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桌点菜》
文/刘永平(笔名:梅蛮)
地球是张平仄案
戏法在台面翻覆轮换
无非两套脚本,反复推演
一种教猢狲戴假面、束锦衫
耍枪弄棒,骑羊踏尘旋
瘦骨嶙峋的熊罴,强作欢颜
曲终敛袖时,摊手索青钱
一种将顽石匿于空匣
罗帕翻飞间,白鸽破茧蹁跹
素纸入喉,星火窜出鼻端
烟岚缭绕里,又把珠钿乞遍
索得嫌薄,便敛容辍演
有人趋前斡旋:“再添五铢便展”
铜钱坠地如星落,续而四枚、三枚
凑足铢两,幻戏再启新篇
小口瓦罂吞稚童,唯露辫梢轻颤
欲唤其出?先把碎银投满
收尽资财,忽闻利刃破空声咽
素帛覆身,稚子僵卧如眠
“欲使其苏?还需再敛”
变戏法的舒掌作散财状
声含戚戚,语带霜寒:
“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
旁人若近前凝睇,便遭斥骂驱遣
拳脚相加,不容纤毫窥探
看客们抛尽囊底,茫然四散
袖中犹藏余钱,眼底仍留惊惶
僵卧的稚子自起,收拾行囊遁去
这张地球之案,幻戏从未歇演
有人执“税契”为符,如执魔鞭
把诸国生计,化作敛财的墨契
铜钿叮当里,真幻交织成茧
在平仄的案台上,循环往复,无有终焉
2025年11月15日长沙
以戏法解构世相,以诗笔叩问真相——评刘永平《上桌点菜》
《上桌点菜》以“戏法”为核心意象,将地球喻作“平仄案”,构建出一幅荒诞却刺骨的现实图景。全诗借民间杂耍的翻覆轮换,暗喻世间权力与资本的敛财逻辑,笔锋辛辣却意蕴深婉,在真幻交织中撕开了文明表象下的利益博弈。
诗中两套戏法脚本堪称神来之笔:假面锦衫的猢狲、强作欢颜的熊罴,是被规训的表演者;空匣顽石、素纸星火,是蛊惑人心的幻术,二者本质皆是“索青钱”“乞珠钿”的敛财工具。从五铢钱的斡旋到碎银投满瓦罂,从拳脚驱遣窥探者到“税契”化魔鞭,诗人层层递进,将戏法的贪婪本质与权力的蛮横逻辑无缝衔接,让“上桌点菜”的隐喻落地——这张地球之案上,所谓规则不过是敛财者的脚本,所谓表演皆是利益交换的伪装。
最具冲击力的莫过于稚童僵卧的情节,从“唯露辫梢轻颤”到“自起收拾行囊”,反转间点破幻术的虚妄,却更显现实的冰冷:看客的惊惶与囊空,表演者的伪装与遁走,权力者的持续敛财,构成闭环式的循环。“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的戚戚之语与拳脚相加的蛮横形成强烈反差,暴露了敛财者的虚伪本质,也暗讽了看客的盲从与无助。
全诗以平仄为韵脚,既契合“地球平仄案”的喻体,又让语言自带节奏感,如戏法的鼓点般层层推进。意象密集却不杂乱,假面、珠钿、碎银、税契等具象,串联起从民间杂耍到国际博弈的宏大议题,将诸国生计化作“敛财的墨契”,立意从个人观察升华为对时代本质的叩问。结尾“循环往复,无有终焉”的喟叹,既留下悠长余味,也饱含着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戏法终有落幕时,而利益的博弈与敛财的本质,却在这颗星球上不断重演。
这首诗以荒诞写真实,以戏法喻世相,将个人思考融入凝练的意象与铿锵的韵律中,既具诗歌的审美张力,又有现实批判的锋芒,堪称一首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