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赤岩谷地探幽奇 灵植异兽隐踪跡
沈知涯站在高坡上,俯瞰着下方这片被称为“赤岩谷地”的奇异之地。暗红色的砂岩在不知名光源(或许是穹顶自身发光,或许是那些奇异植物的光芒)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温暖而神秘的色调。巨大的风化蘑菇石如同沉默的卫士,散落在谷地各处。
空气中流动的灵气虽然依旧稀薄,却让他精神为之一振。他小心翼翼地沿着陡坡向下,正式踏入了这片未知的区域。
脚下是松软的红色砂土,踩上去悄无声息。他注意到,那些零星分布的、散发着微弱灵光的灌木,形态各异。有的叶片如同火焰般蜷曲,散发着温热;有的则结着珍珠般大小、莹白剔透的浆果,散发着清甜的气息。
他尝试着靠近一株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仔细感知,确认其并无毒性,反而蕴含着精纯的水木灵气。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放入口中,浆果入口即化,一股清凉甘甜的汁液顺着喉咙滑下,不仅解渴,更化作一丝细微的灵气,滋润着他尚未完全恢复的经脉。
“好东西!”沈知涯心中一喜。这谷地中的灵植,或许是他恢复和提升的关键资源。
然而,他也并未放松警惕。这等灵气汇聚之地,往往也孕育着强大的异兽。他的感知如同无形的蛛网,向着四周蔓延开来。
果然,在他采摘浆果时,敏锐地捕捉到不远处一块蘑菇石后,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带着敌意的气息。他不动声色,假装并未察觉,继续向前探索。
赤岩谷地探幽奇,灵植异兽隐踪跡。
福缘伴随危机伏,步步为营需仔细。
他如同一个谨慎的探险者,一边收集着对自身有益的灵植浆果,补充着水分和灵气,一边时刻提防着可能出现的危险,朝着牵引感指引的谷地深处,缓缓推进。
---
第八十七章 赤狐狡黠窃灵果 身法如电难追寻
沈知涯正专注于感知前方一块巨大赤岩后可能隐藏的危险,忽然,眼角余光瞥见一道赤红色的影子,如同鬼魅般从侧后方一掠而过!速度之快,几乎超出了他视觉捕捉的极限!
他心中一惊,猛地回头,只见自己刚才停留过的那株结着白色浆果的灵灌木上,几颗最为饱满莹润的浆果已然不翼而飞!只剩下几处新鲜的断茬。
而那道赤影,已在数十丈外的一块岩石上停下,显出了真容——那是一只通体赤红、毛色油光水滑、体型比寻常狐狸稍大一些的异种狐狸。它嘴里正叼着那几颗 stolen 来的浆果,一双灵动的、带着几分狡黠的眼睛,正得意洋洋地望着沈知涯,尾巴还悠闲地晃了晃。
沈知涯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这小东西,竟然趁他不备,偷了他的“战利品”!看它那娴熟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显然是个惯犯。
他并未动怒,反而对这灵性十足的小家伙产生了一丝兴趣。他能感觉到,这赤狐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并不暴戾,更多的是一种机敏和顽皮,其灵力波动虽然不强,但十分纯粹。
那赤狐见沈知涯没有追来的意思,三两口将嘴里的浆果吞下,然后朝着沈知涯“吱吱”叫了两声,似乎是在挑衅,又像是在道谢?随即,它身形再次化作一道赤红色的闪电,几个起落间,便消失在了错综复杂的赤岩群中,无影无踪。
沈知涯摇了摇头,并未去追赶。这赤狐速度太快,在这复杂地形下,他根本追不上。而且,他此行的目的并非狩猎。
赤狐狡黠窃灵果,身法如电难追寻。
谷地生灵多奇异,何必与之为仇敌。
他记下了这赤狐的特征,继续前行。只是接下来,他更加小心地保管自己采集到的灵植,免得再被这些“地头蛇”打了秋风。
---
第八十八章 石林迷阵困身形 心感指引破虚妄
随着不断深入赤岩谷地,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巨大的赤色岩石不再零散分布,而是逐渐连接成片,形成了一座座天然的石林迷宫。怪石嶙峋,通道错综复杂,许多地方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极易迷失方向。
天空依旧是那片铅灰色,没有日月星辰指引,寻常的辨识方向方法在这里完全失效。就连沈知涯体内那清晰的牵引感,在进入这片石林区域后,似乎也受到了一种无形力量的干扰,变得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同被蒙上了一层薄纱。
沈知涯尝试着在岩石上留下刻痕标记,但很快就发现,有些标记会诡异地消失,或者出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这片石林,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迷阵!
他如同无头苍蝇般在石林中转了很久,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周围的景物似乎永远没有变化。一种烦躁和焦虑的情绪,开始悄然滋生。
他知道,这是迷阵对心志的侵蚀。若不能保持冷静,只会越陷越深,最终力竭而亡。
他强迫自己停下脚步,不再盲目乱闯。他找了一处相对开阔的地方盘膝坐下,闭上了眼睛。
外界的视觉干扰被屏蔽,他将全部心神沉入内心,全力去感知那被干扰的牵引感。
起初,那感觉依旧模糊不清,如同隔着浓雾看灯。但他不急不躁,如同老僧入定,心神空明,只是纯粹地去“感受”,去“倾听”。
渐渐地,在一片混沌的干扰中,那一点源自灵魂深处的牵引,如同黑暗中的一颗寒星,虽然光芒微弱,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动摇的“真实”。
他不再去理会眼睛看到的“路”,也不再相信所谓的“标记”。他站起身,完全凭借着内心那点最真实的感应,迈开了脚步。
时而直行,时而拐弯,甚至有时需要穿过看似是死路的岩石缝隙。他的动作毫不犹豫,步伐坚定。
石林迷阵困身形,心感指引破虚妄。
不依肉眼观歧路,但凭本心向真方。
果然,当他彻底信任内心的指引后,那看似无穷无尽的石林迷阵,仿佛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条无形的通道。周围的景物虽然依旧相似,但他能感觉到,自己正在以一种玄妙的方式,穿越这片天然的屏障,向着核心区域不断靠近。
---
第八十九章 迷阵尽头见洞府 石门紧闭隐玄机
凭借着内心那坚定不移的牵引感,沈知涯在如同迷宫般的赤岩石林中穿行了不知多久。他不再受困于视觉的欺骗,脚步始终踏在正确的“路径”上,周围的石林仿佛活了过来,自动为他让开了一条通向深处的无形通道。
终于,在穿过一道极其狭窄、仅容侧身而过的石缝后,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他走出了那片令人晕头转向的石林迷阵,来到了一处相对开阔的山坳之中。山坳的尽头,倚靠着陡峭的赤色山壁,赫然矗立着一座古朴的洞府!
洞府并非天然形成,明显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两扇厚重的、不知由何种暗青色金属铸成的石门紧紧关闭着,门上布满了复杂的、已经有些模糊的古老纹路,隐隐散发出一种沧桑而威严的气息。石门上方,镌刻着两个龙飞凤舞、意蕴深远的古篆大字——
“尘关”!
就是这里!
沈知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那冥冥中的牵引感,到了此地,已然强烈到了顶点,源头正是这座紧闭的“尘关”洞府!
他快步走到石门前,仔细观察。石门严丝合缝,沉重无比,显然并非依靠蛮力能够推开。门上的古老纹路,似乎构成了某种玄奥的阵法或禁制。
他尝试着将手掌贴在冰冷的石门之上,缓缓输入一丝真气。
“嗡……”
石门上的纹路微微亮起一丝极其黯淡的光芒,随即又迅速沉寂下去,再无反应。他的真气如同泥牛入海,未能激起任何波澜。
迷阵尽头见洞府,石门紧闭隐玄机。
尘关二字蕴道韵,缘法未至不可期。
沈知涯明白,这“尘关”洞府,绝非轻易能够开启。需要特定的方法,或者……满足某种条件。
他退后几步,不再贸然尝试。而是静静地站在石门前,凝视着那“尘关”二字,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古老道韵,心中思索着开启之法。
---
第九十章 观摩石门悟道韵 静心守候待机缘
沈知涯没有急躁地强行破门,也没有四处寻找所谓的“机关”。他深知,这等前辈高人所留的洞府,往往考验的并非武力,而是缘法与悟性。
他在距离石门三丈之外,寻了一处平坦的赤岩,拂去上面的浮尘,盘膝坐下。目光平静地凝视着那两扇厚重的暗青色石门,以及门上那玄奥的纹路和“尘关”二字。
他不再试图去“理解”那些纹路的含义,也不再执着于寻找开启的方法。而是放空心神,将自己的意识,缓缓融入那石门所散发出的、古老而沧桑的道韵之中。
起初,那感觉如同隔着一层厚厚的墙壁,模糊不清。但他极有耐心,如同一位虔诚的朝圣者,日复一日,只是静静地观摩,静静地感受。
饿了,便采摘附近的一些灵植浆果充饥;渴了,便饮用岩石凹处积存的、清冽的雨水。他将全部的心神,都沉浸在了与这石门道韵的沟通之中。
渐渐地,在他那空明澄澈的识海里,那石门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死物。那些模糊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如同山川河流的脉络,阐述着自然的生灭;那“尘关”二字,笔走龙蛇,一撇一捺之间,似乎蕴含着对红尘万象的勘破与超脱。
“尘关……尘关……红尘之关隘,亦是超脱之始点……”
他若有所悟。这洞府名为“尘关”,或许并非指隔绝尘世,而是寓意着修行路上,需要勘破、超越的种种心障与业力束缚。
他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家族的恩怨,流亡的苦难,生死的考验……这一切,不都是需要跨越的“尘关”吗?
观摩石门悟道韵,静心守候待机缘。
红尘万劫皆为障,勘破方能见真颜。
他心中一片宁静,不再焦躁,不再期盼。只是静静地坐着,等待着。他相信,当他的心境与这“尘关”的道韵真正契合之时,便是石门开启之机。
日升月落(虽然此地不见日月,但他自有计时之法),时光在静坐中悄然流逝。沈知涯的气息愈发沉凝,周身似乎也沾染上了一丝与那石门同源的、古老而超然的气息。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