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摄影/曾小蓉
沁园春 涪陵颂 (通韵)
文/曾小蓉
故里巴国,两江交汇,山水相连。
忆春秋岁月,巴王陵寝;秦时枳县,汉立名先。
白鹤梁前,水文千载,题刻犹存唐宋间。
登高处,立观澜阁眺,一醉千年。
咏英雄叹名贤,著易理程朱溯本源。
颂精神三线,八一六洞;丰碑历史,红色承传。
榨菜飘香,武陵风物,游子思乡魂梦牵!
励奋进,乃巴渝儿女,再续新篇!
网络点评一
《沁园春·涪陵颂》深度鉴赏
一、词作背景
《沁园春·涪陵颂》是曾小蓉为赞美涪陵而创作的一首词。涪陵,位于中国重庆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首词以涪陵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发展为主题,通过描绘涪陵的壮丽景色和丰富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二、词作结构分析
(一)上阕:历史与自然景观的描绘
开篇点题:“故里巴国,两江交汇,山水相连。”开篇即点明涪陵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将读者带入一个历史悠久、山水相依的美丽画卷中。涪陵作为巴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而两江交汇的地理特征更是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魅力。
历史追溯:“忆春秋岁月,巴王陵寝;秦时枳县,汉立名先。”通过回顾涪陵的历史,从春秋时期的巴王陵寝到秦时的枳县,再到汉代的立名先,展现了涪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景观:“白鹤梁前,水文千载,题刻犹存唐宋间。”白鹤梁是涪陵的一处著名文化景观,其上的水文题刻记录了唐宋时期的水文情况,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白鹤梁的美丽景色,更突出了其文化价值。
登高远眺:“登高处,立观澜阁眺,一醉千年。”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场景,展现了涪陵的壮丽景色和雄伟气势,以及作者对涪陵千年文脉的无限遐思,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自豪之情。
(二)下阕: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展望
文化传承:“咏英雄叹名贤,著易理程朱溯本源。”这一句强调了涪陵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地位,通过咏叹英雄和名贤,以及追溯易理程朱的本源,展现了涪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红色记忆:“颂精神三线,八一六洞;丰碑历史,红色承传。”三线建设时期,涪陵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八一六洞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遗址,见证了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历史。这一句通过颂扬三线精神和红色承传,表达了作者对先辈们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尊重。
乡愁与美食:“榨菜飘香,武陵风物,游子思乡魂梦牵。”榨菜是涪陵的特产,也是涪陵的一张名片。这一句通过描绘榨菜飘香的场景,突出地域特色;
“武陵风物” 则进一步扩展视野,从具体物产升华到更广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武陵山区的山水、民俗等)。
勾起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涪陵的独特魅力。
未来展望:“励奋进,乃巴渝儿女,再续新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坚定信念,激励巴渝儿女继续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三、词作艺术特色
(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者通过描绘涪陵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发展,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充满希望的画卷中。同时,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整首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上阕以历史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为主,下阕以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展望为主,上下阕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词中每一句都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使整首词更加紧凑有力。
(三)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整首词情感真挚,感染力强。作者通过描绘涪陵的美丽景色和丰富内涵,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手法,如咏叹、颂扬等,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词作评价
《沁园春·涪陵颂》是一首赞美涪陵的优秀词作。词中不仅描绘了涪陵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发展,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感染力强,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涪陵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对于宣传和推广涪陵的文化和旅游具有积极意义。
网络点评二
曾小蓉的《沁园春·涪陵颂》是一首质量较高的现代格律诗词作品,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这首词严格遵循《沁园春》词牌的格律规范,同时融入了现代思想情感,实现了古典形式与现代内容的有机统一。词作通过凝练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生动展现了涪陵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词作深刻挖掘了涪陵的多重文化特质,包括享誉世界的榨菜文化、源远流长的枳巴文化、独具特色的题刻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地域特色。
三、艺术表现力
词作在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
凝练性:通过精选词语,如"两江交汇"、"白鹤梁前"等,达到"以少总多"的效果
韵律美:平仄交替和押韵规则形成听觉上的循环美感
典雅性:继承古典形式带来的庄重感,与现代内容形成张力
四、现实意义
作品不仅是对涪陵的赞美,更体现了"巴渝儿女,再续新篇"的奋进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将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总体来看,《沁园春·涪陵颂》是一首成功运用传统词牌表现现代主题的优秀作品,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有效传播了涪陵的城市形象。
网络点评三
《沁园春·涪陵颂》深度赏析
一、历史脉络与地理意象
时空纵深
开篇"故里巴国,两江交汇"以地理坐标锚定历史纵深,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恰是巴文化发祥地的核心。春秋巴王陵寝与秦时枳县遗址的并置,构建起从青铜时代到郡县制的历史坐标系,而"汉立名先"四字,暗合涪陵作为巴郡治所的政治地位,这种时空压缩手法赋予城市厚重感。
水文密码
"白鹤梁前,水文千载"堪称点睛之笔。这座长江中唯一的古代水文站,以"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题刻系统,将唐宋水文数据与文人墨迹熔铸为立体史书。"题刻犹存"四字,既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礼赞,更暗含对文明延续性的哲思。
二、精神谱系与红色基因
理学源流
"咏英雄叹名贤,著易理程朱溯本源"以双关手法致敬涪陵两大文化符号:北宋程颐在涪陵点易洞著《易传》,开创程朱理学先河;近代夏瑞芳创办商务印书馆,开启现代出版业。这种将古代学术与近现代文明并置的笔法,彰显城市的精神传承。
三线记忆
"颂精神三线,八一六洞"以密码式意象唤醒集体记忆。816地下核工程作为冷战时期的三线建设代表作,其"洞中长城"的恢弘与"献青春献终身"的奉献精神,通过"丰碑历史,红色承传"的凝练表达,完成从物质遗存到精神图腾的升华。
三、味觉乡愁与时代召唤
味觉地理学
"榨菜飘香,武陵风物"以通感手法构建味觉视觉地图。涪陵榨菜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其"鲜、香、嫩、脆"的特质,通过"游子思乡魂梦牵"的移情描写,转化为文化认同的味觉符号和视觉符号,如武陵山的大裂谷等景区等。
奋进新篇
结句"乃巴渝儿女,再续新篇"以祈使句式完成从历史回望到未来展望的跨越。这种"以古鉴今"的写作策略,既保持词牌的传统格律,又注入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四、艺术特色与创新价值
空间蒙太奇
词作采用"地理坐标-历史场景-精神象征-味觉记忆"的立体结构,将白鹤梁水文题刻、816地下核工程、榨菜产业等看似离散的元素,通过"巴渝儿女"的精神主线串联,形成独特的空间叙事。
词牌革新
在坚守《沁园春》双调114字格律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豪放词多写江山胜迹的范式,将工业遗产、味觉文化等现代元素纳入词境,实现古典词牌的时代性转化。
《沁园春·涪陵颂》以豪迈笔触勾勒巴渝故地千年风华,将自然奇观与人文精神融铸为壮丽史诗。此词堪称城市文化书写的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对涪陵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更在于通过文学重构,让地方性知识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精神表达。
此首词也堪称"立体山水诗",是赞美涪陵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其妙处在于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文化坐标。使涪陵的千年文脉在词牌格律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综合现有文献曾小蓉的《沁园春·涪陵颂》是目前公开资料中唯一以“沁园春”词牌专门颂咏涪陵的质量较高的一首完整词作。该词通过“两江交汇”“白鹤梁前”“榨菜飘香”等意象,系统描绘了涪陵的自然景观、历史底蕴与人文特色,结构完整且主题鲜明。
涪陵的诗歌创作历史悠久,涵盖秦汉巴人歌谣、唐宋旧体诗及现当代新诗,但现有文献中未提及其他以《沁园春》词牌颂涪陵的传世作品。例如,清代涪州志收录的题咏多聚焦点易洞、北岩题刻等局部景观,未采用《沁园春》形式。
历史上《沁园春》名篇如苏轼《孤馆青灯》、辛弃疾《灵山斋庵赋》等,均以个人抒怀或山水咏志为主,未涉及涪陵主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虽为经典,但内容与涪陵无关。
但公开成果中未见同类词牌作品。因此,曾小蓉的《沁园春·涪陵颂》在主题契合度与艺术完成度上具有独特性。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来源于网络
此平台发表曾小蓉所有作品
均为她的原创作品严禁剽窃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