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游仙传》(重阳篇)第一百零六回再登落霞峰
陈宏元著
诗曰:
几度茱萸不胜愁,去年客酒酌今秋。
蹉跎四海桑田道,辗转三山烟雨楼。
每至月明思夜静,常因雁过望云悠。
此间临绝孤峰顶,到底长河许我忧。
流光过隙,岁月似梭,转眼间春华落尽、秋实满枝,重阳佳节的脚步渐行渐近。陈飞驻守青霞镇已近半载,山风拂面,晨露沾衣,他默默数着日子,指尖轻掐,恍然发觉宗门换防之期已然不远。
秋意正浓,霜风悄起,像一位无声的画师,以寒凉为笔,将银杏叶由翠绿点染成金黄,片片翻飞如蝶舞于巷口檐角。菊香则如细语绵长,顺着青砖铺就的小径蜿蜒流淌,穿过坊市深处,沁入人家窗棂,将整个小镇浸润在一种古老而温润的气息里。重阳,就这样携着千年的诗意与人情,踏着落叶的节奏,悄然降临于这方山水之间。
每当思及即将离去,陈飞心头便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那不是对职责的倦怠,而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那一道道熟悉的巷陌,曲折中藏着烟火人间的温度;那坊市中一张张笑脸,或憨厚、或俏皮、或慈祥,早已在他心中刻下印记,如同老树年轮,一圈圈沉淀着时光的温情。
更让他心绪难平的,是那些曾并肩作战的同门身影。有些师兄师弟曾在月下论剑、峰巅御敌,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却终究没能走完这一程。他们把热血洒在这片热土,魂归青山,骨埋荒野。每当夜深人静,风过林梢,仿佛仍能听见他们的低语,在山谷间回荡,在心湖中激起涟漪。那份伤感,不似骤雨滂沱,却如秋雾弥漫,久久不散。
而今重阳将近,民间习俗如春泉解冻,悄然复苏。这个源自上古秋收祭天、祈福避灾的节令,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演化,最终凝练为“敬老、登高、赏菊、插茱萸”四大雅事。它不再仅仅是农时的标记,更成为连接天地、贯通人伦的文化纽带——登高以望远明志,赏菊以寄情守节,插茱萸以辟邪祈安,敬长者以承孝道。这些仪式,如细流汇海,将自然的节律与人间的情感融为一体,化作一代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温暖图景。
此刻,陈飞独伫镇外望云台,衣袂随风轻扬。他凝望着南迁的雁阵,如墨点划过澄澈蓝天,留下一串悠长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离别与归途的永恒命题。思绪亦随之飘远,穿越时空,回到去年重阳——
那一日,青霞镇灯火通明,坊市流光溢彩,宛如星河坠地。他缓步穿行于青石小巷,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斑驳光影,映照出人们脸上洋溢的欢愉。菊香扑鼻,沁人心脾,孩童嬉闹声、商贩吆喝声、琴瑟和鸣声交织成一片热闹的人间交响。
随后几日,入落日山脉一番游赏,来到了落霞峰前,他拾级而上,登临落霞峰巅。夕阳西下,万道霞光倾泻而下,将整座山峦染成一片金红,云海翻涌如诗,天地仿佛为之静默。那一刻,他立于山巅,心随景动,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脉搏,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辽阔。
如今回想,那一幕幕画面依旧清晰如昨,仿佛从未远去。余韵悠长,如同杯中残茶,虽凉犹香,令人回味无穷。而今又是一年重阳至,风景依稀相似,人事却已微变。但无论身在何方,那座小镇、那片山川、那段记忆,都将如一枚烙印,深藏于他的魂魄深处,随岁月流转,愈加鲜明。
很快,半年轮守之期便悄然临近尾声。陈飞正立于山崖远眺,忽感灵光微闪,一枚传讯玉简自天边飞来。他伸手接过,神识一扫,眉峰轻动,眸中泛起一丝波澜。
玉简中是风长老的亲笔传音:重阳将至,宗门有令,凡轮守期满之弟子,皆可享七日休沐之恩。算来他们这一批驻守青霞镇已整整半载,恰在重阳前两日,新任轮值弟子便会抵达交接。风长老特意叮嘱,此次交接重任,全权交由陈飞主持。待一切妥当,近三百名值守弟子便可解甲归乡,或探亲访友,或游历赏秋,共度这金风送爽、菊韵流芳的佳节良辰。
他缓缓收起玉简,指尖轻抚其上残留的灵纹,目光投向远方层峦叠嶂的群山。秋日的晨光洒落山巅,云海翻涌如练,仿佛天地也为这将至的节日披上了锦绣华裳。唇角不禁浮起一抹温润笑意——他忆起去年重阳,自己尚与几位萍水相逢的异乡修士登高望远,对酒当歌,赏黄花之烂漫,品清茗之幽香,虽身在客途,却也心怀慰藉,意趣盎然。
时光荏苒,今非昔比。曾并肩守镇的同门中,有些已陨落于风雨征途,杳无音信;而眼前这批幸存的同道,终能安然返乡,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此情此景,亦足以慰风尘,暖寒心。
回到镇中,陈飞未作停歇,径直前往议事厅拜见风长老。只见那位元婴大圆满境界的长者端坐高堂,衣袂垂落如云,神色沉静如渊。见他进来,风长老微微颔首,声音清越而温和:“交接之事已安排妥当,新任弟子不日即至。你这几日务必将防务整理成册,待其到来,详加交代,不可有失。”
“弟子谨遵法旨。”陈飞躬身领命,语气坚定,目光清明。
此后两日,他昼夜不息,将青霞镇半年来的防务纪要、阵法运转、妖兽出没轨迹、周边势力动向等一一梳理,汇编成一部详尽周密的《青霞镇戍守志》。又亲自踏遍各处岗哨、关隘与灵脉节点,将需注意之处以朱笔标注,甚至亲手绘制了数幅地形图解,力求万无一失。
重阳前二日,新任轮守弟子果然如期而至,浩浩荡荡二百余人列队入镇,剑光缭绕,气势凛然。陈飞亲自将册籍交予新任统领,并带领他们逐一巡查要地,从阵眼维护到夜间巡防路线,从灵石补给点到紧急传讯符的使用,事无巨细,悉心讲解。直至月上中天,银辉洒满山林,交接方告完成。
翌日清晨,秋阳初升,天朗气清。第一批返乡弟子早已整装待发,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轻松与喜悦。彼此拱手作别,言语间满是对归家团圆的期盼与对未来的憧憬。陈飞立于巍峨山门之下,静静目送一道道剑光破空而起,划过湛蓝如洗的秋日苍穹,如流星般散向四面八方,消失在连绵青山之间。
正当他沉浸于这份宁静之时,忽有一道熟悉的身影缓步而来——正是曾在庆功宴上相识的赵师兄。那人一身青衫飘逸,笑意温煦,拱手笑道:“陈师弟怎还滞留于此?莫非不归?听闻今年重阳前夕,附近乡绅为感谢镇守仙家将士特于落霞峰顶兴建‘览霞阁’,雕梁画栋,飞檐凌虚,确是登临揽胜,观烟霞变幻,赏山光水色的好去处。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陈飞含笑还礼,目光悠远:“赵师兄先行游赏,不必挂念。我欲待重阳正日,邀三五故交旧僚,共赴落霞,重温旧景,不负这良辰美景。”
送走了最后一批同门,山门前终于归于寂静。唯有秋风拂过,卷起几片落叶,在空中轻旋飞舞。陈飞独立石阶之上,衣袂随风轻扬,身影被斜阳拉得修长。他望着那一道道渐行渐远的剑痕余光,心中百感交集。
重阳将至,万家灯火可期。而他,在这片守护了半载的小镇尽头,仍愿为这段岁月留下最后一瞥深情回望——那是属于他的,最温柔的告别。
转眼间,两日光阴如流水般悄然滑过,重阳佳节翩然而至。晨光初破云层,洒落山林之际,陈飞已从梦中醒来,眉宇间透着一丝久违的郑重。他缓缓起身,推开木窗,秋风裹挟着清冽露气扑面而来,仿佛天地也为这节日换上了新装。用罢早饭,他仔细整理衣袍,束发戴冠,动作轻缓却庄重,似在为一场久别重逢的仪式做准备。随后,他踏出屋门,足下生风,直奔落霞峰而去。
一路上,金风送爽,玉露凝霜,空气里弥漫着草木凋零前最后的芬芳,沁人心脾。群山如海,层林尽染,枫红与银杏交织成一片斑斓的锦缎,自天边铺展而来,仿佛是大自然以天地为织机、四季为丝线,精心织就的一幅无垠华裳。偶有几簇野菊破霜而出,嫩黄浅白的花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宛如遗世独立的隐士,在寂寥中坚守清雅本色。江流如练,横贯原野,水光接天,远山含烟,薄雾缭绕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墨色浓淡相宜,意境深远悠长。
山径曲折,藏于苍翠深处,两旁霜叶缀满枝头,红者如烈火燃烧,黄者若熔金流淌,更有橙紫交辉,恍若哪位丹青圣手醉后挥毫,将整座秋山泼染得绚烂夺目,令人目眩神迷。每一步前行,都似踏入画境之中,耳畔唯有落叶轻响,与远处鸟鸣相应和,静谧中藏着无限生机。
行至山脚,陈飞驻足凝望,目光掠过漫山秋色,眸底却浮起一抹难以言说的怅然。七载光阴,如白驹过隙,自那年离乡背井,孤身踏上修仙之路,辗转四海三山,历尽风霜雨雪,虽习得通天法术,名动一方,结识无数豪杰奇士,可心底那一缕乡愁,却始终如影随形,未曾消散。
每逢佳节,思乡之情更甚,今日重阳,登高望远,正是寄托情怀之时。于是他早早就用传讯符,邀来几位在历炼中认识的生死故交——江南才子柳文清、塞北侠客秦长风、蜀中琴仙苏凝眉,还有隐于深山、医道通神的莫当归,俱赴此约,同赏秋光,共话胸怀。
不多时,众人陆续而至。柳文清一袭青衫飘然若仙,手中折扇轻摇,眉目疏朗,书卷之气盈盈流转,仿佛携来了江南细雨中的墨香;秦长风身披劲装,腰悬长剑,步履沉稳,英气勃发,眉宇间仍带着塞外风沙磨砺出的刚毅;苏凝眉素衣白裙,怀抱桐木古琴,神情清冷如月下寒梅,不染尘俗,周身似萦绕着一缕空谷幽兰的清香;莫当归则布衣简朴,背负药篓,篓中隐约可见几株新采的灵草,面容温润如玉,目光慈和,仿佛能抚平世间一切疾苦。
故人相见,无需繁礼,亦不必多言。一个眼神交汇,便知彼此心意;一声浅笑低语,便胜过千言万语。漂泊半生,各自天涯,今日齐聚于此,不只是为了登高赏景,更是为了在这纷扰尘世中,寻回那一份久违的温情与归属。
“陈兄,许久不见,风采更胜往昔啊!”柳文清轻摇折扇,眼中笑意温润。
陈飞拱手还礼,唇角微扬:“柳兄谬赞了。倒是你,依旧这般风流倜傥,怕是江南女子又要为你断肠了。”
众人闻言轻笑,气氛顿暖。秦长风朗声道:“今日重阳,岂能辜负这大好秋光?不如趁晨露未晞,共登峰顶,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
陈飞点头,抬手指向峰巅:“诸位,请随我来。今日登高,不止为赏景,更为寄情。愿借此秋山江色,洗尽尘心,一解羁旅之愁。”
于是众人踏着朝晖,沿山径缓行而上。秋风拂面,飒飒作响,卷起漫天黄叶,犹如千万只彩蝶翩跹起舞,又似点点流萤在空中游弋。那落叶纷飞之间,仿佛揉碎了时光里的片片残影,每一片都承载着一段过往的记忆——
柳文清望着飘零的枫叶,眼前浮现江南春雨,杏花时节,小桥流水人家,纸伞轻撑,墨香氤氲;
秦长风仰首望天,思绪飞越千山,回到塞北大漠,黄沙万里孤烟直,铁马冰河落日圆;
苏凝眉指尖轻抚琴弦,耳畔似响起蜀中山涧清泉,松涛阵阵,月下独奏《广陵散》的孤寂与清绝;
莫当归低头轻嗅药香,忆起林间竹屋前那一片亲手栽种的药圃,晨露沾衣,百草含芳;
而陈飞,伫立风中,目光渐远,太苍山下的偏僻村落悄然浮现——爷爷拄杖立于村口,白发苍苍,翘首盼归;儿时伙伴们在茱萸树下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回荡在山谷之间……
这一刻,仿佛山风止息,落叶停舞,连天地也为这份深情屏息。
山路蜿蜒而上,愈行愈高,石阶被秋露浸润得微滑,两旁林木渐密,枝叶交错如穹顶覆下,斑驳光影洒落肩头。风过处,枯叶翻飞,似在低语着岁月的流转。众人脚步虽缓,神情却愈发昂扬,仿佛这攀登不仅是向山巅进发,更是向着记忆深处那一段热血年华步步靠近。
秦长风一马当先,身形矫健如松间猎豹,手中长剑未出鞘,却已隐隐透出凛然剑意。他随手拨开横斜而出的荆棘与藤蔓,动作干脆利落,笑声如钟鸣谷响,在层峦叠嶂间久久回荡:“想当年,在黄山之巅论剑,刀光映日,剑气冲霄,何等豪情万丈!那时年少轻狂,誓要踏遍天下名山,斩尽世间不平事。如今虽各自天涯,或隐于市井,或游于江湖,可这份肝胆相照的情义,却从未因光阴流转而褪色半分!”
“秦兄所言极是。”莫当归缓步跟上,素白衣袍随风轻扬,眉目温润如玉,语气却沉稳如山,“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聚散无常,本是天地至理。有人为功名远走边关,有人为道心独坐寒潭,也有人为家国隐姓埋名……可今日,重阳登高,故人重逢,共踏秋霜,同赏枫红,岂非命运馈赠的一场清欢?纵使世路多歧,能在此刻并肩同行,已是上苍垂怜。”
苏凝眉怀抱古琴,琴身乌黑如墨,隐约有龙纹隐现,似藏千年心事。她步履轻盈,足尖点地如掠水之萍,闻言微微颔首,眸光却已飘向远方。那目光穿过了层层山雾,落在了江南烟雨中的小院——青石阶前,老菊盛开,竹帘半卷,父母对坐品茗,笑语温存。她唇角微扬,又轻轻敛去,只低声呢喃:“这山风里的凉意,竟与故乡重阳时分如此相似……只是,再无人唤我‘阿眉’,为我簪一朵金丝菊了。”
行至半山腰,忽闻水声泠泠,如珠玉落盘。转过一道岩壁,眼前豁然开朗:一泓清泉自石隙中涌出,蜿蜒成溪,水色澄澈如镜,倒映天光云影、霜染枫林,也将众人身影温柔纳入其中。岸边野菊簇簇,金黄点点,随风摇曳,宛如为这方天地缀上的秋日诗行。
柳文清拂袖一笑,声音清越如泉:“跋涉至此,正好歇脚。不如就在这‘听泉台’小憩片刻,饮茶谈心,不负此景。”众人纷纷应和,或席地而坐,或倚石而靠,一时气氛悠然如画。
陈飞解下腰间玉壶,壶身雕工精细,泛着温润光泽。他揭开壶盖,一股清冽幽香顿时弥漫开来,夹杂着雪岭寒气与秋菊芬芳。“此乃我以冰峰绝顶融雪为引,采九月霜后金蕊,慢火煎煮七日而成的‘寒英雪露’。”他将茶汤一一斟入瓷杯,琥珀色的液体在光下流转生辉,“诸位请用,暖身亦暖心。”
茶香袅袅升腾,如丝如缕,缠绕于鼻息之间,入口初觉清苦,继而甘甜回涌,仿若将整个秋天的静谧都含在舌尖。苏凝眉轻抿一口,眼波微动,似有泪光一闪而逝:“这味道……竟与父亲亲手泡的那一壶,分毫不差。每到重阳,他总说‘菊者,久也’,寓意长寿安康。他会亲自采摘庭院中最饱满的一朵,放入紫砂壶中,与母亲相对而坐,细啜慢品,话桑麻,忆旧事……”她的声音渐轻,如同落叶坠入深潭,激起一圈圈无声的涟漪。
众人默然,唯有泉水叮咚,与山风应和。那一刻,天地仿佛静止,乡愁如无形的藤蔓,从每个人心底悄然滋生,缠绕心扉,攀上眉梢。那是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往昔岁月的追忆——纵使他们是江湖儿女,刀头舔血,也曾仗剑天涯,此刻也不过是归人,在一杯茶里,寻回了失落已久的柔软。


作者简介:陈宏元,字才德,男,自由职业,湖南省常德市人,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常德市诗词学会会员;常德市诗词学会城东分会副会长。2021年发表了陈宏元诗词曲专辑三千首,被湖南省图书馆和常德市图书馆永久收藏。在写作自度曲方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在诗词写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定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