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针缝皆是情 田彬
拜读刘津香女士《我笔尖下的针线情》一文,如品一坛陈酿的米酒,初尝质朴无华,细品却醇厚绵长。这位老三届知青用小学学历的文化基底,写下38万字的人生感悟,用十二年两地分居的坚守,织就军嫂的忠贞担当。文字里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力量;针线间没有精湛技法,却缝着最纯粹的人间大爱。我作为同为大青山儿女的读者,深感这份源于土地、忠于生活的真挚,正是当下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时代史诗。1969年告别天津故土,奔赴大青山腹地插队,十个月的初中生涯戛然而止,却从未熄灭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记录的执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数知青如她一般,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成长,而刘津香女士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将苦难化为养分,用笔墨与针线搭建起精神的家园。小学学历的局限,在她笔下从未成为障碍,反而让文字摆脱了雕琢的束缚,呈现出最本真的质感——就像大青山的石头,粗糙却坚实,带着泥土的芬芳与阳光的温度。这种“接地气”的文字表达,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文学力量,不在于知识的堆砌,而在于情感的真诚与体验的深刻。
笔与针线,是贯穿作者人生的两大信物,更是她心灵世界的双重投射。对写作的热爱,源于她“记录真善美、抒发心路历程”的纯粹初心。当思绪如“电影胶片”回放,情感如“波涛汹涌”奔涌,笔尖便如流水般倾泻而出,这是无需刻意雕琢的创作灵性,是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38万字的作品,不是专业作家的任务指标,而是一位普通女性对生活最虔诚的致敬。每一篇散文、每一首诗词、每一篇纪实报道,都是她人生轨迹的印记,是她精神世界的窗口,彰显着“大山儿女”特有的坚韧与执着——正如大青山的松柏,无论风雨侵蚀,始终向阳而生。
而针线承载的,是更深沉的情感与更坚定的坚守。十二年两地分居的孤独岁月,当同龄人沉浸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灯红酒绿中,她选择以“两点一线”的生活坚守初心。“不是跳舞不好,只是我的情况特殊”,简单的一句话,藏着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责任,更藏着知青岁月赋予她的抗压韧性。做手工时的“飞针走线”与“思绪万千”,将对父母的牵挂、对丈夫的思念,都缝进一针一线之中。父母留下的面袋,在她手中变身绣着漫天星的枕套与吸水耐用的抹布,这不仅是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更是对亲情的延续与纪念——那些洗得发白的布料,承载着父母的爱,也延续着她对生活的热忱。
2024年那场历时16天、合计65小时的“浩大工程”,为老伴手工缝制牛仔裤的经历,堪称作者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从未学过裁剪缝纫,却凭着“设想和激情”,拆旧裤当样板,边琢磨边缝制,最终成就了那条“结结实实”的裤子。这看似偶然的成功,实则是她一生品格的缩影:面对未知不退缩,遭遇困难不放弃,以朴素的坚持对抗生活的挑战。正如大青山的山石,历经千锤百炼仍坚守本位,作者用行动诠释了“只要克服困难、积极努力,就能实现心中所想”的生命哲学,这份勇气与毅力,远比任何精致的作品更动人。
从艺术家的视角审视,作者的文字与手工皆属“原生态艺术”的瑰宝。文字上,她以生活为画布,以真心为笔墨,将插队经历、军嫂生活、亲情爱情娓娓道来,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可感,每一段情感都真挚动人。这种“不事雕琢却浑然天成”的表达,恰似大青山的自然风光,无需修饰却震撼人心。针线上,她以布料为载体,以爱意为丝线,枕套上的蝴蝶花朵、裤子上的细密针脚,都是情感的可视化呈现,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手工制作的器物“饱含情义”,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爱意图画”。这种将情感融入创作、将生活化为艺术的能力,正是艺术家最珍贵的天赋。
从思想家的维度探寻,作者的心灵世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她坚守“一心一意对爱情忠贞、对家庭负责”的信念,拒绝浮躁诱惑,选择平淡坚守,彰显了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她“爱观察人与事物,愿把善良美好写出来”的创作理念,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温暖与力量。她对父母的孝、对丈夫的忠、对生活的爱,构成了最朴素的道德坐标系,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内心的充盈;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成就的辉煌,而在于初心的坚守。
作为大青山中成长的儿女,刘津香女士的文字与人生都深深烙印着大青山的特质:厚重、坚韧、包容、向善。大青山的风沙磨砺了她的意志,也赋予她扎根大地的品格;大青山的草木滋养了她的心灵,也赋予她发现美好的眼睛。38万字的作品,是她写给时代的答卷;十二年的坚守,是她写给爱情的誓言;一辈子的手工,是她写给生活的情书。
在这个追求速成与精致的时代,刘津香女士的作品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最动人的文字源于真实生活。正如作者所言,笔能描绘人生画卷,而我想说,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幅最动人的画卷。
作者 原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