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载,二品官员、恩平籍名臣梁元桂治台十载,除坚守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为民纾困、兴学育才之外,史上尤为称道者,便是慧眼识珠、悉心栽培台湾才俊陈望增。这位受其提携的后学不负所望,终官至广州知府,更跻身二品大员,为广东文化教育与实业发展立下卓著功勋,成为两岸人才交流、文脉相融的生动见证。
何为广州知府?明清时期掌管广州府政务的核心官员,明为正四品,清乾隆朝后降为从四品,权责涵盖行政统辖(民政、教育、司法)、财政赋税监管、地方军事协调等,是一方治理的关键角色。
梁元桂与陈望增的相遇,绝非偶然,而是贤主求才、慧眼识珠的必然。彼时陈望增出身寒微,虽天资聪颖、满腹经纶,却屡困科场、报国无门。梁元桂听闻其才后,深觉此乃可塑之材,当即慷慨解囊,以自身俸禄资助其继续求学;后又将其招致麾下,予以全方位栽培——既传扬“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一家亲”的家国理念,又授以“为民解忧、勤政务实”的为官宗旨,更教以“勤学不辍、精进本领”的治学处事之法。若无梁元桂这位“伯乐”的主动识才、用心育才,便无陈望增这位“千里马”的日后成就,这恰是梁元桂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的治政胸襟之写照。
梁元桂宅第。
陈望增(1853—1929),字省三,号鲁村,晚号安平遗民,祖籍福建漳浦,生于台湾台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考中甲戌科三甲第69名进士,授内阁中书,自此踏入仕途。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赴粤任职,历任署理雷州知府、署理韶州知府等职;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两广总督岑春煊、广东巡抚张人骏先后奏请,出任广州知府,在任上主持广州府试(童生试第二阶段),曾邀台湾进士许南英“总校广州府试卷”,推动粤台文教交流。此后,他历任广东按察使、整顿粤海关节务处提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二品顶戴试署广东劝业道,成为台湾进士中官阶最高者。
台湾风光
乙未割台(1895年)后,陈望增携眷内渡,却始终心系故土。他早年便加入许南英发起的旧诗社团“崇正社”,与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等台湾乡贤唱和往来;民国三年(1914年)“菽庄钟社”成立后,他与施士洁等五人同住鼓浪屿,时有“五凤齐飞入洞天”之誉。即便身处异朝统治,他仍以笔墨寄怀乡愁,日治时期留下诸多题刻:台北保安宫《重修碑记》(1919年)、新港奉天宫楹联(1913年)、台中雾峰林家莱园铁砲碑记(1916年),以及台北陈氏家庙德星堂的楹联与纪事碑,字里行间皆是对故土的眷恋,直至离世未能得见台湾光复,其家国情怀令人动容。民国后,他仍坚守公职,出任广东实业厅厅长,延续着为地方发展效力的初心。
台湾风光
梁元桂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辞世,享年67岁,近三十年仕途落幕,但他治台护疆的功绩与育才举贤的远见,不仅被后世铭记,更化作陈望增砥砺前行的精神养分。从梁元桂跨海峡育才,到陈望增跨地域建功,这不仅是一段“伯乐识马”的佳话,更彰显了“两岸同根、文脉相承”的深厚底蕴——人才培养从来都是百年大计,为官者既要坚守家国立场、务实为民,更要具备识才之眼、育才之量、用才之胆。梁元桂治台十载,以公心举贤、以诚心育才,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典范;而陈望增不负栽培、心系故土、建功立业的人生轨迹,亦印证了人才兴则事业兴、文脉续则根基固的深刻道理,为两岸关系发展史留下了温暖而厚重的一笔。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