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通幽,深读见道
文/路等学(兰州)
当文字汇成奔涌洪流,信息如潮水漫溢世间,“读过百书”渐成社交场中的浮华虚饰,“读懂一书”反倒成了这喧嚣时代里最珍贵的精神修行。真正的阅读智慧,恰似治学之道——广度可开拓视野的疆域,深度方能铸就思想的峰峦。浅读可得知识的“宽度”,深读方能触及智慧的“本源”。唯有在一卷经典中沉潜往复,方能触摸思想的精髓,这正是阅读超越数量之上的永恒价值。
一、哲思之境:在深度叩问中照见真理共相
治学贵在“以点破面”的深耕,这背后蕴藏着深邃的哲学意蕴。真正的学者,从不在万千课题间浮光掠影,而是择一隅而专注深耕,溯源穷流、反复推演,于精微处见天地气象,于执着中得真知奥义——这恰如现象学所倡导的“回到事物本身”,唯有摒弃浮躁的表层涉猎,以纯粹的专注力追问本质,方能穿透思想的迷雾,直抵事物的核心。
经典从不只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作者用生命阅历淬炼的思想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浓缩呈现。《论语》如一座穿越千年的精神灯塔,以“仁”为核心光芒,照亮了中国人世代遵循的伦理之路与处世准则;苏轼似一叶漂泊于宦海的不系之舟,载着历经沉浮后的旷达从容,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命哲思;杜甫若一位扎根时代的歌者,用血泪谱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家国情怀,成为千古流传的精神绝唱。贾平凹曾以诗意笔触喻之:“书如云海,真理是云后的朝阳。”从哲学高度俯瞰,这正是“万法归一”的智慧彰显——无论选择哪部经典深耕,只要秉持持之以恒的定力,终能拨云见日,与永恒的真理共相相遇,实现思想的升华。
二、心灵之约:在专注沉浸中完成精神蜕变
从心灵维度审视,“深读一卷”实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朝圣,是与自我灵魂的深度对话。浅读往往陷入“过眼云烟”的困局,如同只触及知识的皮毛,未达思想的精髓——这恰似心灵的“浅尝辄止”,信息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意识表层,难以在灵魂深处激起持久的涟漪,更无法完成认知的深度建构。正如心理学中的“浅加工效应”所示,缺乏专注与沉浸的阅读,只能让信息停留在短时记忆中,转瞬即逝,终究无法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而深读所要求的专注与沉浸,则是一场心灵的深度滋养与蜕变。当我们逐字品读经典,仿佛跨越千年与作者促膝长谈,感受其文字背后的情感波澜与思想重量;当我们掩卷沉思,恰似与自我内在对话,在静谧中梳理思绪、沉淀感悟。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重塑。它让我们在浮躁尘世中寻得一方心灵净土,在喧嚣纷扰中守得片刻宁静,在反复品读与思考中,逐渐摆脱认知的局限与心灵的浮躁,最终完成精神的升华与蜕变,收获内心的丰盈与从容。
三、文脉之承:在经典深耕中寻根铸魂
深读经典,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是与民族文化母体的深度联结。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而流传至今的经典,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读《论语》,我们仿佛听见孔子及其弟子穿越千年的谆谆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智慧如清泉润泽心灵,塑造着中国人的伦理底色;品苏轼,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灵魂在人生磨难中的挺拔与坚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如明月照亮迷途,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风骨;悟杜甫,我们触摸到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情怀如火炬传递温暖,孕育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这种深度的文化浸润,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民族文化的土壤,让我们在时代变迁中站稳脚跟,不致迷失方向;如同精神的灯塔,在价值多元的当下为我们指引前行之路,坚守文化自信。当我们真正读懂一本经典,便是在精神上与先贤对话,承接其智慧火种;在文化上与传统接续,传承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心灵上与根源重逢,筑牢自身的精神底色,让文化的力量成为支撑人生的坚实根基。
世人常以读书数量自矜,却不知广度终是表象,深度方显真章。若只求多而不求精,犹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终难窥得智慧的堂奥,不过是在信息的海洋中徒劳漂泊。真正的读书人,懂得在浮华中选择沉潜,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执着,在一卷经典中深耕细作。他们明白,阅读的真谛不在数量的堆砌,而在质量的升华;不在读过多少书,而在多少书真正读进了心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力量。
在这个追求速效与功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份沉潜的勇气与坚守。拒绝浮光掠影的浅读,回归深度精读的传统,让心灵在一卷经典中栖息,让思想与伟大灵魂共鸣。当你真正读透一本书,便会发现:那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灵魂的对话与思想的启迪;不仅是文字的阅读,更是与更好的自己、与民族的文化根脉、与更广阔的世界温柔相逢。
一卷通幽,深读见道——这或许就是阅读最本真、最动人的模样,是每个读书人都应追寻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