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竺山行
文/宫正杰
秋染枫叶满山红,寒露凝霜雾锁峰。
秦岭深处风光秀,天竺仙山入画屏。

雨后深秋的天竺山,褪去了杂尘与喧嚣,山更显得幽静与清润。50.82平方公里的画卷里,2074米的主峰刺破云霭,十二座山峰相对如列仙班,云白石崖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晕染出深浅交错的五彩斑斓的巨画。山脚下的索道站,人声喧腾,览车如流萤,穿梭于绝壁之间,俯身望去,漫山红叶似浪涛漂移。小青年们的尖叫声划破山谷的宁静,为这秦岭奇观添了几分鲜活生机。
乘索道览车越千尺崖,壁上碥道皆为人工凿就,步步惊心处更见造化神奇。这片被誉为“西北小武当”的秘境,兼具华山之险峻与黄山之灵秀,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喀斯特地貌交织出独特景致。天柱摩霄无疑是天竺山的灵魂所在,近300米的天然石柱崛地而起,如擎天之柱直插云霄,古松倒挂其上,云烟缭绕间似有仙气流转。
相传此山最早名叫“牛山”,是太上老君的座骑青牛,趁老君赴天庭相会之机,偷偷下到凡间,留恋此地美景不愿归去所化身此处;老君命书童寻牛时,随手放置的灯柱亦化为这座孤峰,故早年又称“天柱山”的神奇传说。清末举人陈鲁斋曾赋诗赞曰:“拔出群岚数万里,青天象外露奇峰”,道尽此景的雄奇壮阔。
沿着弯弯曲曲的栈道前行,途中景色别致,浅山草地绿茵,菊花绽放,香气扑鼻,沁人心脾。深山高处,松柏翠绿,古树参天,桦树挺拨高耸,橡叶慢慢变黄,嗖嗖飘落。林间草丛中时不时有野鸡、小松鼠出没,为静谧森林增添了情趣。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刀背梁,山梁的最窄处不足盈尺,左临万丈深渊,右靠悬崖绝壁,沿凌云亭上凭栏远眺,群山俯首、云海翻滚,似大浪奔涌。恰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梁下绝壁间隐约可见一对相拥石人,便是“天竺恋人”。相传古时有一对青年男女为争取甜密爱情,躲避世俗纷扰,遁入山中结为连理,后羽化为此石,千年相守的模样,让往来游客无不轻声驻足,唯恐惊扰这份静谧深情。

为什么此山叫天竺山呢?山水有情,人间有爱,文脉与传奇故事相互交织为此增添了神奇色彩。此山之名更迭藏着佛道共存的往事:晋代慧远禅师在此传播道教,唐代慧圆禅师杖锡而来建造“云盖寺”与“铁瓦殿”,唐时佛教兴盛,后有印度僧人来此传佛法,之后便称作“天竺山”(取佛教发源地古印度之别称)。而道教仍唤“天柱山”,山脚下的“僧道关”村名,便是这段两教和谐共处历史的鲜活佐证。
云盖寺内香火袅袅,这座由宋代理学家邵雍隐居时所建的古寺,见证了这位大儒的著述岁月。邵雍在净云峰(今观象台)洞观天地万象,验证先天象数学,最终在南山门铁瓦殿完成《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其揭示的二进制规律,竟成为后世电脑发明的重要理论源头,让这座深山与现代文明产生了奇妙联结。他在《栖天柱山》中写道:“一簇烟岚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字里行间满是对天竺山的眷恋,而“万古千秋名与姓,得随天柱数峰存”的预言,如今也随景区盛名得以应验。
铁钟坪的双峰观则藏着双重记忆:既是明清道教兴盛时,道士诵经论道之场所,门嵌摘星、秀女二峰,晨钟暮鼓穿越千年;亦是革命年代李先念率军由湖北转战商洛时的休整之地,红色足迹与宗教文脉在此交融生辉 。道观后面不远处的石水塔,三座宋代古建静静伫立,相传为“铁板道人”所修,塔身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见当年工匠的精巧手艺。而清代超古禅师为藏经所凿的藏经洞,洞内岩壁斑驳,仿佛还留存着当年僧人抄经的墨香;主峰山腰的药王庙,明代石刻“药王庙”三字清晰可辨,默默诉说着山中500余种中药材治病救人和滋养众生的往事。
玄天洞内寒意沁人,岩壁滴泉似时光低语。相传隋唐时罗公远、吕洞宾曾在此隐居修道,收徒三百,为天竺山道教奠定了根基,洞内至今仍流传着八仙修行悟道的传说,石缝间仿佛还萦绕着古时的道韵仙风。虽然没有看见藏经的真迹,却从洞壁上悬挂的各代文人骚客写下的诗词中领略到大仙的神奇故事。感悟到天竺山文化底蕴的深厚。
登至天竺大顶太极广场,晴日里可见“九龙拜天”奇景——九条山脉如巨龙腾跃而来,簇拥此山为王;若逢清晨,云海翻腾间正是红日喷薄时,整座山峦镀上金边,松涛阵阵如天籁奏响,让人真切体会到“一览众山小”“山高我为峰”的壮阔。

天竺山作为天然氧吧与植物宝库,这里藏着华山松、红豆杉,五角枫等珍稀树种。金钱豹和羚羊等野生动物常在那里出没,为森林公园增添了惊险和刺激。四季风光各有韵味:春赏山花烂漫,夏避酷暑清凉(即便盛夏也需披厚衣,木屋夜宿常需烘毯),秋观五角枫燃遍群山,冬览雪松覆雪如银。
玄天洞里藏仙踪,八仙隐修此山中,文人墨宝留诗韵,神话传奇代代崇。
下山时,不由得回望此山,云雾又漫上山巅,红墙古观在白茫茫中若隐若现。这雄、险、奇、幽、秀的秦岭明珠,既有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又有佛道文脉、革命记忆交织的深厚底蕴,难怪千百年来让无数人魂牵梦萦。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暇想!
(2025.11.6)

举报