。而且即便是词性相同,如果后面的结构不同,也不是什么大毛病。比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中的中间四句。这四句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四句中前两个字儿啊,都是偏正名词。第三字呢,又都是动词,唯后面两个词性不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四句也与此相类似。古人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可以引起注意,但没必要过分计较。
至于摞眼,说的是诗眼的位置都用了相同的字,一般情况下,五言的诗眼在第三字七言的诗眼在第5字,如果4句在这个位置都用了相同的词,就是所谓的摞眼。前面白居易的诗烧吹侵接就是摞眼,摞眼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其他词性和结构又都相同,那就不简单摞眼的问题,而是四言一法了,绝不可取。
平头摞眼都是现代人的说法,古人并无此说,但我们并不要因为古人没有而完全否认,也不要因为古人有做的我们就一概传承。正确的做法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原则而不失变通。
提要:平头摞眼不是绝症。平头变句式,摞眼变词性。

十一、对仗不工的避忌
对仗是写诗不能不懂的修辞,尤其是写律诗,抛开偷春格之类的变体,七律中间两联儿必须用对仗。但有些人写了一辈子诗,就是过不了对仗这一关,于是找个借口给自己开脱。规则就是规则,不符合规则,那就不叫律诗,无论你怎么洗,那律诗也是个脏东西。古代没有语法,但人家有一个不成文的共同认知。人家不讲词性,但人家有一个词性的代名词,叫同类。凡看过笠翁对韵的都知道,那里的对仗都非常的标准,我们现在既有语法又有词性划分,搞不明白对仗实在说不过去。对仗不工是律诗的大忌,因此,想成为合格的诗人,多花点时间规范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提要:加强词性与短语的学习,多读律诗及“对韵”。

十二、用典不明的避忌
用典是写诗填词常见的修辞,有些人还偏爱用典。用典可以扩大语言的张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用典时要注意尽量用通典,而不要用或者尽量少用冷典。所谓通典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而冷典则是不常见的。或多数人不知道的典故。有些人喜欢用冷典,怕人不懂又用注释来补充说明,这种做法无异于画蛇添足。诗词的主要特点就是言简意深,而你又加出一大段注解,那还不如直接写散文好了。
当然,冷典也不是一概不能用,这要看对象。假如你的读者知道这个典,那就不能以冷典论。毛主席与柳亚子的唱和,就经常用典,也不乏冷典,但两个人都懂得,反而更有知音的感觉。
提要:多用通典,少加注释,冷典视读者而定。

十三、僻字造词的避忌
有人写诗习惯用冷僻字,自己造词,用冷僻字可能是想证明认字多,学识广,造词可能是知识匮乏。3000多的常用字足可以让你表达任何思想,舍近求远,不但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称赞。反而会被人认为是卖弄。
造词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也只能把从没见过的且没有确解的词叫做造词。比如有人用领巾代替红领巾,用天安代替天安门,这是典型的造词,因为红领巾和天安门都是专有名词,是不可拆分的。
或许有人会说,有人称尔滨,用这个尔滨代替哈尔滨怎么就行了呢?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它已经俗成了,就可以用在我们的文章上。毫无疑问,约定俗成是要有过程的,要有人开头儿,但这个开头儿一般是由口语相传的,而不是书面语。
比如现在的呆板,原本是读呆(矮)板,因为读呆的人多了,现在新华词典都改成了呆板。这不是哪一个文人创造的,而是长时间里大众的力量。
某一个人造词的例子有没有呢?肯定有。武则天就造过20个新字,包括她自己的名字,那个曌啊,就是明字下面一个空字儿,这个字念曌(照),她可以造,你我都不行。因为咱们不是孤家寡人,还是本分点儿好。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生僻字,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那就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或建筑名等。
提要:少用生僻字、词,但专有名词除外。

十四、违反自然的避忌
写诗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公理或公知,不值一提,但有一件事让我不得不谈一谈这个话题,曾经有一位诗友写大庆的春天。注意,他本人确定是写大庆的春天。在诗中有类似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啊,蜂蝶翩跹的句子。当时正值农历二月初,雪还未完全融化,哪来的这番景象呢?我的质疑引来一些反对者,他们都认为这是可以的。我说你如果写的是南方或者去年的晚春,也许可以。幻想今年大庆的晚春也不是不行,但你说的是现在的大庆,那就绝不允许。如果这个被允许,那么我们写除夕的夜空,就可以用一轮明月照长空了。
还有人感到蝉这个小东西挺好听的,就用诗把它招来了,这是典型的莫须有。自然规律也是有特例的。比如日全食、北极光等奇特景象,雾霾、暴风雪等异常天气,写这类诗要注意交代背景,否则就会被人认为造镜。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宋代的时候,王安石在河南开封写了一首诗咏菊。其中有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见后以为有失自然呢,就提醒啊,就在他那个纸上啊,加了两句话。但是他到那前儿,王安石不在,不在场。他写的是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据说就因为这句诗,结果他刚从湖州回来,又被贬到黄州去做团练副使了。次年,又是这个季节,一夜大风过后黄花满地,他恍然大悟,原来王安石写的不是河南开封,而是湖北黄州。这件事两个人都有过错,王安石没交代背景,苏东坡又没查背景,才造成这场误会。所以,我等当引以为戒。
提要:自然规律不可以用想象改变,如果是特例,要交代背景。

十五、华而不实的避忌
写诗是要用诗语的,何为诗语?有人解释为诗的语言,这跟没解释没什么两样儿。还有人说了一大堆的解读,结果也是让人一头雾水,雾里看花儿。我给诗语总结了6个字,就是简洁、含蓄、深刻。
我发现有些诗语言够简练,句子够华美,但就是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或者虽然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但总感到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遥远,可望而不可及。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字,实。
诗语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但再高的艺术如果落不到实处,那也无异于海市蜃楼,空无而缥缈。不朽的文学作品都是贴近生活的,只有贴近生活才有生命力,诗词也一样。
提要:诗语不厌其白,诗意不厌其深;宁拙而实,勿巧而虚。

十六、诗词不分的避忌
诗与词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文体,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一些原则上的区别。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诗言志,词言情,但这不是绝对的。但它说明一个问题,一个普遍现象,有很多人不知诗与词的区别,用诗语作词而浑然不知,还自得其乐。我们举一首小令来说明。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假如我们把最后那句应是绿肥红瘦改成应是晚春花旧之类的,虽然语义没什么大变化,但词意全无。词的特点是借物言事或言情,通常是借景渲染、烘托,而诗虽然也可以这么做,但不是必须。也就是说词中如果无景无物,那就是诗语入词了。
要注意的是,啥事儿都不能绝对化,有些词跟诗很相似,如浣溪沙、鹧鸪天之类的词,词谱中有大量的七言句,想避开诗语确实很难,诗语不是不能用,只是不要通篇都用。如果这还不能太明白,不妨看看晏几道的两首鹧鸪天。这两首鹧鸪天前后都是诗语,但中间有词语。在这方面儿做的最好的是李煜,他的词几乎没有杂毛儿,可以当做典范。
提要:诗显,宜言志;词隐,宜言情。情景交融是词的常态写法。

十七、争奇斗怪的避忌
前几年书法界风靡争奇斗丑,至今阴霾尚存。诗词界虽然没有这种歪风,但值得警惕,有些人出于好奇或某种目的,常写一些非正统的奇诗怪诗,如果这是出于娱乐游戏,倒也无可厚非,当做唱和消遣也不失乐趣,不可取的是有人把它当做主业来经营。
比如藏头诗、猜字诗、谜语诗、回文诗之类。试想诗词本身的格律已经把我们束缚的够紧了,无形中再给自己套个枷锁,那就几乎让人窒息了,很难出现好的作品。如果把这些旁门左道当高深的艺术来提倡,那诗词离消亡就不远了。因此,在正规的场合尽量不要写这种诗。至于娱乐消遣,则另当别论。
提要:诗词的首要问题是表意,奇与怪是技巧,如果害意则不可取。

十八、刚愎自用的避忌
刚愎自用就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而其实不是。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本不懂而自以为是。二是似懂非懂而自以为是。对于根本不懂的,我们可以理解,不值一谈,也不值一驳。但对于似懂非懂者,我们就要有所警惕,以防上当受骗,让他带到沟儿里去。
比如有人说写诗忌浅白,从原则上讲这是对的,但他反对所有的浅白诗,这就有些自以为是了。写诗主要是看意境,如果你的意境足够深,那么浅白又何妨呢?用最直白的语言说最深刻的哲理,难道不行吗?请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再看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种诗虽然直白,但有深刻的内涵,不但不应反对,反而应该提倡。因此,我们反对的应该是浅白,而不是言语的直白。刚愎自用还表现在许多有争议的方面,对某些问题有不同观点,这很正常,有不同见解,可以讨论、交流,无法沟通,可以搁置不要强加于人。
对于那些死要面子、无理狡辩的人,我们敬而远之好了。人一旦习惯了自以为是,就会走向一个狭隘的误区而不可自拔。观点偏激作品也必定缺少共鸣,没有共鸣的作品也只能是孤芳自赏吧。学诗的人一定要避之、戒之、慎之。
提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善如流,远离固执,辩证思维。

以上我们谈了18种避忌,这18种避忌主要是指格律和规则方面儿的。如果从内容与表达上说,主要还有8种避忌,这8种是一派胡言,拾人牙慧,空洞无物,人云亦云,文不对题,生拼硬凑,无病呻吟,格调低下。这8种避忌比较好理解,在此就不展开谈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规则不是永恒的,有些不合时宜的规则可以废,有些利于发展的规则可以立,过去正确的,现在未必还正确,现在正确的不代表永远都正确,有些规则必须遵守,有些规则可以变通。对于大家都公认遵守的,我们不要当那个讨人嫌的另类,对于可以变通的,我们也没必要固执偏见一条道儿走到黑。所有避忌的共同目的就是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玉不琢不成器,而要成为珍品,就必须精雕细刻,手艺不精还偷懒耍滑怕麻烦,那就只能出残次品或废品了。知识来源于积累,质变来源于量变。勤奋耕耘,必有收获。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再一次感谢荔子副会长、东来版主的信任抬举,感谢大家的热情陪伴。祝各位今宵好梦,快乐永远!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战飞)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