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辈子只当姥爷了》以质朴真挚的笔触,通过个人家庭角色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四十余年来的政策更迭与观念演化,兼具时代厚度与人文温度。
作者以“计划生育”与“三孩政策”的对比为切入点,生动刻画了政策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超生一个,罚死你”的严苛年代,到如今鼓励生育的宽松环境,这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感慨,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文中提及亲戚因超生被处分的真实案例,以及小品《超生游击队》的隐喻,让政策的影响具体可感,引发读者对时代与个体关系的深思。
文章对“姥爷”与“老爷”、“孙子”与“外孙”的辨析,揭示了传统宗族观念与现代家庭伦理的碰撞。直击中国家庭关系中隐性的情感等级,引人反思宗法制度的遗留影响。结尾暗示跨越传统藩篱的亲情,既是家庭结构的软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作品既照见了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妥协,也映出了时代的进步与温情。在平淡叙事中暗藏批判,在亲情书写中传递希望,是一篇兼具历史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佳作。

这辈子只能当姥爷了
姚 远
四十多前,自从有了闺女之后,我下辈子注定当姥爷了,我老婆也只能当姥姥了,因为我们正赶上计划生育最严格的年代,或男或女只准生一胎。

今天,“计生办”取消了,生育政策也调整了。2013年12月21日,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允许生育第二个孩子。2015年12月31日,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改,明确规定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启动,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并配套支持措施,生育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产假延长至98天,不同地区、不同单位还有不同的奖励办法。如果是多胎,可能成为“英雄的母亲”。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与四十多年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天壤之别,那个时候,你在不符合政策的情况下,如果超生一个,罚死你,治死了。有工作单位的,要么降级降薪,是党员的,要么党内处分,要么开除公职。农民更惨,罚的你无家可归,黄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如此。要么是“吃药不夺瓶,上吊不解绳”,你死了活该,还被人耻笑,没人同情你。我大表嫂是小学教师,就因为多生了一个儿子降级使用,作为“反面教材”,多次被当时的县委书记王怀忠(后升任阜阳市长、书记、安徽省副省长,再后来被判处死刑,用药物注射而死)在会上点名批评,直到退休,她也没长上级。

这些且不说,就说一下“姥爷与老爷”、“孙子与外孙”的区别。谁都知道,“姥爷”指母亲的父亲,是北方人通常的称呼,也称外祖父,在南方称外公。“老爷”则比较复杂,在部分北方方言中指外祖父,与姥爷同义,而在东北方言中指特定亲属,如爷爷的弟弟为老爷。从历史的角度说,称呼官吏、权贵或有钱有势的地主、资本家,也称老爷,希望儿孙长大了,也“当官做老爷”。封建社会或解放前,仆人、佣人称男主人为老爷(或老东家、少东家)。在广州潮汕(我在广州呆的时间长了,也接触过潮汕人、吃过潮汕菜)地区指神明,如土地公、妈祖,与亲属称谓无关。“姥爷”就是姥爷,没有引申义,而“老爷”就有很多引申义。

孙子与外孙有区别吗?他们的核心区别在于血缘关系、家庭地位、情感亲密度及法律制度。孙子是儿子的儿子,属直系同姓后代,常被视为家族传承者。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属旁系异姓的后代,在传统观念中地位相对次要,中国通常继承父姓。说白了,孙子与祖父母有“直接”血缘关系,与外祖父母有“间接”血缘关系。民间有句俗语:“外甥(外孙)是狗,吃了就走。”孙子则不同,他要长期居住在祖父母那里,与祖父母同吃同住,感情自然深厚,亲情也就浓一些。
在家庭关系上,孙子与外孙一样看待吗?这确实是让人纠结的问题。从血缘关系和法律角度看,孙子与外孙是平等的,但实际情感亲密度不同,孙子往往被看成是自家人,外孙是人家的人。在传统观念中,孙子与祖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可能被赋予更多的情感投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更亲”一些。

时代不同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外孙就是孙子”,都是“自家人”,这种观念在许许多多外祖父母心中已经形成,众多的遗产都要留给外孙,传统观念逐渐淡化或消除。我对外孙外孙女就非常疼爱,他们还小,况且他们的爷爷已经去世三年了,我们不疼谁疼。我有许多的亲戚朋友离开自己的“老家”,甚至是自带薪水,也要去外地照看外孙外孙女。我姐已退休十几年了,一直在广州照看外孙,看了一个又一个,姐夫退休后也得去,与女儿一家团团圆圆。我外孙外孙女每周至少来我们这里一次,住上一宿或两宿,节假日会更多,想吃什么买什么,需要的我尽量满足,平时没少打电话或视频。我说,谁照看、抚养的多了,孙子也好,外孙也罢,他们就跟谁亲。

今天是礼拜六,外孙外孙女又要来了,我什么事也不做,也要照看好、陪伴好他们。
写于2025年11月15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