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语 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记忆与人文温度,展现洛宁人热情真诚、淳朴守信的文明风貌,洛宁县文明办、洛宁县作家协会联合开展的“洛水食韵·舌尖乡情”主题征文活动,已收到社会各界踊跃投稿。现精选佳作,陆续推出展示,邀您共赏洛宁美食故事,品读舌尖上的文明新韵。

洛宁凉粉汤
一碗烟火里的故乡密码
向明月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洛宁老城巷口的铁锅里已腾起白雾。李婶掀开厚重的棉帘,铁勺在沸水中搅动,绿豆淀粉熬煮的浆液咕嘟作响,空气里顿时漫开清甜的豆香——这是刻在我骨血里的故乡唤醒曲,一碗洛宁凉粉汤,藏着我半生的味觉乡愁,更盛着洛宁人刻在骨子里的热情与实在。
第一次喝凉粉汤时,我才六岁。那年深秋我染了风寒,整日恹恹地趴在奶奶炕头。奶奶踩着碎步去巷尾的凉粉铺,回来时手里端着粗瓷碗,碗沿凝着细密的水珠。“快趁热喝,发发汗就好了。”她用勺子轻轻推了推碗里的凉粉,那凉粉是透亮的琥珀色,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在热汤里轻轻晃荡。汤面上飘着金黄的蛋花、翠绿的葱花,还有一勺奶奶特意加的猪油,遇热化开,香气瞬间裹住了整个屋子。
我捧着碗小口啜饮,热汤滑过喉咙,带着绿豆的绵甜和胡椒的微辛,暖意从胃里慢慢散开,连带着鼻塞都通畅了几分。奶奶坐在炕边看着我,手里纳着鞋底:“这凉粉汤啊,是咱洛宁人的‘救命汤’。早年间灾荒,地里收不上粮食,家家户户就靠绿豆磨粉做凉粉,煮碗热汤就能顶半天饿。”她指了指碗里的凉粉,“你看这凉粉要熬得‘老’,用筷子挑着不烂,入口才筋道;汤要‘鲜’,得用大骨熬半夜,再撒把自家晒的虾皮提鲜。”那天我喝了两碗,汗湿了棉袄,病竟真的好了大半。从那以后,每当我受了委屈、淋了雨,或是单纯想念家的味道,奶奶总会端来一碗凉粉汤,热乎的汤水落肚,所有的不安都像被雾气蒸散了。
后来常跟着奶奶去李婶铺子里,慢慢摸清了她的“规矩”。巷口扫街的张叔每天天不亮就开工,李婶总提前把凉粉切好、汤温在灶上,等张叔扫到巷尾,准能端上一碗热乎的,还额外多舀一勺凉粉:“你出力多,得吃实在点。”有次赶早班车的外乡人,攥着硬币匆匆跑来,说要赶车来不及等,李婶二话不说,从灶上抄起温好的汤碗,又往里面塞了个刚蒸好的馒头:“路上吃,垫肚子。”外乡人要多给钱,她却摆手:“咱洛宁人待客,哪能让你饿肚子走?”奶奶总说,李婶这铺子开了二十多年,赚的不是急钱,是街坊邻里的信任,是过路人的念想。
去外地读书后,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凉粉汤。校门口的小吃街也有卖凉粉的,可那凉粉是机器压制的,入口发柴,汤里放的是味精和酱油,喝起来寡淡无味。有次寒假回家,我刚进巷口就闻到熟悉的豆香,跑过去一看,李婶的凉粉铺还开着。她看见我,笑着掀开锅盖:“丫头回来啦?就知道你馋这口,特意给你留了刚熬好的凉粉。”
李婶做凉粉有讲究,选的是洛宁本地的小绿豆,颗粒饱满,磨粉前要在清水中泡足十二个时辰,直到豆子吸饱水分,用手一捏就碎。磨粉时不用机器,而是用家里传下来的石磨,一圈圈推着磨,豆浆顺着磨盘的纹路流进瓦盆,乳白色的浆液里满是豆子的本味。熬浆更要耐心,灶里烧的是枣木柴,火要“文武相济”,先用大火把浆烧开,再转小火慢慢熬,期间要不停地用长柄木勺搅拌,防止糊底。“熬凉粉就像过日子,急不得。”李婶一边搅拌一边说,“火大了会糊,火小了不凝固,得盯着锅,心里有数;待人也一样,得诚心,不能糊弄。”
等浆液熬到呈半透明状,用勺子舀起来能拉出细丝,就可以倒入铺着粗布的木模里,自然冷却后脱模,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这样的凉粉才筋道弹牙,入口有淡淡的豆香。汤是提前用猪骨和老母鸡熬的,熬好后撇去浮油,喝起来鲜而不腻。客人来的时候,先在碗里放一勺凉粉,浇上热汤,再根据口味加醋、酱油、花椒油、辣椒油,最后撒上葱花、香菜和炸得金黄酥脆的花生碎。一碗合格的洛宁凉粉汤,要做到“凉粉筋道、汤味醇厚、酸辣适中”,就像洛宁人的性子,实在、暖心,不花哨。
去年清明我回洛宁,特意去了李婶的凉粉铺。铺子还是老样子,门口挂着蓝布幌子,上面写着“洛宁老凉粉”五个字,灶台上的铁锅依旧冒着热气。李婶的儿子小伟正在磨绿豆,石磨转得嗡嗡响。“现在年轻人都嫌麻烦,愿意学这手艺的少了。”李婶叹了口气,又笑着说,“不过小伟愿意学,他说这手艺里藏着咱洛宁人的待客道,不能断了。”正说着,张叔扛着扫帚进来,小伟熟练地舀了碗凉粉汤,还往碗里加了勺花生碎:“张叔,今天汤里多放了点虾皮,您尝尝鲜。”张叔笑着接过,喝了一口就赞:“还是你们家的汤,暖到心里头。”
那天我又喝了一碗凉粉汤,还是熟悉的味道。热汤下肚,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百骸,看着巷口来来往往的人,有提着菜篮的老人,有背着书包的孩子,还有像我一样回来寻味的游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我忽然明白,这碗凉粉汤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洛宁人的生活印记。它藏着洛宁人的勤劳与智慧,藏着邻里间的温暖与真诚,藏着“待人以诚、待客以暖”的文明风尚,也藏着游子对故乡最深的眷恋。
离开洛宁那天,李婶给我装了一袋晒干的绿豆和一瓶她自己做的辣椒油:“想家了就自己熬碗凉粉汤,喝了就不觉得远了。要是有朋友来,记得多放勺料,咱洛宁人待客,就得让人家吃舒服。”火车开动时,我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洛宁城,手里握着那袋绿豆,仿佛还能闻到巷口飘来的豆香,还能看见李婶递出热汤时,眼里的那份真诚。
如今我在外地工作,偶尔也会自己熬凉粉汤。选绿豆、泡豆子、磨粉、熬浆,一步步跟着记忆里的步骤做,虽然不如李婶做得地道,但喝到嘴里,依旧能尝到故乡的味道——那味道里有奶奶的疼爱,有李婶母子的坚守,有洛宁老城的烟火气,更有刻在洛宁人骨子里的“文明待客”之道。
一碗洛宁凉粉汤,熬煮的是岁月,沉淀的是乡情,盛着的是文明。它不像山珍海味那般惊艳,却以最朴素的味道、最真诚的心意,温暖了一代又一代洛宁人的心,也让每一个来过洛宁的人,记住了这座小城的温度。无论走多远,只要想起这碗热乎的凉粉汤,就知道故乡从未远去,它就藏在舌尖的记忆里,在每一个思念的日子里,轻轻唤醒心底最柔软的牵挂,也提醒着我,要像洛宁人那样,待人以诚,予人温暖。
来源:文明河南在洛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