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昆仑和天山的这些日子
——河北教师王永红两度援疆的教育坚守
据中新网11月13日报道 题:走过昆仑和天山的这些日子——河北教师王永红两度援疆的教育坚守
作者: 易铭
王永红来到新疆后,又多了个名字叫“沙拐枣”。报刊杂志上以“沙拐枣”笔名发表作品;互联网线上以“沙拐枣”作微信昵称,和亲友们交流。
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沙拐枣耐旱耐碱、迎风而生,纤细的枝干撑起一片生机,是防风固沙的重要植被。
王永红寓意用“沙拐枣”品质激励自己坚守担当。
她硕研毕业后在河北保定市高碑店第八中学任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2022 年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七团中学担任语文教师。2025年1月底援期结束,2月接到续延恳请函,又留在库尔勒市第23 中学,继续担任语文教师。
三十七团坐落于新疆自治区巴音郭楞州下辖的且末县境内。且末位于巴州西南部,孤悬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漠东南缘。南望是连绵不断看不到顶的山,北眺是跌宕起伏无边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初到新疆,干燥的气候就让她遭遇 “下马威”,喉咙干涩、发声困难成了常态,一度她每天放学后要奔波 25 公里到且末县城就医,常常凌晨 1 点多才摸黑返回住处。
发声困难,王永红网购了小蜜蜂扩音器,课堂上借助设备坚持授课。河北的朋友寄来蒲公英,她每天泡水忍着苦涩喝,缓解咳嗽。孩子们察觉到她的不适,下课争相为她打开水,用稚嫩的行动传递着温暖。一次深夜生病,同住一个小区的维吾尔族医生小艾开着私家车送她去医院,归来时已是凌晨;华夏医院的刘大夫得知她就医不便,深夜驱车几十公里送来刚熬好的中药;组长张小虎在她输液时反复电话叮嘱,直到确认她安全回宿舍才肯休息。这些来自同事与乡亲的善意,成了她对抗困难的力量。
在三十七团中学,王永红身兼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科学等课程。她搜集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我爱我的家乡》系列课程,从地形地貌到特产能源,细致讲解让学生们打趣 “王老师很懂新疆”。
生活中,王永红是同事眼中的 “大姐姐”。杨老师外公病重急需高额医疗费,她毫不犹豫掏出 5000 元。这份信任换来了深厚的情谊,此后杨老师总是主动帮她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难题。王老师回老家时,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其五年级儿子的责任,半个月里买菜做饭、辅导作业,周末带孩子买书、看电影,还送他鱼缸和小鱼培养责任感。孩子悄悄在她办公桌放好吃的,元旦送上亲手制作的礼物,援疆结束时写下满满一页留言,承诺长大后去河北看她。
第一次援疆结束后,教育部门发来续援恳请函,让王永红做出再留一次的决定。此时的她,对新疆的环境已然适应,多了从容与自信。家人依旧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丈夫在家照料老人、打理家事,读研的女儿通过微信与她互相支持鼓励。
不经意间,王永红又跨越了近千公里,从昆仑山下来到了南天山的怀抱里——库尔勒市第 23 中学。多民族学生聚居的新环境带来了新挑战。
开学初,王永红从一名学生忧愁的表情里读出了“秘密”。王永红为孩子调整了座位,耐心交谈获悉,孩子开学前偷偷花了家里几百元钱,家里生气让她害怕人多的场合,产生了厌学情绪。王永红经常和这名同学分享美食;发现孩子爱劳动的优点后反复表扬。暖心的关怀让孩子满面春风,孩子常会把亲手制作的爱心小卡片送到她手中。
针对团场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异,王永红调整了教学策略。
三十七团的孩子接触外部资源有限,她就将语文教学与本地自然景观、生活实际结合,设计简单有趣的实践活动,用及时的鼓励建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创办 “妙笔生花” 写作艺术团,利用周末授课。组织云端联谊活动,邀请国内诗人与学生交流,同步开展冀疆校级元旦祝福视频传递。此外,多次带领学生开展捡枣助农、馕文化研究等研学活动,组织参与红枣节、劳模报告会。
库尔勒的学生见识更广、表达能力更强,她便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利用 “云课堂” 引入外部资源,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创新表达;打理公众号记录学生的优秀作品与成长历程;利用课余时间推进河北省课题研究;发起组织“悦读越爱,悦写越爱”社团,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放学后利用延时课时间上课。
已是保定作协会员的王永红来到新疆从未停下写作的脚步。自然风光、文化现象、各色路人,都成为她笔下的素材。她还带领孩子们多读书、勤练笔,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线上发表。
援疆三年多,温暖总是双向流动。清明节时,三十七团中学的老师千里迢迢专程来看她,有人匆匆放下礼物就走,有人请她品尝新疆特色火锅;端午节前,学生捧着妈妈亲手包的粽子送到她面前;教师节当天,办公室的桌子被孩子们的小礼物堆满。一次库尔勒突降大雨,她的手机收到学生家长的短信:“姐,下雨别骑电动车,我接孩子顺便送你回家。” 这些点滴瞬间,让她在异乡倍感温暖。
王永红要在援期内实现几个愿望:带学生与河北学子联谊,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出版教育案例集和生活感悟集(随笔)——加入省作家协会。
为奔赴既定目标,她像个陀螺更加忙碌着。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 易铭。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