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声音》
文/刘永平/笔名/梅蛮
不是惊雷乍破,是万年文脉撞开穹苍
甲骨灼痕未干,青铜鼎铭铸死宪章
长城垛口的风撕裂云层,黄河怒涛拍碎洪荒
这声音,刺穿九州明暗,照透人心热凉
不与群吠争鸣,只以独有的平仄
焊立东方脊梁
这声音,是思想的火种,烧穿蒙昧长夜
是文明的根脉,深扎人类骨血
《诗经》风雅漫过烽烟,《楚辞》浪漫劈开尘屑
笔墨风骨撑起天地,炊烟平凡焐热岁月
它无强权咆哮,却比钢铁更锋利
无霸权炫耀,却比黄金更炽烈
是精神的奇点,坍缩出向善向美的世界
当寰宇崩裂,战火啃噬家园
这声音,以万年文脉为锚,镇住狂澜
它不卷入纷争,却能碾碎硝烟
不依附霸权,却独霸天地宽远
任风云翻涌,它自岿然不动
五十年,或一百年,时光劈下答案
中华民族的高光,终将烧红长天
那些被掠夺的屈辱,被欺压的苦难
早已熔成铁骨,托举今日枝繁叶茂,气冲霄汉
曾经的列强,收起霸权的刀剑
傲慢的目光,被光芒刺瞎视线
当巨龙挣脱苍穹,鳞甲涤荡黑暗
偏见与狂妄,在真相面前崩解
唯有俯首,叩拜华夏尊严
这不是鼠目寸光,是历史镌刻的必然
是文明归位,是正义亮剑
这一个声音,终将炸响在寰宇之间
它属于中国,也属于每个渴望光明的明天
——而这光明,终将照见他们自己的影子。
2025年11月14日长沙
文脉为刃,声震寰宇——评刘永平《一个声音》
《一个声音》以磅礴的诗意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华夏文明立传,为民族精神放歌。全诗跳出个体抒情的局限,将“声音”具象为贯穿万年的文脉根魂,在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中,奏响了一曲雄浑的文明壮歌。
诗人以精准而极具张力的意象铺陈文脉脉络:甲骨灼痕、青铜鼎铭、长城长风、黄河怒涛,从文明源头起笔,便奠定了“声音”的历史重量;《诗经》风雅、《楚辞》浪漫,则让这声音浸润着文学的温润与风骨。这些意象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如榫卯般咬合,构建出“独有的平仄焊立东方脊梁”的精神图景,让抽象的文明具象为可感的力量。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兼具沉郁与昂扬。从“被掠夺的屈辱,被欺压的苦难”的痛惜,到“熔成铁骨托举今日枝繁叶茂”的坚毅,再到“巨龙挣脱苍穹,鳞甲涤荡黑暗”的豪迈,情感层层递进,既不回避历史的伤痕,更彰显了文明的韧性。这种“以万年文脉为锚”的信念,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民族情怀,升华为对“向善向美”文明本质的坚守。
结尾处,“属于中国,也属于每个渴望光明的明天”的拓展,让“一个声音”突破地域边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回响。全诗以“声音”为线,串起历史、现实与未来,文字如青铜铸刻般有力,情感如黄河奔涌般炽热,既展现了中华文脉的深厚底蕴,更宣告了文明归位的历史必然,极具思想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