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家做农事
王鸿坤
立冬过后,正值小麦播种时期。我被组织上派到石象镇连庄铺村,参与秋季禁烧防火和三秋生产工作。连庄铺村位于长葛市二号公路与G240道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是一个因餐饮业相对聚集的村庄,这里有十三碗、大食堂、刘孬农家宴、卤肉老店,红焖羊肉、洧川羊肉汤等店铺,生意红火,每到中午时分,车辆、人员蜂涌而至,热闹非凡。我工作的地方就在十字路口北,开许公路旁的一个禁烧值班岗点位。那是用一个红色帐篷搭起来的巴掌大的一片地,帐篷下面摆着两个长登沙发,一张桌子。我们的岗位就在那里。每天早上八点半集中,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地方距离老家很近,尽管不一个乡镇,但开车十分钟即可到达。今年的雨水多,严重影响了秋收。有的低洼地方仍然是水汪汪的。
农忙时节,田地里也是人山人海的。尤其是花生刚刚机收之后,拾花生的人更多。花生落在泥土的比较多,人们拿着抓爬,拎着鱼皮袋子,也有的提着水桶,一个花生一个花生地捡着。承包土地的开封市尉氏县朱曲镇的老板更是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捡一斤返半斤。
我曾经也是“庄稼汉”。记得上初中时,放假了回家帮助父母去地里打烟叶,坐在树荫下在竹杆上系烟叶,炕烟后再分等级捡烟叶,拉着烟叶去镇上烟站里卖……麦收时节,早起拿上镰蹲在址里收割,拉起架子车装麦,把麦子拉到麦场里堆垛,晚上搭个塑料帐篷在麦场里看场睡觉……轮到打麦时,也抱起麦穗往打麦机里送,打出来的麦籽摊在场里凉晒,时不时光着脚丫在麦粒中趟来趟去,隆起一条条小脊梁,开出一道道小山谷,那种感觉倍儿爽。

我也曾在甜秫秆地里干过活。一节一节种在地里,封土浇水施肥,从幼苗到长高长大,郁郁葱葱,有点儿像青纱帐。小时候,以为甜秫秆就是甘蔗,嚼着挺有味儿,象蜂蜜一样甜。到后来见到真甘蔗才知道不一样,甘蔗外皮颜色深,且杆粗,比甜秫杆更甜。记得诗人郭小川曾写的一首诗《青纱帐与甘蔗林》朗诵起来很有激情!“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呤唱!……”
如今的农村,上上下下都在忙,农忙时抓紧抢收抢种,收割机、播种机、旋耕耙……
浇地用的是喷灌、滴灌:打药用上了无人机喷施,到处都是人在地头看,机器地里转,现代化程度真高!

作者简介:
王鸿坤 男,汉族,生于1970年11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书法家协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委员、曾在乡镇工作多年,现任长葛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葛天文学》副主编、“长葛文艺”微信公众号副主编。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