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词(古风)
文/娄建华(山东聊城)
北国值严冬,古语甚萧条。
树秃指天剑,河枯喂马槽。
漫天鹅毛舞,润物静悄悄。
天寒雪迟化,晴日江山娇。
旷野玩童戏,开心笑弯腰。
候鸟早飞尽,留鸟画用脚。
瑞雪三层被,来年丰收兆。
老翁拄拐杖,笑纹白须飘。
冬词生心头,歌咏抒情操。
这首《冬词》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古风作品。它语言质朴,画面感极强,情感真挚,将北国冬天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精神。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诗共十八句,可以清晰地分为四个层次,由景入情,层层递进,结构非常完整。
1. 起(开头四句):总写冬景之萧瑟。
- “北国值严冬,古语甚萧条。” 开篇点题,直接点明时间(严冬)、地点(北国)和总体氛围(萧条)。引用“古语”二字,增加了诗歌的厚重感。
- “树秃指天剑,河枯喂马槽。” 这是千古名句!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冬天的典型景象。
- “树秃指天剑”:将光秃秃的树枝比作指向天空的利剑,充满了力量感和冷峻之美,一扫单纯的萧瑟,赋予了冬景一种刚毅的气质。
- “河枯喂马槽”:将干涸的河床比作喂马的食槽,想象奇特而贴切,画面感十足,仿佛能看到河床中嶙峋的石头。
2. 承(中间六句):细写雪景之动态与静谧。
- “漫天鹅毛舞,润物静悄悄。” 笔锋一转,从静态的萧瑟转向动态的雪景。“鹅毛舞”形容雪之大,“静悄悄”则描绘了雪落无声的静谧,一动一静,对比鲜明。
- “天寒雪迟化,晴日江山娇。” 写雪后的景象。因为寒冷,雪不易融化,当晴天到来时,白雪覆盖下的江山显得格外壮丽娇娆。一个“娇”字,赋予了严酷的冬天一种柔美和生机。
- “旷野玩意戏,开心笑弯腰。” 由景及人,描写了人们在雪地里嬉戏的欢乐场景。这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从前面的写景转向了写人的活动和喜悦之情。
3. 转(再四句):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深化主题。
- “候鸟早飞尽,留鸟画用脚。” 视角从人转向了动物。候鸟早已南飞,而留下的鸟儿则在雪地上跳跃,用脚印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这是一个非常细腻和充满童趣的观察。
- “瑞雪三层被,来年丰收兆。” 引用了家喻户晓的农谚,将雪景与农民对来年丰收的期盼联系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4. 合(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抒发情感。
- “老翁拄拐杖,笑纹白须飘。” 描绘了一位老者的形象。他拄着拐杖,看着眼前的雪景和嬉戏的人群,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慈祥的笑容。这个形象是整首诗情感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安宁、祥和与对生活的热爱。
- “冬词生心头,歌咏抒情操。”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说明这首诗是诗人触景生情,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而作。“情操”二字,表明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喜悦,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语言质朴,意象鲜明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生僻的典故,完全是用大白话来写诗,但却充满了诗意。这正是古风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境界。
诗中的意象如“天剑”、“马槽”、“鹅毛”、“江山娇”、“笑弯腰”、“鸟画脚”、“白须飘”等,都非常鲜明、生动,能够迅速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三、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开篇写了“萧条”,但很快就被雪景的壮丽、人们的欢乐、丰收的希望和老者的安详所取代。诗人成功地捕捉到了冬天严酷外表下所蕴含的生机与喜悦,展现了一种“苦中作乐”、“于萧瑟中见壮美”的豁达胸襟。
总结
总而言之,娄建华先生的这首《冬词》是一首优秀的古风佳作。它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萧瑟写到壮美,从景物写到人情,最后升华到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语言质朴自然,比喻新颖贴切,意象鲜明生动,情感真挚饱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中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让读者在感受北国严冬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需要强调的是:第三句与第四句,想象奇崛,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是精华所在。前无古人,堪称千古佳句。
作者简介:娄建华,教师,山东省聊城市人,钟情写作,酷爱书法,作品在多家媒体或平台展示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