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登录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登录
首页
\
文学
\ 廉德平《笔墨为耕,守望山河》‖:梅子思秋
廉德平《笔墨为耕,守望山河》‖:梅子思秋
精华
热点
2025-11-15 21:33:32
35196
阅读
关注
第429期
笔墨为碑,守望山河
廉德平
珠河的风,总带着林海的苍劲,掠过三股流的田垄,拂过长万屯的屋檐,也吹过那些沉睡在岁月里的抗联故事。在这片曾浸染热血的土地上,周喜斌用二十余载光阴,以笔墨为犁,在历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只为打捞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峥嵘——这份执念,早已深深镌刻进一名老党员的骨血里。
退休后的时光,于他人是含饴弄孙的闲适,于周喜斌却是一场与岁月的赛跑。“先烈们用命换来了今天,我不能让他们的故事被风吹散。”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支撑他踏遍山河的初心。花甲之年的他背起行囊,揣着赵尚志、赵一曼的旧照,毅然踏上了跨越山海的寻访之路。春秋岭的密林里,荆棘划破衣裤,蚊虫叮咬得脸颊红肿,他循着老猎户的指引在落叶堆中披荆斩棘,当指尖触到隐藏粮秣的山洞石壁时,突然红了眼眶:“就是这里,他们当年饿了啃树皮、冷了抱柴火,却从没退过半步。”孟家大院的残垣边,他蹲在斑驳墙根下,轻抚着炮火熏黑的砖块,静听村里老人追忆将士们借宿时省下干粮分给孩童的往事,笔记本上的字迹被泪水晕开些许:“这才是鱼水情深啊,这样的细节,绝不能漏。”
骆驼砬子的山巅上,凛冽山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他却执意站到日落,手中旧地图被吹得哗哗作响,与远处的山峦重叠成当年的战壕。“站在这里才懂,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敌人,还有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和绝境中的孤独。”他喃喃自语,肩头的背包里,装着磨破底的登山鞋,更承载着重逾千钧的使命感。楼家窝棚的田埂旁,他与农户攀谈半晌,当听到祖辈说起“游击队员夜里帮我们挑水浇地,天不亮就走”时,忽然攥紧了拳头:“这些平凡的温暖,才是抗联精神最鲜活的模样。”帽儿山的晨雾、苇河的浅滩、黑龙宫的老树下、河东的荒坡上,都留下过他蹒跚却坚定的身影——鞋子磨破三双,裤脚沾满泥点,膝盖的旧伤在阴雨天隐隐作痛,但只要找到一个印证史料的细节,他就像个孩子般雀跃:“又为先烈们多留住了一段记忆。”
史料是历史的密码,解读它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执着,更需要一颗共情的心。四十余篇泛黄的文献堆在案头,纸页卷曲、字迹模糊,还带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他逐字逐句研读,每当遇到游击队员牺牲的记载,常常伏案良久,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页,热泪悄然滴落在“宁死不屈”的字迹上。“你看这里,十三名队员里,最小的才十七岁,才多大啊。”他对着史料喃喃,仿佛在与先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为了核对一组战斗数据,他多次往返档案馆与图书馆,手抄的笔记堆起半尺高,指尖被纸张磨出薄茧;遇到晦涩的记载,他便打电话请教史学专家,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直至弄明白每一个细节。三年时光,寒来暑往,案头的灯光总是亮至深夜,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那些零散的文字,在他心中渐渐拼凑成完整的画卷:从十三名队员的星火微光,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哈东支队六千余名将士的燎原之势,冰天雪地里的露营、缺衣少食中的坚守、枪林弹雨中的冲锋,都在他的笔端化作可歌可泣的篇章,也化作他心中愈发坚定的信念:“记录历史,就是传承精神;守住记忆,就是守住初心。”
二十余年的坚守,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个日夜的深耕细作。从尚志市志、年鉴到各类文史文集,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深情告白。旁人不解,为何退休后仍要这般劳心费力,他却笑着说:“我是党员,又是尚志人,讲好抗联故事,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福气。”这份初心,是他对抗联先烈的庄严承诺,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眷恋,更是一名老党员从未褪色的担当。
当《珠河根据地抗日游击队》终于付梓,那些浸透着汗水、泪水与心血的文字,化作了一座无形的精神丰碑。书中,六千余名将士的英魂得以永远铭记;书外,周喜斌用一生坚守诠释了何为“不忘初心”。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平凡的坚持,为尚志的抗战历史补上了最鲜活的注脚,为抗联精神的传承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珠河的风依旧吹拂,那些被笔墨唤醒的故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感悟,将与周喜斌的坚守一同,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因为有人守望,历史便不会褪色;因为有人共情,精神便永远鲜活。这便是一名老党员的担当——以笔墨为碑,以初心为炬,让山河记得,让后人永远铭记。
举报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举报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439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