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小萍教育随笔集《长路浅痕》序
文/白忠德
【编者按】此文是白忠德老师对雷小萍的随笔集《长路浅痕》所作的序,实则是“于浅痕中见深义,于乡土中藏初心”的评论。《长路浅痕》是以一线教学实践为根,以庆阳乡土为魂,成就了一部兼具实践厚度与人文温度的教育随笔集。白忠德老师的作序精准点出其核心价值——既是教学历程的真实记录,亦是地域文化的生动注脚。书中最动人的,是教育本真的回归。作者以细腻笔触捕捉学生成长瞬间,从守护螳螂的童真到突破自我的勇敢,将“教育即陪伴”的理念融入日常叙事,拒绝单一评价标准的主张,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智慧。鲜活的教师群像更添暖意,锐意改革的校长、扎根山区的“明灯”、深耕文化的师者,他们在琐碎中坚守浪漫,让教育者的担当与热爱跃然纸上。可贵的是,作品并未止步于教学记录,更饱含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反思。批判固化教学、直面“双减”矛盾,提出 “家校协同滋养”的育人观,将实践困惑转化为理性思考,体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情怀。而庆阳地域文化的融入,更让作品独具辨识度。南佐遗址的厚重、秦直道的沧桑,搭配书法、秦腔等民俗元素,再缀以“菜夹饼”“塬上”等方言,既实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又让教育叙事扎根黄土大地,成为个人经验与地域记忆的双重见证。这部随笔集以质朴文字传递深刻思考,于浅痕之中见教育真谛、乡土深情,既是一线教师的成长启示录,亦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读来通俗雅致,耐人寻味。白忠德老师用心对该书做出了言简意赅而又颇有深度的评析和解读!【编辑:纪昀清】

由甘肃省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实验小学语文老师雷小萍创作的教育随笔集《长路浅痕》,近日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散文委主任白忠德作序推荐,认为《长路浅痕》是作者雷小萍扎根庆阳教育实践,以其十多年一线教学经历为脉络,用质朴文字勾勒出教育领域的鲜活图景,蕴含对教育本质的深沉思考,彰显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忱。
雷小萍以细腻亲切的笔触捕捉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如《瓶中的螳螂》里孩子对自然生命的好奇与守护,《孩子,愿你诚实》中面对学生谎言时的教育抉择,《班级里的“第一个故事大王”》里内向学生突破自我的勇敢。这些故事展现着孩子天性的多样,传递出“教育即陪伴”的理念,主张教师需以耐心呵护童真,以尊重引导成长,拒绝用单一标准评判生命。书中塑造了一群鲜活的教师形象,譬如80后校长锐意创新,推动社团活动与教学改革;黎辕校长扎根山区,为学校争取资源、培养年轻教师,被赞为“太白梁上的明灯”;郑晓红老师以文字为犁,深耕陇原文化,用书香感染师生。她们传递知识,热爱生活,于琐碎工作中保有着难得的浪漫与友善。她还对教育理念与现实困境的纠缠进行了思考,《教学偶识》批判“将未成形的心塞进同一模具”的固化教学,主张“工具性为人文性服务”;《双减下,我的遭遇和思考》直面政策落地中的矛盾,提出“家长是土壤,教师是园丁,需协同滋养学生”。这些反思结合社会现实,体现着作者对“教育如何育人”的执着探索与人文情怀。
白忠德在序中说:“打动我的还有雷小萍对这片土地浓郁的爱恋,她用大量笔墨描绘庆阳的日常生活、民俗文化,书写土地的记忆与温爱。《游读家乡,行阅庆阳》记录探访南佐遗址、姜家沟的经历,展现黄土高原的历史厚重;《墨香洇秋迎国庆》《别样方式迎元旦》描写校园活动中的书法、剪纸、秦腔等元素,体现“文化育人”的实践;《听〈庆阳秦直道线路及其文化介绍〉小感》则借秦直道的历史,呼吁‘传承地域文化,守护精神根脉’,使作品打上个人教学记录与地域文化‘见证人’的双重烙印。更为可贵的是,她在书中运用了好多庆阳方言词汇,如‘菜夹饼’‘油泼辣子’‘塬上’等等,读起来通俗又雅致。方言土语的使用,是实现语言陌生化的重要手段,提升了文本的阅读张力与感染力。”

【作者简介】白忠德,陕西佛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西安市碑林区作协副主席,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作品散见于中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多家报刊,出版散文集《我的秦岭邻居》《风过余家沟》《生态秦岭动物趣》《方舟:大熊猫》等12部;散文被译为英语等多种语言,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中考模拟试卷、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目录,获呀诺达生态文学奖提名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二届大熊猫文化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33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陕西省作协年度文学奖、陕西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科普类奖等30多项。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