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棉如血,守护如歌文/池朝兴
2025年11月17日
于: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晨光,像是从历史的深处滤过来的一般,轻轻地、薄薄地,洒在这片肃穆的土地上。
十一月的广州,绿意还未褪尽,陵园里的树木静静地立着,枝叶间漏下细碎的金芒。晨练的人们三三两两,打太极的,慢跑的,打羽毛球的,动作舒缓而从容,仿佛谁也不愿惊扰这一方安宁。
这是一个普通的清晨,却又因某种无声的约定,显得格外不同。
九点钟的光景,那一抹红,便从静谧中浮现了。是红棉老兵——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像几点移动的火苗,在青灰色的石板路与葱郁的树影间,缓缓地、坚定地穿行。他们是林洁、王保栋、池朝兴,名字普通,身影却沉甸甸的。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却未曾带走他们眼底的光。
看,那位老兵正俯下身去,手中的长柄夹小心翼翼地探向地砖的缝隙。那儿嵌着一小块香口胶,顽固地粘附着,像是时光无意间落下的一滴泪痕。他的动作很轻,很专注,仿佛不是在清理杂物,而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身旁的同伴默契地张开绿色的垃圾袋,等待着。阳光斜斜地照过来,马甲上“红棉老兵”几个字,便泛起了淡淡的金黄。那一刻,你忽然觉得,他们俯下的不是身子,而是一份深沉的敬意;他们拾起的,也不是垃圾,而是一段段被尘埃轻掩的记忆。
“陵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持环境整洁,是对历史的尊重。”池朝兴这样说道。话语朴素,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漾开圈圈涟漪。是啊,历史太沉重,我们常常不知该如何面对,似乎唯有保持这里的洁净与安宁,才能让长眠于此的灵魂,得到些许慰藉。
在游客中心附近,另一位老兵正与一位坐着代步车的老人轻声交谈。风过处,他胸前的证件牌轻轻晃动,像一枚蓝色的羽毛。背景里,“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与“十五运会城市志愿服务共建站”的标识并肩而立,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传承——从烽火岁月到太平盛事,那份守护的初心,从未改变。
一位晨练的中年妇女忍不住赞叹:“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让这陵园更整洁,也让我们的心更安宁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的循环?他们曾经用青春守护山河,如今,又以垂暮之年,守护着这片象征山河的净土。
朝阳越升越高,那红色的身影在绿树与灰墙间,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们沉默着,却仿佛在说:我们退役了,但未曾褪色。那一抹红,是木棉的热烈,是热血的余温,更是这座城市在全运会期间,最温暖、最沉静的底色。

上图为欢迎从云南远道而来的游客。
上图为,志愿者关心86岁高龄的长者保重身体,注意安全。
这一刻,陵园无声,历史无言,唯有那几点移动的红色,在告诉我们:有些守护,从未离开;有些敬意,静默如尘,却重如山岳。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