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初冬的某一日,我在市区的家属院里悠然散步。忽然,一串香椿铃儿仿若流星般 “从天而降”,悄然落在我的身畔。我轻轻俯身捡起这串香椿铃儿,而后细细端详着它的果串、果铃以及种子,又顺手拾起树下的叶柄。当我缓缓抬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大挺拔的香椿树,那是我无比熟悉的香椿树!刹那间,我的思绪如脱缰之马,一下子穿越时空,回到了故乡洛宁的老家老院,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那段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悠悠时光里。

在洛宁老家那座老院的房前屋后,错落有致地种着五株香椿树与三株臭椿树,它们皆是父亲与母亲亲手栽种。在老家当地,香椿树被称作灰椿树,而臭椿树则被叫做白椿树,或许是因其树皮颜色存在差异的缘故。
我的童年与少年时光,皆是在椿树的陪伴下度过,每日都能瞧见椿树的身影,对它们的印象极为深刻。对于农家孩子而言,由于天天与椿树相见,只要看一眼树皮,便能轻而易举地分辨出哪是香椿树,哪是臭椿树。
春日里,香椿芽是全家人钟爱的美味。当香椿芽长至15公分上下,无论是爹爹妈妈,还是姐姐,亦或是我与弟弟,都会“上蹿下跳”,去采摘香椿芽(土语称“扳”)。妈妈将采回的香椿芽仔细挑拣、洗净,接着用热水焯烫三分钟,捞出切碎,再加入盐、蒜汁以及自家酿造的柿子醋,一份美味便大功告成。
最为质朴的食材,搭配最简单的加工方式,往往能成就最诱人的美味。香椿芽那独特的味道,着实令人难以忘怀。

儿时家境贫寒,“香椿炒鸡蛋”基本是未曾品尝过的佳肴。香椿树在被采摘第一茬嫩芽后,还会再次萌发新芽,一家人得以连续享用一个多月的香椿美味,直至夏初。
当然,采摘香椿芽时并非毫无节制,主枝会被保留,以让树木茁壮成长。每当同村村民前来采摘,妈妈总会亲切地叮嘱:“灰椿芽正鲜嫩呢,随便采,注意安全,可别把大树枝弄断了。”
夏初,香椿叶刚刚舒展之时,妈妈总会采摘满满一大筐香椿叶,晾晒至干燥后妥善保存备用,主要是为了做那令人回味的香椿叶捞面条。
在农村土地“包产到户”之前,山区农村的蔬菜供应相对匮乏。爹爹和妈妈每年都会想尽办法,确保一家人四季都有蔬菜可吃。比如,每年采摘两大包野“葛兰叶”、数串野拳菜,腌制一坛坛野韭菜、野韭菜花、洋姜,以及两坛萝卜白菜,还晾晒不少“红薯筋”、干豆角和香椿叶。
做香椿叶捞面条时,妈妈会将干香椿叶轻轻揉碎,仔细洗净后,用热水烫上三分钟,再捞出。待面条煮熟,简单过水捞出,加入盐蒜水,接着放入香椿叶,一碗散发着香椿独特香气的捞面条便大功告成。
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家庭生活条件逐年提升,香椿叶捞面条里还会加入炒鸡蛋和芝麻碎或小磨香油,香味愈发浓郁。如今,我在城市生活已三十余载,可妈妈做的香椿叶捞面条的味道,却成为了永恒的味蕾记忆,年年都盼着能吃上一碗,有时实在没办法,只能用香椿芽捞面条来替代。

夏日,于椿树上逗弄昆虫,是我年少时的一大乐事。香椿树上极易滋生一种俗称“花媳妇”的昆虫。其学名为斑衣蜡蝉,除“花媳妇”外,还被称作“椿媳妇”“花姑娘”“椿蹦”“花蹦蹦”“花豆娘”“花大姐”。
“花媳妇”的小若虫呈黑色,体表布满小白点。大龄若虫尤为艳丽,通红的身躯上,黑白斑纹相互映衬。至于成虫,后翅基部呈红色,展翅飞翔时,色彩夺目。无论是成虫还是若虫,皆具群栖习性,虽飞翔能力欠佳,却擅长跳跃。

我与小朋友们常常捉“花媳妇”嬉戏。只需轻轻触碰“花媳妇”,它要么敏捷地跳跃,要么展开绚丽的花翅膀振翅飞翔。而当我们成功捉住“花媳妇”时,它便会“假死”,一动不动地装死。
小朋友们尤其热衷于玩一种名为“花媳妇洗碗”的游戏。捉住“花媳妇”后,轻轻用手捏住它的翅膀,让其仰面朝天,再把近似圆形的小石子或小土粒置于“花媳妇”的腿上。此时,“花媳妇”就会蹬着小石子或小土粒不停地转动,恰似在表演“蹬缸”杂技,又仿佛真的在洗碗。
“花媳妇”一旦开始“洗碗”,无论脸朝上还是朝下,都不会停歇,也不会轻易松开,仿佛生怕摔碎了“碗”。小朋友们一边玩,嘴里还一边念念有词:“花媳妇,洗碗哩;花媳妇,洗碗哩。”

冬日里,我与小伙伴们童年特有的游戏,当属“绊毛毛江”与“玩香铃子”。在家乡,椿树那长长的叶柄被称作“毛毛江”,每至秋冬树叶凋零后,我们便会将其收集起来。游戏玩法如下:小朋友们先取三根“毛毛江”,以覆瓦状相互叠压,构成一个三角形。
随后,手握“毛毛江”,在距离地面一尺左右的高度,用力向地上摔(家乡方言中,“摔”称作“绊”),如此便会绊出大小各异的三角形空间。接着,小朋友需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毛毛江”放入三角区域,若拔出时未触动原有的三根“毛毛江”,即为胜利,放入几根就能赢得几根;若拔出时触动了三根“毛毛江”,则无法赢得对方的“毛毛江”。小朋友们依次进行“绊毛毛江”,直至赢光小伙伴们的“毛毛江”。还记得吗?当有小朋友绊出大三角,却没有足够数量的“毛毛江”时,当年的你,是否曾借给他或她呢?
香椿铃,亦称作香铃子。当它成熟后自然裂开,那黄色的果皮会缓缓裂成五瓣,宛如轻柔展开的花瓣,此时,白色的内里便袒露出来,恰似白色的肚皮。而在这“肚皮”之外,是带着薄翼般翅膀的种子。
童年时,我与小伙伴们巧妙地利用香铃子的果皮与内里部分,精心组合拼凑,塑造出“小毛驴”的模样。这独具创意的“小毛驴”,便是我们童年时代充满趣味的DIY玩具。
关于老家老院里香椿树的记忆,实在是数不胜数。在我家山墙角,生长着一株挺拔的香椿树,足有20多米高,堪称全村最为高大的香椿树。
1987年,同村的王金豹,企图以“中介”的身份,将我家这株大香椿树转手卖给树贩子,甚至已经与树贩子谈好了价钱。然而,爹爹却坚决不愿卖掉这棵树,还为此找王金豹理论,埋怨他多管闲事。毕竟在那段时期,周边村民的树木被盗事件频发。

父亲表示,这棵大香椿树是自己亲手栽种并悉心养大的,本打算留着给家里盖房子、做家具,绝不出售,他担心经“中介”这么一折腾,这棵树会被盗走。
1995年夏天,伴随着一道耀眼的闪电和一声震耳的巨雷,这棵大香椿树不幸遭雷击而死,与此同时,全村十余户人家的日光灯也被电击损坏,所幸并未伤及人畜。那时,大家都还不知道“雷击木”的市场价值,这棵大香椿树便被锯成了木板。
后来,父母在房前屋后栽种的几株香椿树,也都茁壮成长,成材后用于盖房和制作家具。
香椿树之上,结出了一串串宛如绿色精灵般的果实。它们形似一串串圆润的葡萄,又仿若一串串灵动的铃儿,在枝头摇曳生姿。
当秋末冬初来临,香椿树的果实逐渐成熟,随后自然裂开,带着翅膀的种子便如同自由的飞鸟,随风轻盈飘落。在香椿树的周边,自然而然地繁衍出许多小巧可爱的香椿树苗。妈妈总会精心挑选那些健壮硕实的小香椿树苗,将它们种植在房前屋后,或是林坡之上,亦或热情地送给乡邻。就这样,大香椿树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直至今日,依旧生生不息。
香椿,向来享有“百木之王”“树王”的美誉。庄子曾称香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故而在我国文化里,香椿树常被用以寓意长寿,象征着吉祥如意与家宅兴旺。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伟岸的香椿树来形容父亲长寿安康,用“忘忧”的萱草来形容母亲慈爱无垠。例如,祝寿匾额上所书的“椿萱并茂”,便表达着父母亲健康长寿之意。
如今,我的双亲已离世多年,然而他们的养育之恩,我始终铭记于心,难以忘怀。老家的老院子,也时常在我的梦中浮现,而老院子里的那棵香椿树,已然成为我心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作者简介:白牡丹,河南洛宁人,中共党员,热爱洛阳,热爱牡丹,现从事慈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