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与听音乐
作者 宋连生
一日,老伴对我说,中国人一过节,就知道吃饺子,人家俄罗斯人,节假日宁肯不吃饭,也要到剧场去听音乐,那才叫品位。老伴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中国人的意思。对于这种观点,我实在不以为然。如果让我在二者之间作选择,我肯定是选择吃饺子,而且我也不承认那些选择听音乐的人一定比我的品位高,因为我不认为吃饭比听音乐品位低。
我认为,吃饭是人类第一重要的行为,是人类维持生命的第一要务,是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在自然界中得以维系的第一要务,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毛泽东就说过:“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在佛那里,绝食是大恶,因为那是对生命的虐待,对自然造化的违逆。
就是因为人每天都要吃饭,让吃饭显得太普通、太平凡了,所以,人们才把它当成了俗务。这就是人们的认知习惯,一方面,知道离开它就无法维持生命,一方面又认为它俗气——把生命中必最的东西当成俗物,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当成高品位,甚至认为为了得到后者,可以舍弃前者,这种价值观,如果不是虚伪,那就是幼稚。当然,吃饭如果超出了维生的限度,成了一种挥霍,成为对维生资源的浪费,成为对其他人和其他生命物种生命资源的剥夺,那就也成了罪过。
中国的饺子,可以说是食品方面的国粹,在外国人心目中,那是非常玄妙的,让他们痴迷的美食。因为中国的饺子,反映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体现着中国的文化韵味。包饺子,非常讲究味道的调和——馅料里不同食材味道的调和;蘸料里不同味道的调和。这些食材和调料的味道汇在一起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美味。饺子蘸上调料,馅料和调料再一次融合,那美味更是无可言表。用学术语言表达,这就是“和味”原理;用哲学语言表达,这就叫“功能耦合”。这种和味和耦合产生的味感,比音乐里的“和声”、“和弦”美妙多了。
据说,清朝的时候,以为汉族秀才写了一篇《八宝粥记》,说,八种食材放在一起炖煮,他们的味道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一种奇特的美味。只有这种融合才能产生这样的美味。康熙皇帝从中悟出了满汉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制定了满汉文化合流的重大国策。
可见,饺子的“和味原理”中,饱含着文化、哲学、治国大略。如果我们吃饺子,能动动脑筋,把这些道理吃出来,那才是真的吃出了品位,那才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品位。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早饭后,妈妈对我说,晚上吃饺子,我听后高兴了一整天。要知道,那个年代,除了年节,平常是很难吃上饺子的。在学校上音乐课,老师弹脚踏风琴的动作,让我联想到了妈妈煮饺子的动作;琴键的跳动,让我联想到了饺子在锅里的滚动;风琴发出的声音,让我联想到煮饺子水在锅里沸腾的声音。我本来是最不爱上音乐课的,但这堂课,我却听的如醉如痴。看来这饺子还有激发音乐情趣,提高音乐效果的功能。
来到部队后,每当节日吃饺子,我们都要去帮厨,大家分工合作,和面的、擀皮的,包饺子的。欢声笑语,还有热切的期盼,那气氛真是美美的享受。包饺子、吃饺子,密切了战友情谊、锻炼了团队精神,强化了群体凝聚力,增强了节日气氛。看来这饺子里还蕴含着高超的领导艺术。
我的一位老师在给我们讲《资本论》的时候,说,商品这个东西,人们天天看它,用它,但都熟视无睹。而马克思却从商品的剖析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需要我们把它揭示出来,譬如吃饺子。
据说,俄罗斯一个乐团到某市演出,一些大款们为证明自己有品位,花高价买票去听音乐。那音乐曲子,在节与节之间都有短暂的停顿,这时是不能鼓掌的。但我们的大款们为了表明自己真的听懂了,热烈地鼓掌,让演出人员震惊不已。这种附庸风雅的品位,实在是糟蹋了音乐的品位。
饺子是有品位的,但只有有品位的人才能吃出品位来。
音乐也是有品位的,但只有有品位的人才能听出品位来。
【作者简介】
宋连生,退休军人,退休前为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大校军衔,先后被评为沈阳军区优秀党员,全军教书育人优秀教员。退休后开始学写散文,先后在各种媒体发表诗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