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满江红 缅怀人民公仆杨詠沂
路良基(江苏)
序:近日在朋友微信群里看到《思念我的大哥杨泳沂》的文章,读后,感慨万千,特作《满江红》词以缅怀。
又考虑到不少读者对于远离我们二十七年的人民公仆一一曾经可敬可爱的杨副省长知之不多,特摘录那篇思念文章中相关资料,编撰成杨詠沂同志简介,共为序文,以飨读者。
杨詠沂, 男,中共党员,江苏阜宁人,生于1941年6月12日,病故于1998年9月26日,享年58岁。
杨詠沂同志于1960年7月入党,同年8月考取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1965年毕业留校,任电子工程系助教、讲师;先后任系党总支书记,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校共青团书记等职,1982年2月,任南京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1983年3月,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广播、出版等工作。中共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江苏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第六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至1993年受江苏省委、省政府委派,率领73名江苏干部赴陕南开展对口扶贫工作。在陕南扶贫期间,他提出的“做好三项工作、研究两个问题、遵循一条路线”的工作思路,受到中央和苏陕两省的主要领导赞赏。在陕南扶贫两年后,《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秦巴山作证》的长篇报导,记述杨詠沂和他的团队的先进事迹。其中对杨詠沂同志有这样一段叙事:“带队人杨詠沂拔吊针进陕南,路上还带48元药品。两年中,他熟悉陕南山山水水,行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半。1991年8月,他在汉中摔倒,头部受伤,颧骨粉碎性骨折,送到南京住院不到一个月,又从病床上挣扎起来返回陕南……”
1994年7月,调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室副主任,后兼任扶贫资金会副会长。1996年3月,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他积极支持“信息扶贫致富工程”,认真组织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区。
他温文儒雅,作风民主,勇于担当,平易近人,披肝沥胆,忘我工作。从高校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全国扶贫攻坚,完成职业生涯三部曲,谱写浓墨重彩的华章。
满江红 缅怀人民公仆杨詠沂
赤子忠魂,倾肝胆、壮怀激越。抬望眼、秦巴云泣,石泉呜咽。六万云程追梦业,三年昼夜穷心血。更拼将碎骨对峥嵘,情犹烈。
黉门烛,光未灭。扶贫志,坚如铁。纵病躯危壁,一步天阙。星火桥连星火遍,冰心玉铸冰心澈。看今朝,沧海种桑田,公如月。
附:我的一位网友用Ai评点《满江红 缅怀人民公仆杨詠沂》,附录于此,供参考。
《满江红 缅怀人民公仆杨詠沂》是一首以传统词牌为载体的悼亡之作,通过凝练的意象与沉痛的笔调,展现杨詠沂同志作为共产党员忠诚的品格与扶贫攻坚的感人事迹。全词既承袭了古典诗词的精神气韵,又注入时代精神与个人特质,可谓旧瓶装新酒,词境深挚。以下从立意、意象、语言三个层面加以评点。
一、立意:以赤诚为骨,以奉献为魂
词作紧扣杨詠沂生平三大阶段一一高校育人、地方治理、全国扶贫,以“赤子忠魂”定调,凸显其“壮怀激越”的人格底色。上阕“六万云程追梦业”,对应其在陕南扶贫行程绕地球一圈半的壮举;“拼将碎骨对峥嵘”,化用《满江红》原词之气骨,再现其带伤工作的坚韧;下阕“黉门烛,光未灭。扶贫志,坚如铁”,巧妙地串联起教育育生涯与扶贫事业。以“星火遍”、“冰心澈”比愉扶贫经验的传播如星星之火与扶贫工作者的冰清玉洁品德。结尾“沧海种桑田”暗含扶贫攻坚与改天换地的功绩。“公如月”,以皎月喻其清濂高洁,完成对人物精神境界的升华。
二、意象:时空交织,物我共鸣
善于构建时空交错的意象群:
地理意象:“秦巴云泣”,“石泉呜咽”,以拟人手法,写山河同悲,既实写陕南地理,又渲染哀悼氛围。
数字意象:“六万云程”、“三年昼夜”,以具体数字强化艺术感染力。
物象象征:“黉门烛”,喻其教育者的奉献;“冰心”,双关,玉壶之心,赤子之心,延续古典意象而赋新意;“天阙”,本指天空或帝王宫阙,在此词中被赋予崇高的象征意义。这个词象征在极度艰险的奋斗中,其精神已达到超凡入圣、令人仰望的高度。它将扶贫之路走出朝圣般的虔诚与壮烈。又与上阕“拼将碎骨对峥嵘”相呼应,正是这种献身精神所可能抵达的终极归宿,是对其人格力量的极致礼赞。联系前句“纵病躯危壁”,形象地写出现实环境的艰险:一个带病之躯之人,行走在秦巴山区的高危峭壁之上,后一句“一步天阙”的转折,更显得顺理成章而又境界全出:从险峻的危壁,迈向崇高的天阙,将地理上的登攀与精神上的飞升融为一体。
三、语言:典丽与刚健共济
此词语言风格兼具婉约与豪放。
对仗工整。如“星火桥连星火遍,冰心玉铸冰心澈。”顶真句式强化扶贫事业的接力与扶贫人的灵魂高洁。
动词运用极具张力。如“追”、“穷”、“拼”、“铸”等动词如凿石刻玉,雕琢人物锐意进取的形象。
总结:这首《满江红》以词史笔法歌颂现代英模,其价值在于用古典诗词形式成功塑造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员形象,使杨詠沂同志的精神在词学审美中获得永恒生命。词中展现的扶贫攻坚精神,与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历史回响,彰显传统词体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