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宣纸上洇开的“红墨斑”,到获评“颇有大家风范”的《大寿三千》,李新的国画获奖路,是把“喜欢”拆成“每日练一笔”的日常。本文里的生涩试错、灯下复盘,藏着普通人把热爱熬成实力的扎实模样——跟着墨香,读这则“把日子泡在画里”的成长故事。
一纸寿桃里的墨香:从生涩笔锋到“大家风范”的热爱奔赴
张庆明
当“国画精品班优秀作品奖”的证书铺展开时,宣纸纹理上“李新”二字旁,《大寿三千》的落款格外醒目——那幅红桃垂枝的作品里,两枚寿桃润得像沾了晨露,连枝间蝉翼的纹路都透着细劲的笔力,很难想象,曾经的李新,连调墨都会把宣纸洇成一片模糊。
一、初遇国画:宣纸上的生涩与热望
李新喜欢毛笔,源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手把手教学的启蒙。那时候父亲教她和三姐学习毛笔字。八岁习毛笔字的第一笔是父亲手把手教出来的。
而当初刚学国画时,李新的“第一笔”堪称“手忙脚乱”:调胭脂红时水放多了,晕在宣纸上成了糊成一团的“红墨斑”;想勾花的轮廓,中锋笔总抖成侧锋,线条歪扭得连自己都笑“像歪脖子的花”,“不过透着俏皮,却也可爱”,她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己乐。
她把最初的练习稿叠在书桌角落,厚厚一沓废宣纸里,有的只画了半片叶子,有的墨色浓得像“黑膏药”。“那时候觉得‘国画大家’是遥不可及的词,我连‘形准’都做不到。”可每次看到范本里花的艳丽、树的青翠、果的的温润、枝叶的舒展,又忍不住重新铺纸:“就是喜欢这股墨香里的静气,不想就这么放下。”
二、墨香日常:把热爱熬成扎实的笔锋
改变,藏在每个“不起眼的坚持”里:
晨时观物:每天遛弯时蹲在小区桃树下,盯着叶脉的走向抬手指空画,连风吹枝叶的弧度都记在本子上;
灯下复盘:晚上七点雷打不动铺纸,手机里存了30多条技法视频,慢放晕染步骤,把“淡赭铺底、胭脂叠色”写在笔杆上;
试错成习:调墨前必在废宣纸上试5次浓淡,就说画寿桃这一个动作,桃瓣的晕染就练了不下40多遍,直到指尖沾着颜料,也能凭触感辨出“润度刚好”。
连家人都笑她:“李新的书桌,一半是宣纸,一半是试笔的废纸巾——她是把日子泡在墨里了。”
三、《大寿三千》:一笔一捺里的“大家风范”
拿到学校精品班优秀作品奖的《大寿三千》,藏着她日复一日不停练习的“功夫”:
寿桃用“没骨法+工笔”结合:先以淡赭铺出圆润底色,再叠胭脂红时留一道浅白做高光,边缘晕淡墨衬出立体感,红得鲜活却不艳俗;
枝叶是“中锋硬功”:叶脉粗细均匀,枝桠的转折带着自然的“韧劲”,连停在枝上的蝉,翅膀都用淡墨晕出半透明的质感;
意境暗合传统:“大寿三千”的题字,配着饱满的寿桃,既藏了“长寿吉祥”的寓意,又让画面“形神兼备”。
评委说的“画工精湛、颇有大家风范”,从不是“天赋开挂”,是每一笔都带着“把细节做透”的诚意。
四、证书之外:热爱是生活的底色
当收到证书时,李新把它与《大寿三千》放在一起,又铺了张新宣纸:“这不是终点,是下一片桃叶的开始。”一口气她又画了四幅,熟能生巧一定是万物之颠簸不破的真理,这一点她坚信。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这样一方“宣纸”:她是美好生活更加绚烂的开始,也是未来宏图大展的序章。李新笔下的寿桃告诉我们:不用怕“初笔生涩”,只要把“喜欢”拆成“每天练一点”,那些曾让你犯难的细节,终会成为自己的“作品底色”。
墨香不散,热爱不止——你笔下的“精彩”,也会在坚持里慢慢晕开。
咏李新《大寿三千》获奖
初拈画笔怯宣张,墨洇桃瓣未成妆。
晨蹲榭底摹枝脉,夜展宣边试色光。
寿果丹红凝笔力,蝉衣轻透露锋芒。
嘉名折得凭痴意,墨香深处是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