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戈壁尽头遇绿洲 海市终成实景图
在黑色戈壁上又行进了十余日,就在沈知涯感觉周围景象千篇一律、连那寂灭道韵都显得有些单调之时,他的视野尽头,忽然出现了一片摇曳的绿色!
起初,他以为又是如同之前那般惑人心神的海市蜃楼。但凝神细观,并以《因果经》法门感知,却发现那片绿色并非虚幻的光影折射,其散发出的生机业力虽然微弱,却真实不虚,与周围死寂的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因果断层。
“是真实的绿洲!”
他心中微动,加快了脚步。
随着距离拉近,那片绿色愈发清晰。那是一片依托着几处泉眼而形成的小型绿洲,面积不大,但生长着耐旱的胡杨、沙枣树以及一些低矮的灌木丛。甚至能看到一小片清澈的水洼,在铅灰色天空下闪烁着诱人的波光。
这与之前那虚幻的、充满诱惑的蜃景截然不同。此地的生机虽然脆弱,却坚韧地扎根于这片绝地,构成了一副真实而珍贵的“生命图景”。
戈壁尽头遇绿洲,海市终成实景图。
枯荣并存衍天道,绝境亦藏一线苏。
他没有立刻靠近水源,而是停在绿洲边缘,仔细观察。在他的因果视野中,这片绿洲与地底深处的水脉相连,其存在本身,就是天地造化的一种平衡。同时,他也感知到绿洲内栖息着一些小型生物,如沙鼠、蜥蜴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循环。
确认没有隐藏的危险后,他才走入绿洲,在那片水洼旁蹲下身,掬起一捧清冽的泉水,甘甜的味道瞬间滋润了干渴的喉咙。他并未多饮,只是补充了必要的水分,便在水边寻了处树荫坐下调息。
这片意外的绿洲,像是漫长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让他得以稍作休整,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前方那愈发雄伟、也必然更加险峻的北部山脉。
---
第一百零七章 绿洲夜宿观星象 推演前路吉与凶
是夜,沈知涯在绿洲胡杨树下静坐。戈壁的夜空,没有了云雾(此地似乎永无降水)和尘霾的遮蔽,显得格外高远,墨蓝色的天幕上,繁星璀璨,银河横亘,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这与之前在地下洞天和赤岩谷地所见又自不同。那里的光源恒定,缺乏这种自然星空的浩瀚与变化。
他仰望星空,心中默运《因果经》中一门粗浅的星象推演之法。此法并非占卜未来,而是通过观察星辰轨迹与自身业力网络的些微共鸣,来感知前路可能存在的气机吉凶。
他的神识融入漫天星斗,感受着那宏大而古老的星辰业力。同时,内观自身那指向北方的、异常清晰的牵引因果线,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来自未来的预兆。
良久,他缓缓收回神识,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星象显示,北方主位紫气隐现,却又暗藏杀机;辅星紊乱,似有外力干扰。结合自身因果线的感应,前路确有大机缘、大因果等待,但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与变数,绝非坦途。
尤其是那“外力干扰”之象,让他心生警惕。莫非除了自然险阻,还有人为的阻碍?
绿洲夜宿观星象,推演前路吉与凶。
紫气杀机并存在,缘法之外有暗涌。
他并未因此感到畏惧,反而更加冷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预知前路艰险,便可提前做好万全准备。
他不再观望,闭目凝神,将自身状态调整至最佳。无论如何,目标既定,便唯有前行。
---
第一百零八章 告别绿洲续北行 心念坚定无彷徨
翌日清晨,沈知涯从静坐中醒来。经过一夜的休整与推演,他精神饱满,目光湛然。他最后饮了一口绿洲清泉,对着这片在绝地中顽强生存的小小生命绿岛微微颔首,随即转身,毫不留恋地再次踏入了无垠的黑色戈壁。
步伐依旧沉稳,速度却比之前更快了几分。既然已知前路艰险,便无需再在路上过多耽搁。
风沙拂面,灼热依旧,但他的道心如同被星辰之力洗涤过,愈发晶莹坚定。脑海中回响着星象显示的“紫气”与“杀机”,这非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起了他心中那股迎难而上、于险境中求大道的锐气。
《因果经》云:“因果不虚,福祸自招。心念所向,即是道标。”
他既已踏上这条路,承载了玄尘子的传承与自身的宿命,那么无论前方是机缘还是劫难,都是他必须面对、必须跨越的“尘关”。
告别绿洲续北行,心念坚定无彷徨。
纵有千劫加我身,难移此心向道诚。
他的身影在广袤的戈壁上逐渐缩小,化作一个坚定的黑点,向着北方那如同洪荒巨兽般匍匐的雄伟山脉,义无反顾地前进。所有的犹豫、彷徨,似乎都已被留在了身后的绿洲与过往的岁月之中。
---
第一百零九章 山势迫人感威严 自然伟力撼心魄
又经过十数日的跋涉,沈知涯终于抵达了这片北部山脉的脚下。
站在山前,才能真正感受到其磅礴与威严。山体并非纯粹的黑色,近看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青黑之色,岩石嶙峋陡峭,如同被巨斧劈砍过一般,几乎没有缓坡。植被稀疏,只有一些极其耐寒耐旱的苔藓地衣,紧贴着岩石缝隙顽强生长。
一股古老、苍茫、带着沉重压迫感的山脉业力扑面而来,远比赤岩谷地那片石林要浩瀚无数倍。仿佛整条山脉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其呼吸便是风,其脉搏便是地脉的流动。
抬头仰望,主峰直插混沌天穹,看不到顶,半山腰以上便被浓稠如墨的云雾所笼罩,那云雾并非水汽,更像是凝聚不散的灵气(或煞气),缓缓翻涌,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之感。
在这等自然伟力面前,个人显得如此渺小。即便是以沈知涯如今的心境修为,也不由得生出一丝敬畏之感。
山势迫人感威严,自然伟力撼心魄。
凡躯欲攀通天路,需怀虔诚与勇决。
他能感觉到,那强烈的牵引感,并非指向山脚,而是源自那被云雾笼罩的山脉深处,甚至可能就是那主峰之巅。
前路,果然是登天之难。
但他眼中并无退缩,只有一种面对挑战的沉静。他稍作调息,便开始寻找上山路径。
---
第一百一十章 寻得小径攀险峰 脚踏实地始登程
山脉脚下并非完全无路可走。沈知涯沿着山脚搜寻了半日,在一处较为隐蔽的、被两块巨大岩石夹峙的缝隙后,发现了一条蜿蜒向上、极其狭窄陡峭的天然小径。
这小径似乎是经年累月由雨水冲刷、或是某种小型兽类踩踏而成,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脚下是松动的碎石,两侧是刀削般的岩壁,抬头望去,小径如同一条细线,缠绕在险峻的山体之上,消失在云雾之中。
这无疑是一条险路,但对于决心已定的沈知涯而言,已是难得的通道。
他没有犹豫,深吸一口气,将体内真气运转至双足与双手,确保每一步都稳如磐石。然后,他踏上了这条登峰之路。
初始路段尚可借力岩石,越往上,路径愈发陡峭湿滑,有些地方甚至需要用手扣住岩缝,才能勉强攀援而上。山风凛冽,吹得他道袍猎猎作响,脚下是令人眩晕的深渊。
但他心志坚定,目光始终望着上方,步伐稳健,每一次落脚,每一次借力,都精准而有力。《因果经》修炼带来的对自身力量的精微控制,在此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寻得小径攀险峰,脚踏实地始登程。
不畏巉岩与深渊,心向绝顶步自稳。
他的身影,沿着那条细若游丝的山径,一点点地,坚定不移地,向着云雾缭绕的山脉深处,向上攀登。真正的考验,随着他这一步踏出,已然正式开始。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